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繪制復旦大學科創地圖、明確投資策略、超額完成5億元首關目標、組建一支專業化管理團隊……
12月3日,正值復旦科創母基金啟動一周年之際,2024首屆復旦科技創新投資大會順利舉辦。
會上,復旦科創母基金正式成立。回顧過去一年的成績單,復旦科創母基金董事長孫彭軍表示:“復旦大學成立科創母基金可謂恰逢其時,是學校破解高水平、高質量科技成果產業化瓶頸的策略之一,也是構建高水平科創朋友圈、生態圈的重要抓手。”
孫彭軍。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量變到質變
隨著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近年來的投資環境也悄然改變。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政府,都越發關注科技創新領域,強調“投小、投早、投硬科技,做耐心資本、長期資本。”
在大環境越來越好的趨勢之下,一些結構性的變化也為如今的科技成果轉化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孫彭軍介紹:“目前市場環境中,國家主導的資本越來越多,社會資本、市場資本則相對變少。這一結構性的變化帶來的影響是,能夠更好地為早期階段的創新創業成果提供支撐,但另一方面可能無法完全滿足市場發展需求。”
另一個顯著的變化則是,以往的科創項目往往來源于企業和海外科研機構,近年來,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且已有多個高校先后成立校級母基金。
“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復旦大學取得了眾多科研成果,其中相當一部分具備產業化的價值。可以說,我們已經迎來了科研成果轉化‘量變到質變’的時刻。”孫彭軍指出,復旦作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長于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成立復旦科創母基金,旨在充分依托復旦豐富的科技成果轉化要素,發揮母基金的杠桿作用和乘數效應,面向全球挖掘行業中最為優秀的專業投資管理團隊,重點關注“復旦所長、國家所需”相關的“硬科技”領域,全力構筑校內校外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圈”。
構建高水平科創朋友圈
“搞清楚有什么,我們才能知道未來的路怎么走。”在過去的一年間,孫彭軍帶領團隊積極開展“基建”工作,一方面厘清“家底”,另一方面梳理發展方向。
為此,孫彭軍和同事們首先繪制了一張特殊的“復旦科創地圖”,充分調研了5900余位復旦大學科研人員(包括附屬醫院和地方研究院)的信息,了解他們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以及產業化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復旦大學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科創資源調查。通過“復旦科創地圖”,團隊初步明確了復旦大學在“4+X”領域(生命健康、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其他戰略性前沿創新領域)的科研人員分布情況,將有助于篩選出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復旦科技成果。
目前,“復旦科創地圖”一期工程已基本繪制完畢,明年計劃進入二期工程,在進一步細化“顆粒度”的基礎上,有望實現手機端智能化查詢,為以復旦為支點的“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共同體提供數據支持。
“科學家更擅長做科學研究,但并不一定具有產業化的能力。我們的目的并不是讓復旦的教授變成企業家。更多是鼓勵產業界、資本界與復旦的科學家一起合作,協力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孫彭軍介紹,團隊正在與產業界、投資界、政府等進行溝通,與頂尖投資機構、行業龍頭企業、專業服務機構建立合作,并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復旦科創母基金未來將持續開展高水平母基金投資,重點合作一批具備頂尖創新和轉化能力的龍頭企業、投資機構,圍繞科技成果產業化,建設高水平科創生態圈,同時進一步繪制高精度復旦科創地圖,發現、培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創企業和科創企業家,打造復旦科技成果轉化的統一戰線。
從“0.8”開始關注
科技成果轉化可分為4個主要階段,其中“0到1”是基礎研究的過程、“1到3”是以概念驗證為主的階段、“3到10”是從小試到中試的過程、“10到100”是科技成果實現完全工業化的階段。
放眼國內外的科技成果轉化經驗,失敗案例大多集中在“1到3”“3到10”這兩個階段,它們也因此被稱為實驗室到市場的“死亡之谷”。孫彭軍認為,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科研與產業化的差異,前者往往是自由探索的過程,不帶有強烈的目的性,尤其是原創性研究,而后者關注解決實際問題,強調大規模量產和低成本。
要破解“死亡之谷”,就要讓科學家進一步了解產業需求,必須在科技成果轉化的基礎研究階段就開始提前準備。
“我們一定要在‘0到1’階段就開始關注科研,‘0.8’前后是一個比較合適的介入點。”孫彭軍解釋,“科學家在進行原創性的科學探索時,往往不清楚其研究成果潛在的應用領域。我們則能夠基于市場的思維,對他們的成果進行初步評估,并主動引導科學家思考其研究未來的應用方向和市場需求。”
