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述
免疫應答(immuneresponse)是機體免疫系統對抗原刺激所產生的以排除抗原為目的的生理過程。這個過程是免疫系統各部分生理功能的綜合體現,包括了抗原遞呈、淋巴細胞活化、免疫分子形成及免疫效應發生等一系列的生理反應。通過有效的免疫應答,機體得以維護內環境的穩定。
一、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
免疫應答的發生、發展和最終效應是一個相當復雜、但又規律有序的生理過程,這個過程可以人為地分成三個階段。
1.抗原識別階段(antigen-recognitingphase)是抗原通過某一途徑進入機體,并被免疫細胞識別、遞呈和誘導細胞活化的開始時期,又稱感應階段。一般,抗原進入機體后,首先被局部的單核-巨噬細胞或其他輔佐細胞吞噬和處理,然后以有效的方式(與MHCⅡ類分子結合)遞呈給TH細胞;B細胞可以利用其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分子直接與抗原結合,并且可將抗原遞呈給TH細胞。T細胞與B細胞可以識別不同種類的抗原,所以不同的抗原可以選擇性地誘導細胞免疫應答或抗體免疫應答,或者同時誘導兩種類型的免疫應答。另一方面,一種抗原顆粒或分子片段可能含有多種抗原表位,因此可被不同克隆的細胞所識別,誘導多特異性的免疫應答。
2.淋巴細胞活化階段(lymphocyte-activatingphase)是接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細胞活化和增殖的時期,又可稱為活化階段。僅僅抗原刺激不足以使淋巴細胞活化,還需要另外的信號;TH細胞接受協同刺激后,B細胞接受輔助因子后才能活化;活化后的淋巴細胞迅速分化增殖,變成較大的細胞克隆。
分化增殖后的TH細胞可產生IL-2、IL-4、IL-5和IFN等細胞因子,促進自身和其他免疫細胞的分化增殖,生成大量的免疫效應細胞。B細胞分化增殖變為可產生抗體的漿細胞,漿細胞分泌大量的抗體分子進入血循環。這時機體已進入免疫應激狀態,也稱為致敏狀態。
3.抗原清除階段(antigen-eliminatingphase)是免疫效應細胞和抗體發揮作用將抗原滅活并從體內清除的時期,也稱效應階段。這時如果誘導免疫應答的抗原還沒有消失,或者再次進入致敏的機體,效應細胞和抗體就會與抗原發生一系列反應。
抗體與抗原結合形成抗原復合物,將抗原滅活及清除;T效應細胞與抗原接觸釋放多種細胞因子,誘發免疫炎癥;CTL直接殺傷靶細胞。通過以上機制,達到清除抗原的目的。
二、免疫應答的定位
抗原經皮膚或粘膜進入機體以后,一般在進入部位即被輔佐細胞捕獲處理,并遞呈給附近的淋巴細胞;如果附近沒有相應特異性的淋巴細胞,輔佐細胞會沿著淋巴細胞再循環的途徑去尋找。抗原在入侵部位如未得到處理,至遲不越過附近的淋巴結,在那里會被輔佐細胞捕獲,遞呈給淋巴細胞。無論在何處得到抗原刺激,淋巴細胞都會遷移到附近淋巴組織,并通過歸巢受體定居于各自相應的區域,在那里分裂增殖、產生抗體或細胞因子。所以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應答發生的部位。
淋巴細胞的大量增殖導致外周淋巴組織發生形態學改變:T細胞增殖使其胸腺依賴區變厚、細胞密度增大;B細胞增殖使非胸腺依賴區增大,在濾泡區形成生發中心。所以在發生感染等抗原入侵時,可見附近的淋巴結腫大等現象,便是免疫應答發生的證明。
在局部發生的免疫應答,可循一定的途徑擴展到身體的其他部位甚至全身各處。抗體可直接進入血循環,很容易地遍布全身;T細胞則從增殖區進入淋巴細胞再循環,也可以很快遍及全身。在粘膜誘導的局部免疫應答,分泌型IgA不能通過血循環向全身擴散,但淋巴細胞可經由再循環的途徑,通過特殊的歸巢受體選擇性地定居于其他部位的粘膜組織,定向地轉移局部免疫性。
三、免疫應答的類型
根據抗原刺激、參與細胞或應答效果等各方面的差異,免疫應答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
1.按參與細胞分類根據主導免疫應答的活性細胞類型,可分為細胞介導免疫(cellmediatedimmunity,CMI)和體液免疫(humoralimmunity)兩大類。CMI是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簡稱為細胞免疫,但與E.Metchnikoff描述的細胞免疫(吞噬細胞免疫)已有本質的區別。體液免疫是B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也可稱抗體應答,以血清中出現循環抗體為特征。
2.按抗原刺激順序分類某抗原初次刺激機體與一定時期內再次或多次刺激機體可產生不同的應答效果,據此可分為初次應答(primaryresponse)和再次應答(secondaryresponse)兩類。一般地說,不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疫,初次應答比較緩慢柔和,再次應答則較快速激烈。
3.按應答效果分類一般情況下,免疫應答的結果是產生免疫分子或效應細胞,具有抗感染、抗腫瘤等對機體有利的效果,稱為免疫保護(immunoprotection);但在另一些條件下,過度或不適宜的免疫應答也可導致病理損傷,稱為超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包括對自身抗原應答產生的自身免疫病。與此相反,特定條件下的免疫應答可不表現出任何明顯效應,稱為免疫耐受(immunotolerance)。
另外,在免疫系統發育不全時,可表現出某一方面或全面的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而免疫系統的病理性增生而稱為免疫增殖病(immunoproliferation)。
魚類病毒病對水產養殖造成經濟損失。闡明魚類抗病毒免疫反應的調控機制,篩選并鑒定調控魚類抗病毒免疫反應的相關基因,可為魚類抗病新品種的培育提供獲選分子靶標。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是機體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
溫度變化影響植物對病原體的免疫應答。低溫促進植物的免疫反應,這一過程可能涉及植物激素水楊酸(SA)信號轉導途徑。然而,低溫信號如何協調SA信號調控植物免疫反應的潛在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
12月23日,中國科學院在2024年度工作會議上頒發了2023年度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名單,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璞研究員榮獲此獎項,生物物理所已連續第4年有青年科學家獲選。高璞研究員主要從事免......
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造成了全球醫療系統的重大危機,目前已經導致4億人的感染。包括滅活疫苗、重組疫苗、病毒載體疫苗和mRNA疫苗在內的多種疫苗,已經被作為降低病毒感染傳播和新冠肺炎發病的主要手段。通過免疫......
2月3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劉星課題組在Nature上,發表題為StreptococcalpyrogenicexotoxinBcleavesGSDMAandtriggerspyroptosis......
作者收集了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恢復期患者的血液,研究了這些出院患者的sars -cov-2特異性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在發病后的第4個11個月,對171例患者的隨訪分析顯示了......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不斷傳播,其突變株如B.1.1.7(英國株)、B.1.351(南非株)、B.1.617(印度株)等開始在世界各地出現。新冠突變株可以通過刺突蛋白(Spike)......
科技日報北京8月30日電(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志26日發表的一項免疫學研究,概述了男性和女性新冠肺炎患者免疫應答的差異。這些發現或有助于指導采用基于性別的方法來治療男性和女性患者。研......
Akkermansia是Verrucomicrobia門的共生屬,直到最近,它只包含一個成員Akkermansiamuciniphila。A.muciniphila可以降解粘蛋白,并且是人類腸道微生物......
近日,英國利茲大學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MetaboliccontrolofBRISC-SHMT2assemblyregulatesimmunesig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