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朱凌云、魏志祥與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易院平合作,在低驅動力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電荷產生機理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Small Exciton Binding Energies Enabling Direct Charge Photogeneration Towards Low-Driving-Force Organic Solar Cells為題,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雜志上,并被選為Hot paper。
近年來,隨著給體-受體-給體(A-D-A)型非富勒烯受體的發展,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性能得到顯著提升,尤其是基于Y6及其衍生物受體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其單結器件效率已超過18%。這種提高主要歸功于在給/受體界面最高占據軌道(HOMO)能級差較小甚至接近于零時,窄帶隙受體上的激子可由空穴轉移通道高效地產生電荷載流子。然而,電荷產生的內在機理尚不明確。從根本上說,有機太陽能電池激子分離對界面驅動力的需求,歸因于有機體系的激子束縛能。
在前期工作中,研究人員對系列非富勒烯體系計算發現,激子分離的驅動力與激子束縛能線性相關,為降低驅動力減小能量損失指明了方向(J. Phys. Chem. C 2018, 122, 22309)。進一步發展了自洽的量子力學/嵌入電荷方法(QM/EC)計算電子極化效應,實現從第一性原理水平上可靠評估靜電作用和誘導效應,且能夠考慮分子堆積結構的影響。計算發現非富勒烯受體的激子束縛能與單晶中分子堆積結構密切相關,最小值只有40 meV,打破了有機材料激子束縛能在0.3 eV以上的傳統認識(J. Phys. Chem. Lett. 2019, 10, 4888)。此外,對具有不同晶相的有機光伏小分子受體研究證明,僅分子排列方式的差異可以大幅改變激子束縛能(J. Phys. Chem. Lett. 2020, 11, 10227)。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結合理論和實驗研究了Y6體系的激子束縛能。計算結果表明,由于緊密的三維分子堆積帶來較強的電子極化效應,固態Y6具有極小的激子束縛能。變溫光致發光光譜測量表明,激子分離產生自由電荷載流子的能壘明顯低于室溫能量;隨著溫度升高,電荷復合重新形成激子的幾率增大,導致發光反而增強。因此,即使在沒有給/受體界面驅動力的幫助下,得益于低的激子束縛能,純的Y6薄膜在光激發后也能夠直接自發地產生自由電荷載流子。該系列工作揭示出電子極化效應對減小有機體系激子束縛能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有機光伏自由電荷產生的新機理,為獲得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提供了新思路。
朱凌云為論文第一作者,易院平和魏志祥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等的支持。
圖1.QM/EC方法考慮極化和離域效應計算獲得的固相下的激子束縛能
圖2.Y6和ITIC薄膜的變溫光致發光光譜以及電荷分離與復合過程示意圖
中新社天津12月5日電(記者孫玲玲)記者5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焦魁教授團隊通過高精度數學建模,提出了全新燃料電池數字化設計方法,可快速提出、優化燃料電池設計方案,提升電池性能、縮短研發周期并降低成本......
11月30日,記者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植物保護學院何林教授團隊成員錢坤教授通過將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酯負載到金屬有機骨架上,成功研發出EB@PCN-222@HA新型控釋納米農藥。這種農藥具有緩控釋相結......
11月29至30日,由中國科協立項支持,中國內燃機學會承擔的氫燃料電池及氫發動機青年科學家沙龍在北京舉辦,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青年科學們家圍繞相關議題開展交流。在主旨報告環節,圍繞燃料電池發動機......
固態電池熱度持續提升固態電池作為近期大熱門,被市場反復炒作。昨日光華科技、普路通等概念股漲停,大東南大漲超7%。隨著概念的走熱,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與固態電池相關的問題隨之增多。據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
近日,韓國市場調研機構“SNEResearch”發布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今年第三季度,以銷售額為準,韓國三大動力電池制造商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出現下滑。數據顯示,這三家韓國企業——LG新能源、三星SDI......
據美國趣味工程網站28日報道,韓國電氣技術研究院研發了一種全球首創的技術,能夠生產高分散性的碳納米管粉末。這項技術不僅簡化了碳納米管在二次電池(即充電電池或蓄電池)環保型干法工藝中的應用,同時也為制造......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趙瀟、聶廣軍團隊與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王恒樑團隊合作,基于DNA納米技術構建了形狀和大小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非常相似的定制納米疫苗,設計并構建了具有不......
近日,一項發表于《納米級進展》的新研究稱,科研人員將比人類頭發細200倍的“意大利面”細絲編織成繃帶,可幫助預防傷口感染。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AdamClancy研究團隊制備了一種由面粉和甲酸(常見食品......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趙瀟、聶廣軍團隊與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王恒樑團隊合作,基于DNA納米技術構建了形狀和大小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非常相似的定制納米疫苗,設計并構建了具有不......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中心教授陳念永團隊在《納米生物技術雜志》上發表論文,揭示了細菌可以通過多種策略與納米材料偶聯,在抗腫瘤治療中發揮多種作用。腫瘤生物學復雜性和異質性阻礙了有效癌癥治療方法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