在此基礎之上,對于轉化潛力較大、轉化意愿較強的項目,再進行后續的深入交流。孫彭軍強調,產業化過程中應強調質量,而非僅僅是數量,“我們要做的是高水平、高質量的科技成果轉化,把更多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成果最后變成產業,支持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造更多自主可控產業鏈。”
基于這一想法,復旦科技成果轉化創業賦能項目(F-LAB項目)逐漸成形,并在12月3日當天正式啟動。該項目面向復旦科研工作者/團隊和校友開放,旨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學研究和技術與產業應用深度融合,創建一流科創生態,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科技公司和科創企業家。
目前,F-LAB項目計劃選拔首批30位擁有良好科創基礎和產業化意愿的復旦青年科學家、校友,通過匯聚各種創新資源和行業專家,以期幫助他們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隨著母基金的建立鋪開,未來還將有更多“懂科學家”的“合伙人”參與到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母基金也將引導子基金成為“耐心資本”和“長期資本”,發掘和投資具有良好前景的高成長性項目。
“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個個案,而是帶動一批人才和企業的參與,實現從點狀到片狀的擴展。”孫彭軍說道,“相信10年、20年后,我們也能培養出馬斯克那樣的人物。但科技成果轉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進展的,我們也應當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把每一步都走得扎實,靜待花開。”
初步繪制復旦大學科創地圖、明確投資策略、超額完成5億元首關目標、組建一支專業化管理團隊……12月3日,正值復旦科創母基金啟動一周年之際,2024首屆復旦科技創新投資大會順利舉辦。會上,復旦科創母基金正......
11月11日下午,以“AIforScience雙螺旋引擎驅動科研新范式”為主題的2024科學智能創新論壇在復旦大學楓林校區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理事長、北京大學國際機器學習研究中心主......
10月30日,由復旦大學和前沿生物藥業(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前沿生物”)共同建立的“病毒感染功能性治愈校企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聯合實驗室”)在復旦大學簽約揭牌。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在科研和......
13日,復旦大學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中心成立,我國天文學科方向領軍人才袁峰擔任中心主任。“天文學探索宇宙中天體起源、演化以及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等關系人類本身的重大問題,催生了最早的科學革命。”袁峰告訴......
“我整個職業生涯一直在做這個東西,但心里很清楚,同行也這么認為——在我們有生之年,‘蛋白質的折疊’問題是不可能解決的,尤其是蛋白質結構預測問題。結果AlphaFold出來了!”10月9日,博士生導師、......
只需在腦部和脊髓植入電極芯片,在大腦與脊髓間搭建一條“神經旁路”,癱瘓患者就有可能重新自主控制肌肉,恢復下肢站立及行走功能。復旦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加福民青年老師團隊研發新一代用于脊髓損傷患者的植......
9月29日,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官網刊發了一則《2024年度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推免招生不誠信名單通告》(簡稱《通告》)。《通告》稱,復旦大學管理學院2024年度推免招生選拔工作已結束。根據預錄取學生與我院簽......
昨天上午10時31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使用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8顆衛星發射升空,其中一顆是由復旦大學和上海航天空間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首顆衛星——“復旦一號(瀾湄未來星)”。該......
開學了!從本科生真正進入研究生階段后,不少“研0”新生會面臨一段時間的“迷茫”期。怎么做科研?如何融入學術圈子?論文怎么寫?這些問題都需要同學們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解決。事實上,研究生階段與本科時期的學習......
中新社上海9月5日電(記者陳靜)記者5日獲悉,中國專家團隊應用前沿交叉研究方法揭示多種養殖哺乳動物中的潛在跨物種傳播風險等,將為構建多維度公共衛生風險評估與新發傳染病預測預報體系提供數據支持。北京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