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能成為人類平凡生活中的陪伴成員嗎?英國《每日郵報》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機器人能制造汽車、分揀包裹、管理倉庫。如今,從緊急救援到烹飪美食,從教育孩子到陪伴家人,新一代機器人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緊急救援
Atlas是一個雙足人形機器人,由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開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為其研發提供了資助。
這個身高1.8米的機器人可舉重、奔跑、開門、后空翻、跳躍,甚至跑酷,專為各種搜索及拯救任務而設計,也能在很多人類無法生存的環境(如火災和戰區)發揮作用。
Atlas機器人的“手”只有兩個手指,一個固定,另一個可調節。但其相關視頻顯示,這足以牢牢抓住物體。
烹飪美食
廚房設備不斷升級,智能鍋、洗碗機、炒菜機……如果這些還不能滿足懶人的需求,現在機器人Moley來了。
Moley能全自動地烹飪美食,做飯水準堪比米其林大廚。此外,它還會洗碗和整理廚房。
Moley的兩只機械手臂,配備了20個馬達、24個關節、129個傳感器,和人手一樣靈活,可完成打雞蛋這樣精細的任務,動作甚至比人類大廚更優雅。Moley還收集了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美食菜譜。
在制作美食的過程中,用戶首先從食譜庫中選擇食物的類型、食品的分量、卡路里限制、配料、烹飪方法等。一旦用戶選擇了自己的偏好,Moley會根據食譜,將經過清洗和切割的食材放在指定區域,這些食材也可通過Moley訂購。
Moley也會在準備好飯菜后清理廚房,這是很多懶人的夢想。此外,這款機器人完全由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遠程操作。唯一不足的是,Moley的售價高達33.5萬美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教育孩子
Miko是一款由人工智能驅動的機器人,專為提升兒童學習成績而設計。
Miko的售價為300美元,它可識別孩子的情緒,陪孩子玩游戲,教孩子新東西,記住他們說的話,以及他們的感受。
Miko配備了各種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序由多元文化教育家和兒童心理學家合作開發,涵蓋語言藝術、健康與健身、編碼、地理等主題。
研制Miko的公司稱,盡管Miko可主動發起對話,但父母可完全控制機器人與孩子討論的內容。而且,所有數據都是端對端加密的。
展望未來,Miko的目標是繼續擴展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服務于兒童教育和創造力的不同領域。
醫療護理
在新冠疫情期間,機器人Moxi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患者分發藥品、個人防護裝備、患者舒適用品等。它還可打開電梯門,但需要人按下電梯樓層的按鈕。
日本研制的人形機器人Robear則可使用機械臂將殘疾或老年患者從床上抬到輪椅上或浴缸里,完成多個看護人員的工作。這款機器人的身體很柔軟,帶有軟墊,不僅能提供很好的觸感,而且能提供最大的支撐。Robear由日本理化研究所SRK研究中心開發,重140公斤,腿可以伸展,從而防止摔倒。
陪伴家人
RealDoll X是一款手工制作的、可定制的機器玩偶。這款機器人的頭部由人工智能驅動,可移動、說話、眨眼和形成表情。通過應用程序,用戶可定義玩偶的個性,為其選擇發型以及化妝模式等,其售價約為6000美元。
Gita Bot則是一個滾動機器人,它可跟隨主人,并攜帶多達18公斤的物品。“Gita”這個名字來自意大利語單詞“giro”,意思是“轉彎”或“往返”。這臺兩輪機器使用攝像頭和傳感器來追蹤主人。它由意大利Piaggio公司制造,是第一個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的貨運機器人,重23公斤,售價3250美元。
機器人能成為人類平凡生活中的陪伴成員嗎?英國《每日郵報》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機器人能制造汽車、分揀包裹、管理倉庫。如今,從緊急救援到烹飪美食,從教育孩子到陪伴家人,新一代機器人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
基于柔性材料的機器人可以很好地復制人類和動物的外觀、動作和能力。雖然現已開發出無數柔性機器人,但由于其組件成本高昂或制造工藝復雜很難大規模生產。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研究人員最新開發了一款機器人手,其價格......
近日指出,力傳感器與編碼器是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其中力傳感器感知并度量力,在人形機器人關節上具有應用,編碼器可測量旋轉角度與速度,可通過伺服系統應用于人形機器人中。從競爭格局來看,高端編碼器與多維力......
近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科學基礎設施FAST運行維護作業機器人系統”項目通過科技部驗收。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景奉水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貴州射電天文臺聯合研制的反射面激光靶標維護機器人作......
7月25日,記者從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舉行的“5G機器人實現跨海微米級眼科手術”媒體會獲悉,該中心教授林浩添團隊聯合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黃凱團隊等多家醫、研、產機構聯合攻關的“5G遠程微米級眼科手術機......
在“黑燈工廠”生產車間,工業機器人24小時不間歇生產;在餐廳,“機器人服務員”幫著點單傳菜……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機器人正加速應用于更多生產、生活場景。隨著需求激增,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和增長......
北京市近日印發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提出要全力建設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應用示范高地和高端產業集聚區,構建“1+4”機器人產品體系,即加緊布局人形機器人,帶動醫療健康、協作、特種、物流4類優......
“太白兄,相見恨晚!”“罷了,子美不棄,可愿與白同飲一杯?”在日前舉行的2023年中國沈陽國際機器人展覽會上,門口的“李白”與“杜甫”仿生機器人吸引了不少孩子和家長的圍觀。“杜甫”低頭沉吟,好友“李白......
6月20日,國家藥監局批準北京術銳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腹腔內窺鏡單孔手術系統”創新產品注冊申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指出,該產品為國內首個內窺鏡單孔手術系統,有效填補了國內空白。術銳單孔腔鏡手術機......
工科為新醫科提供了發展動力,醫科則是新工科的重要方向,“醫工交叉”是我國醫療技術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理工科拓展發展空間的重要途徑。上海交通大學歷來重視醫工交叉融合創新,在全國高校中,率先設立醫工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