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地球與環境》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認為,在2035年的預計升溫幅度下,全球變暖可能導致食品通脹率每年最高上升3.2%,整體通脹率每年最高上升1.2%。這項研......
甲烷(CH4)與二氧化碳(CO2)的相對排放量是探究氣候變暖影響濕地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因素之一。為深入理解CH4與CO2排放的溫度敏感性,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梁玉婷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陳......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地球科學論文指出,人類活動的變化或導致16世紀大氣二氧化碳含量下降,原因是公元1450-1700年新舊大陸交流期間美洲大規模土地利用的變化。這項研究......
二氧化碳電解能夠將煙道氣等工業廢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高值燃料和化學品,是一項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負碳技術。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汪國雄和研究員高敦峰團隊與大連工業大學安慶大教授團隊合作......
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和研究員王集杰等在二氧化碳加氫制低碳烯烴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開發了ZnZrOx/SSZ-13串聯催化劑,實現了二氧化碳到低碳烯烴的高選擇性生成,其低碳烯烴選擇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碳基資源電催化轉化研究組研究員汪國雄和高敦峰團隊,與大連工業大學教授安慶大團隊合作,在二氧化碳(CO2)電解制備燃料和化學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
荷蘭科學家研究認為,到2050年,用替代性蛋白質取代50%的動物產品,可以騰出足夠的農業用地生產可再生能源(其能量相當于今天的燃煤發電),同時從大氣中去除大量二氧化碳。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環境科學期刊《......
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聯合開發了一種耦合電化學和熱化學反應的新策略,可將強效溫室氣體二氧化碳(CO2)轉化為碳納米纖維。這些材料具有廣泛的獨特性能和許多潛在的長期用途。研......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法國墨卡托海洋國際機構等全球16個研究......
為全面有效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相關決議的要求,12月29日,中國正式向《公約》秘書處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四次國家信息通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三次兩年更新報告》。兩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