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既是一個古老產業,也是一個現代產業,更是一個偉大產業。因為,沒有農業就沒有人類文明的延續,就沒有人類種族的繁盛。農業現代化是18世紀以來世界農業的一種前沿變化,是從傳統農業向初級現代農業(工業化農業)、繼而向高級現代農業(知識化農業)的轉型過程,是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農業先進水平的一種國際競爭。
簡單地說,農業現代化是現代農業的世界前沿,以及達到和保持世界前沿的行為和過程。《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農業現代化研究》分析了世界農業現代化300年的事實和經驗,闡述了世界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路線圖。本文介紹中國農業現代化路線圖的15個政策重點,請大家討論和指正。
一般而言,中國農業現代化是一種后發追趕型農業現代化,選擇政策重點,可以充分利用四個原理。它們是“后發效應”原理:借鑒和利用先行國家的知識和經驗可加快發展;“木桶原理”:加高農業現代化的“最短木板”可快速提高水平;“競爭優勢”原理:創造和發揮自己的競爭優勢可贏得局部主動權;“創新原理”:通過持續創新等可開辟農業現代化的“運河路徑”。
2008年在131個國家中,中國農業效率指標的世界排名是:水稻單產排第15位,谷物單產排第18位,小麥單產排第22位,農業勞動生產率排第91位。中國谷物單產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但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發達國家(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2%。很顯然,中國農業發展,一條腿長(谷物單產高),一條腿短(勞動生產率低),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最短木板,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應該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重中之重。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大致有五條基本路徑,這里提出五條建議。
(1)深化農業科技改革,建設農業創新體系。基本思路是:在國家農業部和科技部等的指導和協調下,在繼續發揮國家農業科研機構作用的同時,以省市農業為基本單位(區域子系統),組建中國農業創新體系。以省市為單位,以高校為樞紐,以農企為骨干,以網絡為平臺,以技術為支撐,以信息為紐帶,以服務為抓手,以市場為導向,促進合作創新,促進技術轉移,提高創新能力,提高農業效率。
(2)深化農業金融改革,建設現代農業金融體系;鼓勵多種形式的、靈活有效的、低息的農業金融服務,堅決杜絕“高利貸”。
(3)深化農業水利改革,建設現代水利體系,形成投資多元、管理科學和經營“非營利”的水利服務體系。
(4)根據科學規律,推進農村土地改革。實現“耕者有其田”,實現土地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的科學性。
(5)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根據糧食需求預測,制定優質糧食生產指南,確保優質糧食的種植面積和土地。建議明確劃分出5億畝左右的優良農田,作為國家優質食品糧的“永久生產基地”,簡稱“國家食品糧生產基地”;掛牌生產,責任到人,定期檢測,大力扶持。
農業轉型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農業轉型包括農業生產、農業經濟、農業要素轉型和農業生態轉型等。目前,中國農業結構距離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2008年,中國農業勞動力比例約為40%,大約相當于英國1841年和美國1900年的水平;中國農業增加值比例約為11%,大約相當于英國1880年和美國1929年的水平。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升級,是提高中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一般而言,農業轉型大致有五條路徑,這里提五條建議供討論。
(1)改革戶籍制度,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農業轉型的關鍵是農業勞動力轉移。在2008年~2050年期間,中國農業勞動力比例將從40%下降到3%左右,農業勞動力總數將從3.1億下降到0.31億左右,大約有2.8億農業勞動力需要轉移。建立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取消傳統的戶籍制度,建立現代“信用管理”制度,是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制度基礎。
(2)實施現代畜牧工程,提高營養供應水平。根據世界農業現代化的經驗,種植業為主國家向種植和畜牧并重轉型是一個必然過程。我們預測,2050年中國谷物需求將達到7.8億噸,肉食需求將達到1.2億噸,飼料用谷物比例將達到58%左右,畜牧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比例達到50%左右,畜牧業將占中國農業半壁江山。建議明確劃分出6億畝左右的農業用地,作為“國家飼料糧生產基地”,掛牌運營,發展現代畜牧和養殖業。
(3)實施藍色農業工程,提高農業供應能力。科學規劃中國海域面積,建設現代海洋農業、海洋養殖業和海洋捕撈業等。
(4)實施三高農業工程,促進農業生態轉型。發展“高品質、高效益和高環保”的高級現代農業,如有機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旅游農業等。
(5)科學修訂農業區劃,三大農業協調發展。1985年,《中國綜合農業區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隨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推進和高速運輸網絡的形成,中國人營養結構和營養需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原有的農業區劃需要進行科學修訂。建議按“自然地理和農學、人文和經濟地理、生態地理”的三維標準和原則,修訂中國農業區劃,然后每十年修訂一次。這種新的農業區劃,可以簡稱為“三維農業區劃”。
