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錢逸泰院士團隊熊勝林課題組在介觀能源材料化學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 、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 Adv. Funct. Mater.、ACS Nano、Nano Res.等國際學術期刊,山東大學均為獨立完成單位。
開發低成本高性能關鍵電池材料,是國家能源發展的重要戰略需求。對電池材料而言,介觀尺度復合組裝結構能夠提供更多的活性位點,有利于離子遷移和電子傳輸,最終實現從化學能向電能的高效、快速轉化,因此對其表界面微結構的合理設計和電子結構的精準調控至關重要,對無機合成化學、材料化學領域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針對以上關鍵科學問題,熊勝林教授課題組發展了新型結構導向模板的合成新策略,建立了一系列具有功能導向的介觀復合結構模型,同時揭示了在能量存儲與轉化應用中的構效關系。
圖1. a) 石墨烯納米籠組裝的三維多孔海綿狀結構在HER反應中的作用機理; b) N,O雙配位的W單原子催化劑在電催化固氮合氨反應中的應用示意圖
該課題組提出了“原位自模板-自催化-自剝離”可控轉化策略,利用MOFs結構各向異性, 實現了由石墨烯納米籠組裝的三維多孔海綿狀結構的可控合成 (圖1a)。因高溫下金屬原子化與聚集化的動力學競爭,成功構筑了具有多活性位點的超結構體系,協同增強堿性環境下析氫反應動力學速率 (Nano Lett. 2020, 20(11), 8375?8383)。為了實現對單原子材料的精準可控合成,該課題組進一步開發了“原位自模板-自還原”的通用合成策略。以含[WO4]四面體結構的Na2WO4為金屬源,利用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的大量基團配位過渡金屬,實現了N,O雙配位的W單原子催化劑的可控制備 (圖1b )。由于其獨特的配位化學結構,在電催化固氮合氨反應中顯示了較高的活性和選擇性。電化學實驗和理論計算相結合證實了N,O雙配位的W單原子是高性能合成氨的活性來源,并揭示了特殊的局部配位環境對吸附行為和反應選擇性的關鍵作用。O配位的引入削弱了W-N鍵的結合強度,從而優化了吸附中間體的結合能,調和了N2活化和中間體轉化之間的矛盾關系 (Adv. Mater. 2021, 33, 2100429)。
圖2. a) N,O雙配位W單原子合成示意圖; b) 鋰-硫電池中催化材料的分類和作用機理
考慮到單原子材料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其活性位點,因此近年來被逐漸應用于鋰硫電池中,作為促進多硫化鋰轉化的催化材料。但是,鋰硫電池中目前報道的單原子催化材料大多為鐵、鈷、鎳基金屬原子通過與氮配位被固定在基底材料上,催化活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并且在促進多硫化鋰轉化的機理方面缺乏深入的認知;同時,為了防止團聚,金屬原子的負載量通常小于5 wt%,這嚴重限制了催化活性位點的數量。為了應對這些關鍵問題,該課題組利用上述“原位自模板-自還原”的策略,通過調節金屬源的加入量,制備了高負載量的N,O雙配位W單原子催化材料用于鋰硫電池 (圖2a)。這種具有獨特配位的W單原子能夠實現對多硫化鋰的有效錨定,同時增強與多硫化鋰之間的電荷轉移,進而促進長鏈多硫化鋰與產物Li2S之間的相互轉化,從根本上抑制穿梭效應。使用這種材料改性的PP隔膜表現出了優異的循環性能 (0.5 C循環200圈后剩余986 mAh g?1的比容量)和超高的倍率性能 (10 C放電比容量為678 mAh g?1)。DFT理論計算進一步證實:與常規的W-N4-C構型相比,具有強電負性的氧原子的引入一方面增加了體系的極性,使得W?S鍵強提升,進而提高了對多硫化鋰的錨定效果;另一方面增加了體系與多硫化鋰之間的電荷轉移進,從而提升對多硫化鋰轉化的催化效果 (Angew. Chem. Int. Ed. 2021, DOI:10.1002/anie.202104053)。基于該課題組近年來在鋰硫電池催化材料的研究積累,同時為了獲取研究者們對鋰硫電池中“新興催化材料”的前瞻性研究進展,該課題組發表了題為“Emerging Catalysts to Promote Kinetics of Lithium?Sulfur Batteries”的綜述文章 (圖2b),系統地介紹了“新興催化材料”在鋰硫電池中的最新進展 (Adv. Energy Mater. 2021, 11(7), 2002893)。
圖3. a) 聚吡咯包覆含氧缺陷的二氧化釩結構示意圖; b) 鋅離子電池先進正極材料分類及作用機理
