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11-01 10:33 原文鏈接: “先下手為強”聯合國將采取小行星防御計劃

      發生在今年2月份的俄羅斯隕星事件造成上千人受傷,而全世界的宇航機構居然和普通民眾一樣,都是通過互聯網手段了解此事的。據《科學美國人》在線版10月29日一則消息稱,聯合國已決定不再容忍這種情況,聯合國大會現已批準由幾名宇航員提出的小行星防御計劃方案,將設立組織以便在成員國之間分享潛在威脅地球的小行星信息。而一旦探測到小行星將與地球相撞,將發射飛船撞擊目標使其偏轉軌道。

      解決長期被忽視的問題

      2013年2月15日,一顆隕星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上空爆炸,沖擊波震碎了無數玻璃窗,上千人因此受傷。而全世界的宇航機構竟都是通過推特(Twitter)和視頻網站Youtube了解此事的。前宇航員盧杰表示不能接受這種情形,而聯合國顯然也同意他的觀點,于上周通過了由盧杰及其他宇航員們提交的一系列針對危險性小行星的防御方案。

      其相關措施包括,由聯合國成立一個“國際小行星預警組織” (International Asteroid Warning Group),供各成員國分享那些“有潛在危險的太空巖石”的相關信息;并且,倘若真有天文學家發現了對地球造成威脅的小行星,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將負責協調防御使命,發射宇宙飛船撞擊目標天體,使其偏離原軌道。

      而據盧杰及其他太空探險者協會(ASE)成員稱,目前這只是解決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的第一步,接下來的目標是在小行星“發現”地球前就找到它們。

      五年和一年的區別

      該協會成員、曾參加美國1969年阿波羅9號載人飛行任務的拉斯提·舒韋卡特表示,現今沒有任何一個政府成立了行星防御的專門機構,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及其他空間局在內。他們提議,設立一個責任明確的機構是各國首先應做的事。

      科學家們認為,發生在車里雅賓斯克的事件已經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警告,是時候采取具體行動了。盧杰同意這種說法:“車里雅賓斯克是運氣不好。但如果20年后,我們又被擊中了,那可不是壞運氣的問題了,那叫愚蠢。”

      盧杰表示,尚未被發現的小行星數量是人類已知的100倍還多,其中約有100萬顆的尺寸達到了足以摧毀紐約的程度,甚至危害更甚。

      這就是“先下手為強”的重要性,早期預警可以提高成功偏移它們的機會——2010年引起注意的一顆編號為1999RQ36的小行星,直徑約560米,這個尺寸意味著一旦它與地球撞上,,將造成大規模破壞及部分物種滅絕。NASA天文學家曾表示,任何試圖將1999RQ36轉向以拯救地球的措施,必須提早100年開始行動才有成功的機會。

      但對大多數危險小行星來說,倘若人類派出的飛船能夠在小行星撞上地球5年前至10年前進行撞擊,造成的軌道偏移應足以使其從地球身邊安全地“溜走”——短于這個時間的話,很可能僅剩的方案就是抓緊疏散撞擊區域的全部人口。

      “如果連提前一年發現目標都做不到,那么我們只能端著杯不錯的雞尾酒,出門欣賞這一罕見的壯觀景象了。”舒韋卡特說。

      首個私人望遠鏡瞄準危險天體

      一個由盧杰成立的非營利性私人組織“B612基金會”,不久前已開始計劃一系列建造、發射并操縱人類的首個私人太空望遠鏡的相關事項,意圖尋找有破壞性的小行星并避免其與地球相撞。

      這架名為“哨兵”(Sentinel)的望遠鏡將“屬于全世界人民”,其有望能于2017年發射,之后會在少于6年的任務執行期內以“紅外眼”搜索約50萬顆近地小行星——這無疑將是一項壯舉——研究人員將借此繪制出一張前所未有的、詳盡的、動態的太陽系內部地圖,識別出在數年或數十年后有可能撞擊地球的太空巖石,給人類一個足夠的時間進行小行星的偏轉任務。

      太空探險家協會的宇航員們已請求聯合國能夠在必要的時候提供協作,從而進行小行星偏轉任務的關鍵性測驗。

      而在今年3月份,來自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們宣布,將花費2.25億英鎊建造2艘太空船,以探索具有潛在威脅的巨大小行星,通過將飛船與小行星撞擊的方式,研究它們的內部性質與結構。此舉或將首度回答人類是否真有這個能力改變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小行星的軌道。

    相關文章

    地球云層面積縮小加劇全球變暖

    據《科學》報道,在近日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議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達德空間研究所的科學家報告稱,過去20年,全球反射太陽光的云層覆蓋面積縮小到了一定程度,使得更多光線進入地球,并加劇......

    我國科研團隊在早期地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地球區別于太陽系其他巖石行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表面的海陸二分。海陸格局控制著地表的物質循環,是形成動態、多樣的地表環境的關鍵因素,對支撐復雜生命系統至關重要。地球之所以有海陸二分是因為其地表高程變化足夠......

    有它,4000米小行星襲來,地球也不怕

    根據9月23日發表于《自然-物理學》的一項研究,核爆炸產生的X射線沖擊波足以保護地球免遭小行星的撞擊。此類實驗尚屬首次。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物理學家DawnGraninger表示,這項研究“為這一......

    科學家提出新假設:4億多年前地球曾被“光環”圍繞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團隊開展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約4.66億年前,當地球與一顆小行星擦肩而過時,地球的引力撕碎了小行星,產生的碎片可能在地球赤道之上形成了一個類似土星環的光環。這個環或許存在了數千萬年,并......

    小行星來襲預警我國首次開展接力追蹤觀測

    北京時間2024年9月5日0時39分,一顆直徑約1.2米的小行星以20千米/秒左右的速度闖入地球大氣層,在菲律賓東北側約25公里高度處解體爆炸。我國監測網首次對預警小行星開展接力追蹤觀測,標志我國小行......

    小行星來襲預警我國首次開展接力追蹤觀測

    北京時間2024年9月5日0時39分,一顆直徑約1.2米的小行星以20千米/秒左右的速度闖入地球大氣層,在菲律賓東北側約25公里高度處解體爆炸。我國監測網首次對預警小行星開展接力追蹤觀測,標志我國小行......

    小行星來襲預警我國首次開展接力追蹤觀測

    北京時間2024年9月5日0時39分,一顆直徑約1.2米的小行星以20千米/秒左右的速度闖入地球大氣層,在菲律賓東北側約25公里高度處解體爆炸。我國監測網首次對預警小行星開展接力追蹤觀測,標志我國小行......

    中國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務方案設想公布

    在9月5日召開的第二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中國深空探測實驗室發布了中國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務方案與國際合作設想。中國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務計劃選用“伴飛+撞擊+伴飛”模式,當撞擊器對目標小行星......

    地球深部的氮來自哪里?浙大團隊揭開謎底

    作為太陽系中最豐富的元素之一,氮是生命起源、生物圈形成和演化所必需的元素。研究表明,地幔是地球上氮的主要儲庫,氮在地球表面和地幔之間的循環影響著大氣演化、氣候變遷以及地球的宜居性。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深......

    660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來自外太陽系

    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物種大規模滅絕(藝術圖)。圖片來源:《自然》網站科技日報北京8月19日電(記者劉霞)6600萬年前,一個天體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這個龐然大物究竟來自何處一直是......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