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庚(右)給學生講授元宇宙技術。 受訪者供圖
元宇宙辦學潮正在高校中暗涌。
不久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未來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正式更名為元宇宙工程系,成為我國內地高校中第一個以元宇宙命名的院系。
無獨有偶,近年來香港理工大學設立元宇宙科技專業,清華大學成立元宇宙文化實驗室,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元宇宙研究中心,浙江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西北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紛紛建設元宇宙校園。
作為“吃螃蟹”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未來技術學院)院長潘志庚堅定地看好元宇宙人才培養這片“藍海”。這又是為什么?
元宇宙是噱頭嗎
或許當前比辦學更要緊的是,祛魅。
這幾天,潘志庚在南京、成都、杭州、昆山等地跑個不停,所到之處,講的無不是“元宇宙是什么?”“從虛擬現實到元宇宙”。總有人在問他,元宇宙是泡沫、資本噱頭吧?對此,潘志庚只能無奈地笑笑。
火遍全球的“元宇宙”出自小說《雪崩》,其構造了一個“Metaverse”的虛擬世界,用戶只要戴上VR(虛擬現實)眼鏡,就可以在一個數字空間中生活、工作、社交。2021年成為元宇宙元年,臉書(Facebook)改名Meta,喚起大眾對元宇宙的關注。
之所以被質疑,不外乎幾個原因——元宇宙究竟是什么,很多人搞不明白;元宇宙本身建構的基礎不穩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面臨技術挑戰;元宇宙教育的內容建設,如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材建設、課程改革、實訓基地建設還在開發中。
“如果不把這些搞清楚,哪位家長放心把孩子交到這里?”這是潘志庚“馬不停蹄”的原因之一。
對于他個人,元宇宙的概念也是從模糊走向清晰的。上世紀90年代,他在南京大學攻讀碩士,同組師姐做家具真實感繪制,用計算機“畫”一個大衣柜,晚上開始繪制,第二天早上才能看到結果。
“虛擬現實(元宇宙的早期形態)最重要特征是實時性、沉浸感、自然交互,沒有實時性、沉浸感,自然交互怎么實現?”回過頭來思索,仿佛有雙手把他一步步引入元宇宙。
很快,隨著技術迭代升級,2002年,他與歐盟的合作項目——基于化身的虛擬學習環境,開始有了元宇宙的影子。
在很多場講座中,他都在強調元宇宙不是電子游戲、虛擬世界,也不意味著逃離世界。技術的成熟過程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但技術是分步實現的,在游戲、醫療、教育等領域,元宇宙可能率先實現。比如,飛行員在虛擬駕駛艙中練習開飛機,學生在仿真環境下學習儀器操作,虛擬人為機構做形象代言人等。
各行各業都在熱烈擁抱元宇宙。今年以來,國內先后有20多個城市出臺元宇宙行動計劃及相關扶持政策,隨之帶來巨大的人才缺口。
智聯招聘最新發布的《2022元宇宙行業人才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1—7月,元宇宙相關招聘崗位同比增長16.6%。其招聘的人才高度集中在信息技術產業,并向教培、傳媒、制造等領域逐步滲透,研發與設計崗是元宇宙的主力軍。
就在改名為元宇宙工程系的前幾天,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部“元宇宙工學部”(專業研究虛擬空間“元宇宙”的學科)正式開講。10月11日,香港理工大學新設元宇宙科技理學碩士學位。
盡管境外已有“吃螃蟹”者,但仍有人質疑,我國教育部的學科目錄里沒有元宇宙專業,這會不會是一個“野雞”專業?
