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在平靜的水面上扔進一塊巨石,20年前中科院的改革在中國科技界引起巨大反響,因為有的研究員下崗了。
當年,中科院將北京的4個與數學相關的研究所統一整合為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設置的創新崗位也就是從事科研的崗位只有200個,4個研究所卻有450個人競爭這200個崗位。在原有的160名研究員中,只有60個可以被聘為研究員,還要留出20%的名額用于向國內外公開招聘優秀人才。
之所以要進行這樣大刀闊斧的改革,都緣于中科院啟動的“知識創新工程”。
知識創新,中科院率先探索
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不是偶然為之。
20世紀90年代,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出現新的變化,一些發達國家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創造新財富的核心與基礎,創新成為一個國家、地區和企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國際競爭突出表現為科技的競爭。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使傳統產業的發展有所減慢,同時也為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了機遇。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1997年,中科院組織專家學者研究中國面向21世紀、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戰略問題,并向黨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報告,提出了面向21世紀的中國國家創新體系的思路與新時期中科院的戰略選擇,建議國家組織實施“知識創新工程”。1998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準中科院開展知識創新工程,作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試點。
自此,凝練科技目標、調整科技布局、改革管理體制、優化隊伍結構、培育引進人才、加強條件建設、擴大開放聯合、培育創新文化、促進成果轉化,成為中科院改革的主旋律。
只保留1/3的人做研究工作
讓一部分研究員下崗不是改革的目的,而是為了把創新崗位留給那些想創新能創新的人。
在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之前,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種種弊端毫無例外地滲透到中科院的肌體之中。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說:“那時,中科院的科技人員中有1/3是很勤奮工作的,還有1/3是只出工不出活的,剩下1/3是既不出工又不出活的。”要想使中科院大出成果,就必須鼓勵那1/3的人大搞創新,還必須解決那2/3“不出活”的人的問題。
進入知識創新工程后,中科院全面推行了全員聘用合同制,各研究所按1998年在編人數的1/3設置創新崗位,從事科技創新工作。
干了一輩子,好不容易熬成了研究員,現在卻要不被聘為研究員了,這讓許多人無法接受。于是找領導說理、提意見遍布各個研究所。然而,中科院黨組則堅定不移按部就班地推進改革。
1/3的人進入創新崗位,那剩下的2/3的人干什么去呢?這其中相當一部分人進入了支撐崗位,也就是為科研工作提供服務。如果不被聘用,那只能自謀出路。
知識創新工程實施僅僅幾年時間,中科院的員工,從研究員到支撐崗位人員,便接受了競爭上崗的理念,適應了“按需設崗、按崗聘任、擇優上崗、動態更新”的聘任制度。
凝練和聚焦創新目標,調整科技布局
在北京中關村保福寺橋西南角,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標識屹立在高高的樓頂。然而,在中科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之前,并沒有這樣一個研究機構。它是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凝練科學目標、調整科技布局的結果。
早先,中科院在北京有4家數學研究機構:數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計算數學與工程計算研究所、系統科學研究所。合并后,減少了各所原有的重復布局,集中了優勢力量解決重大科學問題,推進數學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研究。同樣,遺傳研究所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整合, 組建了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今年年初頒發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就出自于這個所的李家洋院士團隊,而這一成果,歷經20年研究,基本與知識創新工程同步,充分利用了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多學科交叉方法。
中科院是通過調整、整合、撤并和轉制,高度凝練科技創新目標,推進以研究所為單元的體制創新和制度建設,以提高中科院的創新能力,推動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創新水平的提高。
將重復的研究方向聚合,將便于形成交叉學科優勢的研究方向整合,中科院將原有的123個法人研究機構調整為2005年底的91個。到了2006年9月,中科院又開始組建新的研究單元,先后與山東、江蘇、深圳、廈門簽約,分別成立了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對此,時任中科院院長的路甬祥解釋說,目前在科研與技術創新方面最為緊迫的需求,當數與人口健康、資源環境等有關的可持續發展領域,其次就是納米、信息、生物技術等戰略高技術前沿以及國家安全領域。隨著我國的發展,不僅西部環境脆弱帶需要保護,海岸帶、城市密集區也面臨著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等新的威脅。在這些領域部署建立相關研究所,實際上“是更好地銜接中科院創新能力建設與國家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客觀需要,是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支撐發展、引領未來能力的需要”。