針對于水系鋅離子中釩系正極材料的反應動力學和可逆電化學性能差的瓶頸問題,熊勝林課題組通過在酸性&水熱條件下引發吡咯單體在結構導向模板五氧化二釩表·面原位聚合,將五氧化二釩原位還原為富含氧缺陷-水合二氧化釩,并在其表面形成聚吡咯保護層 (圖3a)。該方法利用吡咯原位聚合一步形成了聚吡咯包覆的富含氧缺陷-水合二氧化釩片狀組裝結構,提高了其作為水系鋅離子電池正極時的可逆容量和循環壽命 (2A g?1的電流密度下循環500次后,仍具有334 mAh g?1的容量),同時聚吡咯保護層還可以增加導電性并且抑制正極材料溶解 (Adv. Funct. Mater. 2021, DOI: 10.1002/adfm.2103070)。基于該課題組近年來在鋅離子電池先進正極材料方面的研究,同時發表了題為“Advances and Perspectives of Cathode Storage Chemistry in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的綜述文章,對鋅離子電池中代表性的正極材料進行了全面總結,并對其結構特征和電化學性能進行了比較分析 (圖3b)。在此基礎上,主要從層間調控、缺陷工程、多重氧化還原反應、活化雙電子反應、電化學活化與轉化等方面提出了幾種可行的電極設計策略,以指導未來高能密度和長壽命的鋅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的研究與開發,最后概述了開發高性能AZIBs正極材料仍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研究前景 (ACS Nano, 2021, DOI:10.1021/acsnano.1c01389)。
本年度該系列研究成果對介觀尺度復合材料的可控合成方法學和功能化調控以及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和理論支持,為高比能、長壽命電池新材料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山東省泰山學者支持計劃、山東大學青年學者未來計劃等項目和山東大學結構成分與物性測量平臺的支持。
當汽車、飛機、船艦或計算機采用一種既能作為電池又能作為承重結構的材料制造時,其重量和能源消耗將大大降低。據10日發表在最新一期《先進材料》雜志上的論文,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在“無質量儲能”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儲能技術研究部研究員李先鋒、張長昆團隊,聯合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勝海,在水系有機液流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該團隊提出了原位電化學氧化合成方法,制備出耐氧性的萘衍......
西班牙《國家報》8月25日刊文稱,全球電池領域正醞釀一場新革命,先進的儲能系統將成為經濟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需求顯著增加隨著電池技術的發展,它們將在可再生能源轉型中扮演核心角色,并有望逐步減少乃......
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達吉特的儲能平臺。圖片來源:美國《洛杉磯時報》西班牙《國家報》8月25日刊文稱,全球電池領域正醞釀一場新革命,先進的儲能系統將成為經濟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需求顯著增加隨著電池......
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談鵬特任教授團隊開發出一種火星電池,由火星大氣成分作為電池反應燃料物質,可實現高能量密度和長循環性能。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綜合類學術期刊《科學通報......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工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首創一種手性構型的界面微結構,用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創新界面概念大幅度提高了電池的可靠性和光電轉換效率,有助于加速鈣鈦礦電池的商業化進程。周圓圓教授(右)及......
近日,湖北省市場監管局正式批復湖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省質檢院),同意其啟動“湖北省能源材料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的籌建工作。這一決策標志著我國在省級層面的能源材料檢測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填補了國內......
記者王冰雅、尚杰5日從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和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相關團隊合作,利用離子徑跡技術研制出一種面向無枝晶鋰金屬陽極的離子管理膜,為多功能電池隔膜的設計和研制,......
記者7月25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該校工學院王睿實驗室開發了一種新分子——Py3,它有望顯著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以下簡稱鈣鈦礦電池)光電轉化效率,并將其使用壽命延長約2倍。相關研究成果24日在線發表于《......
科技日報記者張佳欣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從電鰻身上汲取靈感,開發出一種柔軟可拉伸的“果凍電池”。其可自行修復,呈膠狀,能拉伸至原長度的10倍以上而不影響其導電性。“果凍電池”適用于可穿戴設備或軟體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