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科院上海分院發出第二批志愿者召集令,張曉明和其他8名同事第一時間報了名。他來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巴斯德所),一家研究病原微生物和人類傳染性疾病的專業科研機構。
“我跟傳染病打了這么多年交道,但從未像這次一樣,與病毒短兵相接。”在他看來,這是真正的前線。
上海新冠疫情暴發后,中科院滬區黨委、上海分院團委第一時間向青年科技工作者發出“抗疫守滬”倡議書和PCR(聚合酶鏈式反應)志愿者緊急動員令。經選拔后,共兩批次135名志愿者支援PCR檢測一線,從3月18日至4月1日,累計服務時長9400小時。
這些志愿者來自上海巴斯德所、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等7家單位。他們從一個實驗室趕赴另一個實驗室,從科研舞臺走向抗疫戰場。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張曉明和他的研究團隊就加入了與這種新發傳染病的戰斗,在新冠病毒抗體研發中取得多個成果。
當新冠病毒“兵臨城下”時,張曉明并未感到害怕。“我們都在生物安全實驗室里接受過系統專業訓練,是國家隊、正規軍,在上海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有責任沖鋒在疫情防控第一線。”
張曉明的同事、上海巴斯德所副研究員徐詠芬也是一名活躍的戰士。她連續參與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志愿活動,被臨時任命為上海鳳凰實驗室中科院方“總技術工程師”。
她抵達前線時,上海第一個核酸檢測硬氣膜實驗室——鳳凰實驗室才剛剛建成。各種實驗儀器均已就位,但還缺少成文的操作規程。徐詠芬馬上意識到,這樣不行。
“PCR檢測看上去簡單,但對細節和效率有很高的要求,必須規范化。”徐詠芬說。她憑借豐富的P2實驗室(生物安全2級實驗室)操作經驗協助制定了PCR檢測的操作規范,還牽頭建立了一套核酸檢測方艙實驗室急需的工作規范流程,將核酸檢測效率提升了4.8倍,同時保障了操作安全,受到方艙實驗室指揮部的高度肯定。
與病毒“親密接觸”的日子非常艱苦。
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動輒就是8~12小時不吃飯、不喝水的繁重工作。等到任務完成后,往往眼睛已被水汽打濕,手指也被汗水泡爛。
但在張曉明的講述中,一切仿佛舉重若輕。“我們本來就常在P2實驗室工作,這種防護服也經常穿。跟其他隊員相比,我們更適應這種工作環境。”
只有提到同事們的付出時,這位PCR檢測志愿者隊長、臨時黨支部書記才會不經意間流露出心疼的語氣。“我們最年輕的隊員沖在夜班第一線,由于檢測結果有時效要求,夜班工作往往更加緊迫繁重,隊員們早晨下班后,邊吃早飯邊打瞌睡,有的甚至來不及吃早飯,回到臨時宿舍‘秒睡’。還有的老師在工作中胃病突發也不肯休息,服藥后堅持完成全程志愿工作。”
“對我們來說,這段經歷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磨礪了我們的隊伍,鍛煉了我們的意志。”張曉明說。
上海分院派出的PCR檢測志愿隊,是一支非常年輕的團隊,35歲以下的青年占志愿隊總人數的90%。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下,他們時時展現著青春的活力和樂觀。
第二批志愿工作晚班班長竇艷儂,來自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別看她身材嬌小,卻有著巨大的能量。
因為“覺得自己比較能熬夜”,她自告奮勇地選擇了從凌晨開始的晚班。樣品經常集中在晚上送來,“晚班+加班”,需要通宵連續高強度工作12小時,很多成員都經歷了作息調整的“陣痛期”。作為被指定的晚班班長,竇艷儂的壓力尤其大,最初幾天幾乎都沒怎么睡覺。后來,她想出一個好主意,利用休息時間做了PPT,寫清楚所有人員分工和注意事項,把班次安排得井井有條。
第二批志愿者中班樣本分裝區組長馮旗,來自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也是本單位的領隊。樣本分裝區設有“樣本復測”,專門對“疑似陽性樣本”進行開蓋再分裝,必須既“膽大”又“心細”。為了確保“復測”工作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他主動提出擔任該職責。“作為單位領隊且分裝區最年長的,更應該哪里困難去哪里、哪里危險去哪里!”
團隊成員深切感受到馮旗組長對大家的關心和照顧,“如朋友又似兄長般給予我們每一個人盡可能的照顧”“安安靜靜坐在生物安全柜前認真仔細地操作,感覺渾身閃閃發光”“兼具中年人的睿智擔當和年輕人的沖勁與韌性”……都是大家對他的評價。
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李淺汐,是首批夜班志愿者中的一員。在剛開始的磨合期里,她一個人就負責分裝區的9臺儀器。
她打趣自己像個“千手觀音”。“一臺儀器上樣運行后,馬上要操作下一臺;還會遇到樣品管規格同儀器不符,需要手動分裝的情況;完全來不及思考,只希望盡全力把能做的做好,不在自己的環節拖大家后腿。”
當然,這支隊伍里,還有一位差點超齡的“青年”——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副主任王佐仁。他是團隊中最年長的一位,擔任第二批志愿者總領隊、中班班長,也是樣品掃描區的一員。“看到招募要求,我一算,自己年齡剛好符合上限條件,幾乎沒做太多考慮就報名了。”他說。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廳(局)、社會工作部,有關單位: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部署,推動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
萬眾期待中,24年1月已經過去,但中科院預警名單依然沒有公布!官方并未說明延遲原因,但相比往年,今年的名單確實尤其讓人關注。因為23年國際期刊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動,這些是否會影響預警名單的制定尚未可知:......
根據往年經驗,一年一度的中科院預警期刊名單即將發布,官方回復也說明如此,最新名單將在明年1月份發布,即2周之后。但相比往年,今年的名單尤其讓人關注......回顧中科院《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至今已發布三......
根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公眾號消息,從2023年開始,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不再統計撤稿論文的引用數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每年定期更新期刊影響力數據,年度發布。征訂單位用戶可......
7月22日,韓國SukbaeLee等人在arXiv上傳了兩篇論文,稱發現了“全球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名為LK-99,論文中給出了LK-99的合成方法,合成門檻很低。文章曝光后引起了大量爭論,因為很多小......
財聯社11月16日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11月14日至16日在黑龍江、吉林調研。在吉林,李強走進長春金賽藥業、長光衛星公司,詳細了解企業創新發展情況,勉勵他們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人才......
LipidALL脂代謝會議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稅光厚研究員發起,至今已在國內多個城市成功舉辦八屆。豐富的會議主題與優質的會議內容數年來吸引了超過數萬名各地科研人員參與其中,極大推進了脂質/代......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當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發布《院士選舉改革的第一步:收到賄賂上交》一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饒議科學”該文稱:“中國科......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當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發布《院士選舉改革的第一步:收到賄賂上交》一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饒議科學”該文稱:“中國科......
DNA究竟攜帶著什么?DNA序列信息如何解釋復雜的生命活動現象?5月26日,復旦大學慶祝建校118周年相輝校慶系列學術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生殖與發育研究院院長黃荷鳳從理論到實驗,再到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