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診室,副主任醫師鄭雪瑛的電腦屏幕上彈出一份AI生成的餐單——“皖北風味減重食譜”:雜糧饅頭替換精面主食、牛肉湯去浮油、搭配半碗涼拌馬齒莧。患者王先生接過餐單,驚訝道:“這比我自己折騰強多了!”
“過去,這樣的個性化飲食方案需要醫生和營養師查詢食材成分表,逐一手動計算卡路里,耗費至少1小時。而現在,借助AI只需要30秒即可完成。”鄭雪瑛說。
這份餐單背后,是全球首個專注于體重管理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減單”的臨床應用。從20年前預見肥胖危機,到如今用AI破解傳統減重難題,這場“化繁為簡”的醫療變革如何實現?
跨越20年的“數據長跑”
“減單”的誕生,源于一場提前20年的“預判”。
2008年,安徽醫科大學校長翁建平參與了一項全國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從3%驟增至近10%。這一發現讓翁建平團隊意識到,肥胖問題將成為未來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
事實也印證了這一判斷。2025年3月,《柳葉刀》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中國2021年25歲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達4.02億,肥胖率28.7%,肥胖人數位居全球第一。國家衛健委也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出,要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計劃,將全民健身和減肥推向新的高度。
“我們在20年前就預感到,中國居民健康將面臨一場巨變。”鄭雪瑛說。從那時起,鄭雪瑛所在的翁建平團隊便開始聚焦體重管理的臨床數據,至今已沉淀有20余年的經驗。
2025年3月,借助DeepSeek、OpenAI、豆包等大模型技術,團隊積累的40多萬患者的臨床數據被激活,全球首個專注于體重管理的AI大模型“減單”應運而生。
“讓減重變得簡單,是我們推出‘減單’的初衷和愿景。”鄭雪瑛說。
臨床治療的兩大“痛點”
“減單”是一款“治療型”體重管理AI大模型。
“可能很多人覺得體重管理是為了漂亮和美貌,但對患者來說,減重是為了治病和救命。”鄭雪瑛說,“例如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吃再多藥,也不如減重來的治本。”
然而,傳統體重管理長期面臨兩大難題:專業建議“不接地氣”與執行依賴“人力瓶頸”。臨床中,醫生常需手動計算患者的飲食熱量,耗時費力;而患者面對“多吃蛋白質”“控制碳水”等抽象建議,往往一頭霧水。
“最大的痛點在于飲食指導‘不說人話’。”鄭雪瑛舉了個例子:如果患者中午吃了一碗牛肉面,過去醫生會問“蛋白質多少克?脂肪占比多少?”——這對普通人而言如同“天書”。
“減單”的目標正是將專業術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患者只需拍照上傳飲食照片,AI即可以超過90%的準確率識別宏量營養素,并給出改進建議,例如“把紅燒肉換成清蒸魚”,“米飯減半,加半碗雜糧粥”。
減重的另一個痛點在于執行困難。與外科手術有賴于醫生不同,減重的成功與否90%以上取決于患者的執行效果。
“我可以給患者很多意見,但我無法24小時監督他們每一餐。患者有95%以上的時間是在醫院外與自己的身體相處。”鄭雪瑛表示,面對這一點,醫生也感到無助。
AI技術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減單’能夠將我們的經驗以最快捷、最便利、最真實的方式傳遞給到患者,實現24小時全天候服務。”鄭雪瑛說。
從“經驗復制”到“人機共生”
AI是否會替代醫生和專業營養師的工作?
鄭雪瑛的回答是:“中國的專業營養師僅3000人,而超重人群高達4億。AI不是替代醫生和營養師,而是‘復制’無數個專業團隊。”
“減單”的誕生,是臨床經驗與AI技術的深度結合。團隊20年形成的臨床管理路徑被轉化為AI的決策邏輯。“例如遇到一名肥胖患者,他是否需要手術?如何與普外科協作?飲食怎樣配合?這些經驗都被我們‘喂’給AI。”鄭雪瑛說。
模型研發的主要挑戰不在技術層面,而在于數據積累。翁建平團隊憑借超過20年的臨床經驗積累,使得這一研發的最大難題迎刃而解。
值得一提的是,由安徽醫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醫院與諾特健康構建的“科研-臨床-公共衛生”三元協同體系,形成了產學研融合閉環,保障了模型既專業又“接地氣”。
盡管AI表現亮眼,但團隊始終恪守一條鐵律:涉及醫療決策,AI絕不越界。
“與大多數疾病相比,減重的容錯率相對較高,這也是我們率先推出體重管理大模型的原因。”鄭雪瑛解釋道,“但我們在程序設計時就明確了嚴格的界限,AI不會進行臨床診斷,也不會提供手術或用藥建議。”
截止目前,“減單”已在醫院內分泌科和減重門診投入使用,并推出了公眾可使用的網頁版。團隊計劃在未來開發患者端APP,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
“我期待看到更高維度的動態管理。不是簡單的餐單,而是更深層的人機交互。例如,加強與可穿戴設備的連接,讀取患者的運動信息、睡眠狀態等,為患者提供更全面、動態、及時的服務。”鄭雪瑛說。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資源昆蟲產品加工與功能評價創新團隊系統綜述了人工智能與檢測方法、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整合可實現“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真實性與可追溯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食品科學與技術趨勢......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資源昆蟲產品加工與功能評價創新團隊系統綜述了人工智能與檢測方法、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整合可實現“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真實性與可追溯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食品科學與技術趨勢......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診室,副主任醫師鄭雪瑛的電腦屏幕上彈出一份AI生成的餐單——“皖北風味減重食譜”:雜糧饅頭替換精面主食、牛肉湯去浮油、搭配半碗涼拌馬齒莧。患者王先生接過餐單,驚訝......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診室,副主任醫師鄭雪瑛的電腦屏幕上彈出一份AI生成的餐單——“皖北風味減重食譜”:雜糧饅頭替換精面主食、牛肉湯去浮油、搭配半碗涼拌馬齒莧。患者王先生接過餐單,驚訝......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診室,副主任醫師鄭雪瑛的電腦屏幕上彈出一份AI生成的餐單——“皖北風味減重食譜”:雜糧饅頭替換精面主食、牛肉湯去浮油、搭配半碗涼拌馬齒莧。患者王先生接過餐單,驚訝......
3月27日,北京瑞萊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萊智慧)、北京中關村海外科技園有限責任公司與意大利企業InsiderCulture&MediaS.R.L.、KideaS.R.L.在北京簽署四方......
3月27日,北京瑞萊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萊智慧)、北京中關村海外科技園有限責任公司與意大利企業InsiderCulture&MediaS.R.L.、KideaS.R.L.在北京簽署四方......
3月30日,一節小而美的AI素養課在廣東省云浮市一個公益營地里舉行,來自云浮市新興縣各鎮的30名留守兒童,在志愿者的帶領下首次接觸人工智能,開啟了一場跨越數字鴻溝的啟蒙之旅。據了解,該活動由廣東省麥田......
3月30日,一節小而美的AI素養課在廣東省云浮市一個公益營地里舉行,來自云浮市新興縣各鎮的30名留守兒童,在志愿者的帶領下首次接觸人工智能,開啟了一場跨越數字鴻溝的啟蒙之旅。據了解,該活動由廣東省麥田......
今年2月,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生態學家蒂莫西·波伊索在審閱自己論文的評審意見時,意外發現其中一份評審報告可能由AI代筆。他對此感到憤怒并在博客中痛斥:我遞交論文參與評審,期待的是同行的思想碰撞。若這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