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免疫內分泌學中另一重要領域地免疫對神經內分泌機能的影響。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進展較快,突出反映在:(1)免疫應答的發生和發展可影響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功能活動及經典激素的分泌;(2)神經內分泌組織及細胞有多種免疫因子的受體表達;(3)免疫因子如白細胞介素可在神經內分泌組織中穩定合成或誘發產生;(4)免疫因子借助受體發揮其對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廣泛影響。
一、免疫應答過程中神經及內分泌變化
(一)體液免疫應答必變外周淋巴器官中NE的含量
體液免疫應答的主要器官是脾臟和淋巴結。以T細胞信賴性抗原SRBC免疫3-4日后大鼠脾臟中NE含量顯著降低,其降低程度和持續時間與免疫應答的強度成反比,且脾臟中NE代謝更新率也減低。以SRBCA或福氏完全佐劑等皮下免疫動物,則引起注射區域的淋巴結中NE含量減少。這些觀察說明,抗原誘發抗體生成反應的同時伴有支配脾臟及淋巴結的交感神經活動改變。不僅如此,脾臟交感神經的基礎活動亦受免疫調控。如無菌飼養大鼠和無特定病菌大鼠相比,后者免疫活動基礎水平高,其胸腺、脾臟及淋巴結中NE含量則較低。已知NE及Adr等腎上腺素能物質對免疫功能的影響主要是抑制性的,因此在體液免疫過程中淋巴器官內NE水平降低,提示可能其合成減少,即交感神經活動減少,從而解除其對淋巴細胞的緊張性抑制作用,或因免疫應答過程中可能促進了NE自神經末梢的釋放(不伴有相應的合成增加),以局部負反饋的方式由NE節制免疫應答的程度及范圍。
(二)體液免疫過程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在抗原刺激相機體后,下丘腦腹內側核神經元的放電頻率明顯增加,其增加程度與免疫應答的強度及不同階段有關。對抗原刺激不發生免疫應答的大鼠則無此現象。視前區及室旁核神經元亦有類似現象。說明中樞神經系統可感受機體內免疫功能狀態,并據此向免疫系統發出調控信號。
免疫高應答動物接受抗原刺激數日后,發現下丘腦內NE含量下降,代謝更新率也明顯降低,在PFC達高峰時,NE含量及代謝率的降低最為明顯。用ConA刺激的脾細胞上清液中也含有可降低腦內NE含量及代謝率的活性物質(可能為IL-1)。
(三)體液免疫過程伴有血中神經內分泌激素水平改變
抗原免疫動物血漿中GC含量上升,且升高的程度與免疫應答的強度相關聯。并發現體液免疫過程中GC濃度變化與活化淋巴細胞分泌的活性物質有關,該物質稱糖皮質激素誘導因子(glucocorticoid inducing factor,GIF),通過下丘腦促進CRH的釋放從而激動HPA軸。除哺乳動物外,鳥類受抗原刺激后也有GIF生成,提示GIF在種系遺傳上的保守性。經分析,雞的GIF為16-18kDa的堿性蛋白質,并證明其為IL-1β。由于GIF激活HPA軸后,HPA軸中的ACTH及GC均有強大的免疫抑制效應,故可反饋性地調節體液免疫應答的強度及時程。這一現象可能與“抗原競爭”有關,即第一種抗原刺激引發的反應,伴有HPA的激活,而激活的HPA軸將抑制機體免疫系統對后繼抗原刺激的反應。
肥胖種小雞是自發性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動物模型,這種小雞存在神經免疫內分泌改變,即以抗原刺激后,血中GC不升高,可能由于這種動物HPA軸系中有功能缺陷,對GIF反應性降低,并發現這一缺陷受自體顯性基因控制且與肥胖株特的內源性禽類病毒(eV22)有遺傳聯系。由于此種動物免疫(GIF)→神經內分泌(HPA)反饋通路的受阻,因此對外源或內源性抗原的免疫應答增強。此種小雞在生后注射皮質醇可防止以后出現自發性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表明免疫應答發生過程中GC的升高對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和正常以及對機體的保護均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醫學 全在.線提供www.med126.com
以上事實表明,免疫系統可做為中樞神經系統的感受器官,感知機體內環境的化學性和生物性動態變化,神經內分泌系統對此作為精確的調控,保障機體的內環境的穩定和生理活動的正常進行。
“全身甚至臉上隨時隨地出現大片的紅腫、瘙癢,感覺自己生活得已經非常仔細了,每天打掃衛生,衣物勤洗勤換,不知道為什么還會過敏,而且越來越嚴重。”每到春天,家住馬鞍山市的張女士就苦不堪言。“出門前都要看看......
近日,德國圖賓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Brain,Behavior,andImmunity期刊發表了題為:SleeppromotesT-cellmigrationtowardsCCL19viagrowthh......
睡眠對健康有益,這一流行觀念得到了科學的支持。此前有研究表明,在接種疫苗后睡覺的人,其免疫反應平均是接種后未睡覺的人的兩倍,然而,我們對其背后的原因仍知之甚少。近日,德國圖賓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Brai......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113.shtm直播時間:2024年2月3日(周六)20:0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直播間鏈接)科......
一、腫瘤發生要經歷三個階段才能成為癌癥:1、激發階段指腫瘤發生的第一階段,即不可逆地將正常細胞轉變為癌細胞的起始步驟,是細胞增殖分裂過程中,基因受致癌因素作用發生突變,而這種突變又經細胞分裂增殖被固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1290.shtm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科學家開展的一項新研究發現......
噬菌體(Phage)和其他可移動遺傳元件(MGE)對細菌施加了巨大的選擇壓力,作為回應,細菌也發展出了廣泛的防御機制。其中最我們熟知的就是——CRISPR-Cas系統,這是一組在細菌中廣泛存在的RNA......
真菌感染會對人類、動物和植物構成威脅,甚至帶來嚴重后果。來自德國杜塞爾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學(HHU)等機構的科學家,在一項最新研究中,闡明了真菌感染的一個重要分子機制。這一研究有望促進新型抗真菌藥物......
艾滋病病毒(HIV)抗逆轉錄病毒療法被認為是一種緩解方法,而不是治愈方法,因為患者通常攜帶感染HIV的細胞庫,如果治療停止,這些細胞可能會重新出現。人們通常認為,在治療期間,攜帶感染HIV的細胞庫會處......
免疫系統宛如人體的壁壘,阻擋著所有病毒侵襲和健康威脅的入侵。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給免疫功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疫情反復,許多人可能陷入了反復的“陽性”“康復”“再陽性”循環中,在與病毒的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