農民是農業現代化的行為主體。農民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農民現代化涉及眾多因素。從農業現代化角度考慮,農民現代化應該包括農民素質、農民收入、農民生活、農村生活條件和農村社會保障的現代化等。這里我們重點關注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它們涉及五個方面。
(1)實施新農民培訓計劃,全面提高農民素質。新農民培訓計劃,就是要培養適應市場化、專業化、信息化和生態化的新一代農民。建議在農村普及12年免費義務教育,對2010年12月年滿40歲及以下農民,進行免費農業生產技術或勞務技術培訓。
(2)實施農村小康工程,消滅農村絕對貧困。對家庭人均純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0%的農村家庭,給予“愛心幫助”,包括發放年度小康券;提供教育幫助,包括免費義務教育,高中和大學助學金;提供免費大病醫療保險,避免因病致貧的現象。
(3)實施生態移民工程,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科學界定“不適合人類居住”地區,對其原居民實行生態移民和教育移民。
(4)實施農村城鎮化工程,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在具備條件的農村集鎮,實施農村城鎮化工程,按現代城市標準規劃和建設。
(5)研制《中國人營養指南》,引導國民合理消費。現代農業經濟的基本要求是:按需定產,供需平衡。根據中國人的營養標準和營養需求,可以反推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和經濟結構。
根據世界農業現代化的歷史經驗,人均營養供應與國民生活質量(平均預期壽命)的關系是非線性關系。人均營養供應超過某個臨界值,就會出現“營養過剩”,平均預期壽命不升反降。參考131個國家過去40年的人均營養與生活質量的統計分析結果、2008年世界上平均預期壽命最長的10個國家的經驗值(包括營養結構和營養水平等),適度考慮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特點,建議中國人每天的參考食譜是:六兩糧食四兩肉,六兩蔬菜一兩油,一兩雞蛋二兩魚,半斤水果一斤奶。根據家庭結構特點,不同家庭的食譜可以有所調整。
21世紀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挑戰是空前的。沒有農業現代化,中國現代化就是不完整的。實現農業現代化,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丹麥的奶農面臨著每年必須為每頭奶牛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支付672克朗(96美元)的稅款。丹麥聯合政府本周同意引入全球首個農業碳排放稅。這將意味著從2030年開始對牲畜征收新稅。丹麥是乳制品和豬肉的主要出......
據市場監管總局網站消息,近日,國際標準化組織農藥命名技術委員會(ISO/TC81)秘書處成功落戶中國,成為農業領域我國承擔的首個國際秘書處。農藥是關乎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物資,是防治病蟲草害的重要“武器......
6月24日,為期4天的第四屆亞熱帶農業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在湖南長沙落幕。這場5年一辦的國際會議,匯聚了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300位參會代表,交流、分享生態系統服務與農業......
6月20日,桃源雞產業發展研討會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的六顆松生態園舉行。研討會前,來自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古巴哈瓦那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
記者18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獲悉,6月17日23時,《自然》刊登了該所(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分中心)研究員程時鋒團隊聯合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等國內外多家優勢單位完成......
“一心為麥為育種,一生為教為育人。”6月17日,石河子大學農學院發布訃告稱,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國家教學名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石河子農學院原副院長,石河子大學農學院退休教授、......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5月31日舉行的政策例行吹風會上,金融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提升農險合規和服務水平,對于不符合要求的保險機構將實現“有進有退”。金融監管總局財產保險監管司司長尹江鰲:我們將重點......
糧食安全關乎國計民生,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更是端穩中國飯碗的底氣所在。實施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能夠幫助種糧農民有效抗御風險,保護種糧積極性,守護好農民“錢袋子”。不久......
五月初夏,早熟的荔枝掛上枝頭。而在廣州,一批去年6月低溫保存的“凍眠荔枝”已經上市,其色、香、味與鮮荔枝不相上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徐玉娟介紹,該所的荔枝保鮮加工研究團隊,成功......
今年以來,我國持續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預計到2027年,工業、農業等七大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據測算這將是一個年規模5萬億元以上的大市場。為抓住巨大的發展機遇,全國各地已紛紛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