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啟敏院士
從大的背景來講,當前是中國健康事業發展的最佳歷史機遇期,因為這個時代的發展背景給企業帶來了很好的機遇。
“我們的初心是通過科技來解析生命科學的奧秘。比如為國家的制藥和前沿科技,最終目標還是服務于健康中國建設,服務于為人類消除疾病、促進健康。”在9月9日百圖生科舉行的北京中心實驗室啟動儀式上,著名分子腫瘤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如是說。
面臨兩大挑戰,免疫應發揮巨大作用
“健康中國面臨兩大挑戰,第一個挑戰就是重大疾病,這是未來要解決的問題,是免疫要解決的問題。”詹啟敏指出。
重大疾病分為兩種:一種叫重大非傳染性疾病,也就是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糖尿病、代謝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另外一種叫重大傳染性疾病,也就是新發突發傳染性疾病,例如當前的新冠疫情。
以惡性腫瘤為例,現在我國每年新發病例450萬,每年有300多萬人死于癌癥,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五年生存率并不高,只剛剛突破40%,而美國是67%,英國、加拿大、日本接近80%,北歐有些國家超過80%。
在詹啟敏看來,中國腫瘤有自己的特色,免疫工作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一定要解決腫瘤問題,因為免疫治療在腫瘤里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經常跟科技界、企業界講,解決中國特色腫瘤的責任就在中國的醫學家、科學家和企業家身上。美國和英國不可能來研究中國特色腫瘤,國外進口的藥物,在肝癌、食管癌、胃癌方面都不怎么關注,國外更多關注的是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前列腺癌。”詹啟敏表示。
第二個挑戰就是藥物和設備方面的卡脖子問題。
詹啟敏指出,目前我國醫生開的西藥處方里面的藥物,95%以上的藥物最初的ZL都來自于國外,國內要生產這些藥物也只能等到別人ZL期結束之后才可以。
正如電影《我不是藥神》里的劇情,進口藥成本很高,要不就是靠地下通道去買海外的藥物,導致出現違法的情況。在診斷裝備、治療裝備方面也是如此,核磁彩超、CT、PET/CT、加速器、手術機器人、微創器械以及測序儀質譜等等,95%都是國外的。
“當前比較復雜的中美關系和國際關系,很容易形成卡脖子的問題,這就是我們的挑戰。所以,我們必須要發展自己的科學技術,不然的話很可能會卡脖子。”詹啟敏說。
重視學科交叉,發展前沿科技
免疫是人類機體能夠正常運行的關鍵,從生長發育到衰老過程當中,它貫穿于人類整個全生命周期,但是我們對它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免疫是基礎性的問題,常言道‘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免疫一旦出問題,全身會出現很多疾病,包括腫瘤、感染性疾病,也包括很多代謝性疾病。過度免疫不行,沒有免疫也不行,它一定要在非常健康的狀態。”詹啟敏說。
現在,免疫毫無疑問是在生命科學,包括醫學的前沿地帶。前沿基礎性的研究如何才能變成真正的成果來解決我國診斷、治療的需求?
詹啟敏認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通過科技手段,包括在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基礎性研究、轉化性研究,還有在企業的被稱之為創新的產業鏈都要發揮重要作用,他以百圖生科舉例。
從藥物研發到診斷、治療的裝備,醫學重大成果都是通過學科交叉出來。首先是和生命科學交叉,就要了解很多關于免疫、基因組學、信號傳導、蛋白質科學等;還有是和工科的交叉,醫工結合、醫理結合、醫生結合,醫療和信息結合,核材料、納米技術、光學結合。只有這樣才可能會出現市面上那些高端的醫療裝備以及新的藥物。
“我非常看好百圖生科北京中心實驗室,利用了很多生物前沿技術開展研究,學科交叉方面做得很好。比如最近設計出的免疫機器人令人矚目。”詹啟敏表示,最近對免疫微環境的形成有很多研究,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成千上萬的分子靠過去單純的分子生物學是解決不了的,這就需要用免疫機器人把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