改革助推人才輩出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出人才出成果。知識創新工程啟動后,競爭上崗,打破了論資排輩的傳統做法,使一大批年輕有為的青年科學家脫穎而出。
2000年,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的肖立業博士擔任了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高溫超導限流器的研究與示范”項目的首席科學家。那一年他34歲,正是創新創業的黃金年齡。他帶領的平均35歲的團隊,研制出了我國首臺高溫超導限流器,并在湖南婁底高溪變電站運行,其主要技術發生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繼瑞士、德國、美國之后世界上第4臺并網試運行的高溫超導限流裝置。這一成果在2005年被列為中科院重大成果。
正是因為有了像肖立業這樣年輕有為的科學家,中科院的科技創新事業才會蓬勃發展。2000年5月,知識創新工程剛剛啟動不久,36歲的譚鐵牛就擔任了自動化所所長,在從事管理工作的同時,他帶領著研究團隊在生物特征識別、圖像視頻理解等研究領域始終走在國際前沿,參與制定國際標準。1970年出生的中科大教授潘建偉,多年從事量子信息領域的研究工作,2005年創造了13公里的自由空間雙向量子糾纏分發世界紀錄,2009年成功實現了世界上最遠距離的量子態隱形傳輸,2016年又把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送入太空……
知識創新工程實施10年后,中科院的科技人才隊伍已實現以中青年為主,全院研究員中有半數不足45歲,順利完成了科技人才隊伍的“代際轉移”。全院科技人才隊伍平均年齡40歲,45歲以下的研究員已占全院研究員總數的54.9%。在創新崗位上聘用的專業技術人員平均年齡38歲,31—40歲(處于創新活躍期和產出高峰期)的青年人才約4300人;在高級專業技術崗位上,35歲以下的青年才俊占11%。
知識創新工程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中國科技界探索自主創新發展模式的實踐。正如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所說:知識創新工程13年,是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成功實踐的13年,是中科院科技創新從跟蹤模仿向自主創新、跨越發展的先行開拓。這13年,中科院創新水平和能力邁上了新臺階,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新路子,帶動了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升了中國科技發展的水平。
如同在平靜的水面上扔進一塊巨石,20年前中科院的改革在中國科技界引起巨大反響,因為有的研究員下崗了。當年,中科院將北京的4個與數學相關的研究所統一整合為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設置的創新崗位也就是從事科......
目前,中國科研人員面臨的各種壓力越來越大。除了應付沒完沒了的檢查、驗收、評估、晉職、答辯,還要忙著申請課題、發表論文、開各種會議。即使指導研究生,也以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為導向,從來不愿意教育學生如何做......
3月8日,中國科學院舉行了“第四屆十大杰出婦女表彰暨先進事跡報告會”。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發來賀信。中科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何巖,中央國家機關婦工委主任、中央國家機關工委統戰(群工)部副部長......
來自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瑞典拉普蘭大學等多個研究機構組成的研究小組發表了題為“Developedanddevelopingworldresponsibilitiesforhistoricalcli......
在下一個高級社會中,知識必將起著主宰或支配作用。中國要創建適宜知識創新的文化—社會環境的歷史使命極其艱巨。文化是創新里的“基因”,有變異才有創新,我們必須倡導社會意識形態多元化,才能塑造自由創新的環境......
“科學家通過提供最棒的論文支持《自然》(Nature)雜志,審稿人以其甄審慧眼提升期刊質量,而新聞評論家則揭示科學事件要義為刊物增色……正是這些努力,讓《自然》雜志的編輯們熟知最新科學技術進展,了解前......
2月28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資源與海洋、生態與環境創新基地戰略研究與科學評價”通過項目課題驗收,課題驗收會議由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蘭州分館張志強研究員主持。項目課......
11月1日下午,來閩參加第十二屆全國科協年會的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靜海、黨組副書記方新調研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李靜海和方新視察了物構所控股企業、有關實驗室和成果展示廳,并同所領導及中層以上干部、研究室主任......
2010年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信息宣傳系列培訓于10月28日至30日舉行。本次培訓面向職能部門、研究實體及分部的信息宣傳員展開,包括培訓、參觀和交流三部分內容。本次培訓和交流活動,旨在提高信息宣傳員業......
10月13日至14日,由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主辦、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科學院2010年度國際科技合作工作研討會”在貴陽召開。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國家外專局經濟技術專家司及中國科學院相關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