其實,社會公眾對教育界并不了解。“專業設置須根據教育部學科目錄,但辦一個系叫什么名字并不受目錄限制。”潘志庚說。
元宇宙工程系培養怎樣的人
潘志庚語速很快、行事高效,但即便如此,凌晨四五點依然還在回微信。找他合作的單位太多了,有政府、博物館、廠商、大學等,基本都是“復合型需求”。最近,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幾位專家也找到他們,希望合作設立一個與藝術相結合的元宇宙研究中心。
“復合型人才真的很吃香。”潘志庚說,南京大學人工智能本科生年薪三四十萬元,假如一名畢業生對人工智能、區塊鏈都懂一些,兩方面都能做,企業過去招兩人,現在招一人就夠了。
同樣的邏輯放在全行業,互聯網曾給整個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單個技術突破都不足以帶來革命性變化。能夠給下一次互聯網革命帶來沖擊的,是很多人看好的元宇宙。
潘志庚表示,它不是某項技術,而是一個集成的概念。元宇宙有六大核心技術,被形象地比喻為“大螞蟻(BIGANT)”。其中,B是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I是交互技術(Interactivity),G是電子游戲技術(Game),A是人工智能(AI),N是網絡及運算技術(Network),T是物聯網技術(Internet of Things)。
六大技術并不是突然增加了6門課。事實上,人工智能是元宇宙的一部分,元宇宙的很多課程已在人工智能專業有所開設。“新加的主要有兩門課程——人機交互或虛擬現實和區塊鏈。現在只是用元宇宙這頂‘帽子’把學生招進來。”潘志庚說。
一個人無法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元宇宙的人才培養也有別于傳統學科的設計。“我們希望元宇宙工程系的學生擁有較寬的知識面,形成綜合思考能力,能融會貫通,明白學科方向之間的關系。”潘志庚說。比如,互聯網智能診室涉及網絡、物聯網、人工智能、人機交互和區塊鏈等技術,學生參與項目開發,要對元宇宙涉及的技術融會貫通。
大多數人聽到4年學習6門核心技術,第一反應都是“怎么學得過來”。“實際上,每門都學得精深,既不現實也非必要,一定要有所側重。”潘志庚說。
元宇宙背景下的虛擬社會有交易活動。甲送給乙一個故宮的數字藏品,如何保證該藏品非盜版?獲知轉手信息就要學習區塊鏈知識。而智慧教育主要涉及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不通曉區塊鏈知識也不受影響。
潘志庚希望學生是“雜家”。“因為元宇宙是目前最大的交叉學科,與計算機、人工智能、工業設計、地理、經濟等學科都有交集。”不過,最基礎的仍是數學。不久前,國際知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丘成桐指出,元宇宙還有很多技術問題需要數學等基礎學科的支撐。“古老的數學學科對處理圖形和各種數字問題很有效。”
潘志庚認為,元宇宙人才還要重視外語學習。虛擬現實的引擎等技術,國內比不上國外,而要研讀國外資料、進行國際交流,外語就成為了基本要求。
元宇宙給高教帶來哪些改變
和很多工科課程一樣,僅靠課堂講解,學生很難理解元宇宙。元宇宙工程系的加入又會給課堂帶來怎樣的改變?
一聽元宇宙,很多人會想象在元宇宙中上課的場景。戴著VR眼鏡上課,時間久了會不舒適、有眩暈感,但不戴VR眼鏡是否就不是在元宇宙中上課?
這其實是公眾的一種誤解。潘志庚指出,雖然元宇宙延續了虛擬現實的三大特征——沉浸感、實時性、自然交互,但很多場合并不需要過分強調沉浸感。如他們開發的網絡虛擬馬拉松,戴著VR眼鏡跑步會感到不舒適;去虛擬醫院問診,只需要一個大屏幕與醫生正常對話就可以,不需要過高的沉浸感。“在元宇宙中上課并不一定要戴VR眼鏡,否則會極大限制其應用范圍。”
很多高校從前就有虛擬仿真教學,元宇宙下的虛擬仿真教學又有何不同?
