美國政府研究人員于本月初稱,今年南極洲超低溫造成的臭氧層空洞面積比過去幾年科學家測量的結果增大了近300萬平方公里。
據《自然》雜志報道,較低的溫度促使南極上空大氣層中形成大量的冰晶。這些冰晶會吸附在含有氯的化學物質上,例如含氯氟烴(CFCs),并將其分解,由此產生的氯原子進而侵蝕了臭氧層。這個過程導致今年南極洲上空近2300萬平方公里的臭氧層空洞。
美國宇航局(NASA)及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表示,本來今年大氣中消耗臭氧的化學物質水平一直在不斷下降,使得臭氧層空洞的面積大大縮小。
但今年早些時候披露的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包括CFCs)的違規排放,已經引起了科學家和決策者的警惕。1987年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禁止制造和使用此類化學品以保護臭氧層,這是因為后者能夠過濾掉有害的輻射。研究人員擔心,違規排放物可在大氣中存在約50年,因此可能會使臭氧層的恢復推遲10年甚至更長時間。他們現在面臨的挑戰是找出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
今年5月、8月和9月發表的研究成果表明,大氣中消耗臭氧的氯氣——包括三氯氟甲烷(CFC-11)及其母體分子四氯化碳的消失速度慢于預期。
在《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停止使用和生產消耗臭氧的化學品之前,它們主要用來生產冰箱中的冷卻劑、清潔溶劑和某些類型的絕緣泡沫。
由于科學家知道CFC-11和四氯化碳能夠在大氣中存留多長時間,因此他們可以根據歷史排放數據計算出大氣中還剩下多少此類物質。根據這些估計,今年5月發表研究報告的作者推測,大氣中CFC-11和四氯化碳含量下降速度放緩是新排放帶來的結果。
消耗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如CFCs,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進入大氣層并造成后果。因此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地球科學首席科學家Paul Newman說:“我們看到的這些排放(CFC-11排放的增加)可能對今年的臭氧層空洞沒有什么影響。”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環保組織“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美國研究部主任Stephen Andersen表示,《蒙特利爾議定書》的技術與經濟評估委員會可能會重新評估從廢棄冰箱等材料中泄漏的CFC-11含量。《蒙特利爾議定書》小組每4年發布一份關于有助于消除消耗臭氧層化學品的技術的報告。
包括5月報告作者、NOAA化學家Stephen Montzka在內的科學家正在研究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的CFC-11測量報告,以確定能否追蹤到這些額外排放的來源。
但Andersen指出,CFC-11的制造和使用可能不是導致這種化學物質從大氣中消失速度減慢的唯一原因。他說,研究人員關于CFC-11存在周期的估算可能是錯誤的。或者,CFC-11排放物可能是從舊的泡沫絕緣材料和制冷劑中泄漏出來的。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病毒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在南極地區的不同鳥類和哺乳動物物種中檢測到H5N1禽流感病毒,包括在黑眉信天翁和南極毛皮海獅中。該發現表明,禽流感疾病影響......
一項國際研究新近發現,在南極夏季溫度最高的1月,南極洲冰架上57%的融水以雪泥形式存在,但通常情況下,區域氣候變化模型并沒有把這部分融水量計算在內。這意味著,南極冰架的融水量遠高于以往的預測。英國劍橋......
日前,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考察任務并全部返回國內,“雪龍2”號、“雪龍”號分別停靠香港、青島并向公眾開放。年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的博士......
中新網北京4月9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指出,數千顆隕石可能因為全球氣候變暖而更快沉入南極冰層,讓許多此類地外物質樣本更難獲得。“南極失落......
科學家一直想知道,西南極冰蓋是否是一顆導致海平面上升的“定時炸彈”。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的研究,來自一只生活在南大洋的小型章魚的DNA新證據表明,西南極冰蓋比之前認為的更接近崩潰。如果人類......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8月20日發布消息稱,其發射的“月球-25”號探測器偏離預定軌道,與月球表面相撞后失聯,任務以失敗告終。按照原定計劃,“月球-25”號將在月球南極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隕石坑附近軟著陸。正......
8月24日開始,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洋。在此之際,我國的南極科考隊經過長時間的深入探索,在南極洲的邊緣海域,意外發現了一個蘊藏著豐富海洋生物資源的海域,堪稱南極洲的“海上糧倉”。這......
澳大利亞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如果全球碳排放維持在當前水平,南極冰蓋融化將導致南極深海環流在30年內放慢40%,并使深海溫度上升,對海洋生態系統和全球氣候產生深遠影響。南極區域的表層海水由于密度較大而下沉......
近期,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GA)、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共同合作,派出科考船“調查者號”前往南極洲東部開展多項科學研究。此次科學考察航行為期7周,團隊成員由澳大利亞研究機構和高校的科研人......
13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在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期間,由該臺牽頭完成了南極內陸太赫茲天文試觀測和通信收發等實驗。這是中國自主研制的太赫茲探測設備首次在南極內陸極端環境下成功運行。據科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