從前的虛擬仿真多是電腦中的模擬場景,以動畫為主。有了元宇宙相關技術的加持,未來的化學課可以這樣打造——濃硫酸稀釋場景下的溫度感知試驗,通過設備,試驗者的手就能感知發熱;無須擔心鈉與水反應發生爆炸,通過人機交互,試驗者舉起智能燒杯“倒水”,就算失誤,虛擬的“爆炸”也只會發生在電腦屏幕上。
這些開發所強調的綜合分析能力,對本科生而言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像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找到落地應用的學科,從創始之初就會吸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在潘志庚眼中,這是很好的練手之地。
他是這么計劃的。學生前三年上課,最后半年去合作企業做一個有真實應用場景的小項目。比如做一個元宇宙中的寵物醫院,醫生、寵物、環境……當中需要大量的仿真,醫療交易信息也需要保護。“擅長不同技術的人加入一個團隊,綜合能力更容易鍛煉出來。”
當然,如此寬知識面的系科,也給學生進一步深造帶來疑惑。“有兩個通道供學生選擇。”潘志庚表示,通道一是走學術路線的學生,對其數學要求比較高,在研究課題的資助下,學習研究方法;通道二是走工程應用的學生(專業碩士路線),要求其偏向工程應用,做實用的算法或原型系統。兩種人才并無高下之分,事實上,專門做虛擬現實建模繪制的人才,正是社會上緊缺的人才。
“就像人工智能專業在高校中如雨后春筍般開設,誰又能預判未來元宇宙相關專業不會迎來爆發式增長呢?”采訪結束前,潘志庚如是說。
社交媒體巨頭Meta公司當地時間4月26日公布今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銷售額在近一年內首次增長。Meta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告訴投資者,該公司看到了“將人工智能代理以有用和有意義的方式帶給數十億人......
日前,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以下簡稱生產力局)與東興自動化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興)簽署合作研發協議,憑借雙方共同研發的“電流輔助訂制板金自由成形技術(EAFF技術)”,將生產場景引入工業元宇宙的虛擬環......
3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介紹“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有關情況。金壯龍表示,將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研究制定未來產業發展......
2月27日,廣州市元宇宙創新產業協會正式成立,逾60家企業成為首批入會的單位。據悉,該協會是繼去年廣州元宇宙創新聯盟成立、打響元宇宙賽道“第一槍”后,廣州元宇宙產業發展的第二個里程碑。為助力廣州元宇宙......
以“數字宇宙賦能未來”為主題的廣州市元宇宙創新產業協會成立暨召開一屆一次會員大會活動27日在廣州南沙舉行。當天,廣州市元宇宙創新產業協會(下稱“元宇宙協會”)正式成立,逾60家企業成為首批入會的單位。......
近日,第五屆世界教育前沿論壇舉行。在該論壇“元宇宙與教育”環節的尾聲,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原副院長、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教育游戲專委會理事長尚俊杰向與會嘉賓提了一個問題:元宇宙常態化應用到教育領域還需多久?這......
12月29日,第十一屆金博獎總決賽及頒獎典禮在廣州市黃埔區舉行。2023年中國黃埔博士論壇同期啟動。藉次活動,主辦方希望以匯聚全球博士人才為抓手,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戰略,......
2022年12月21-24日,中國科學院電鏡技術聯盟2022年度技術交流大會首次在線上元宇宙空間成功舉行。本次會議由中科院電鏡技術聯盟、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主辦,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承辦,國儀量子(合肥)......
2022中關村中韓元宇宙產業合作論壇在ARK元宇宙平臺舉辦主辦方供圖12月20日,2022中關村中韓元宇宙產業合作論壇在ARK元宇宙平臺舉辦。論壇以新一代數字技術-元宇宙產業創新應用為主題,邀請了中韓......
“元宇宙為人類開辟了另一個全新的世界。元宇宙不是某一項技術,它是一系列連點成線的技術的集合,其中包括芯片技術、通信技術、區塊鏈技術、交互技術……元宇宙的到來難以阻擋!”12月11日,在廣州舉行的埔閱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