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8-09 10:35 原文鏈接: 全球變暖“雖立而惑”

      今年的8月8日是“全球變暖”這個術語誕生35周年紀念日。按照中國人的說法,三十而立,四十不惑。35歲,正是“雖立而惑”的年齡。看看國際上關于全球變暖的爭論,全球變暖問題確確實實是“雖立而惑”:全球多數人認同全球變暖是客觀事實,但也有部分人對此持有異議,對怎樣應對全球變暖也存在不同看法。

      全球變暖這個詞現在已經廣為流行,但這個詞是怎么來的?誰首先使用的?或許許多人并不清楚。根據對學術期刊數據庫的檢索,這個詞是目前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職的華萊士?布勒克教授首先使用的。1975年8月8日,他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了名為《氣候變化:我們是否正處在全球變暖的緊要關頭?》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布勒克教授預測當時所認為的全球變冷趨勢將在10年左右時間結束,并轉入由二氧化碳增加導致的全球變暖期。從那以來,全球變暖成為越來越多科學家和大眾關心的科學問題。

      與更早出現的氣候變化一詞相比,全球變暖主要指地表平均氣溫的上升,而氣候變化還包括由此而來的降水等多方面的變化,比較嚴謹的科研人員常常都選用詞義更偏中性的氣候變化。但全球變暖一詞對趨勢的強調,使它迅速被許多科學家接受。

      近幾十年來,全球平均氣溫越來越高,過去十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十年,根據一些研究,今年上半年也很有可能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半年。全球變暖極易引發各種極端氣候災害,眼下俄羅斯的森林大火、中國和巴基斯坦的洪水,雖然現在不能說這些災難事件是全球變暖導致的,但也難說沒有關聯。全球變暖等氣候變化,將會導致越來越多的極端氣候災害的發生。

      但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全球在變暖。去年年底爆出的“氣候門”(即所謂有科學家篡改數據和左右同行評議過程以夸大全球變暖的威脅),影響了人們對全球變暖這一結論的認同。美國斯坦福大學今年6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2007年認同全球變暖的美國人達到84%,而今年這一比例下降至74%。

      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應對全球變暖問題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意見不一。從去年年底的丹麥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到本周剛剛結束的德國波恩新一輪氣候談判,發達國家一直要求發展中大國接受有法律約束力的強制減排,盡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規定只有發達國家必須強制減排;而發展中國家指責發達國家拒絕承擔歷史責任,拒絕承擔更多減排義務,因為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是發達國家在幾百年工業化過程中所排放的。

      討論氣候變化問題的知名科學網站“真實的氣候”最近刊登了一篇文章《全球變暖,35歲生日快樂!》,但正如一名科研人員在文章評論中所說:“全球變暖,生日難說快樂。”

    相關文章

    最新研究稱全球變暖或進一步推高食品價格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地球與環境》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認為,在2035年的預計升溫幅度下,全球變暖可能導致食品通脹率每年最高上升3.2%,整體通脹率每年最高上升1.2%。這項研......

    濕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取決于土壤碳底物

    甲烷(CH4)與二氧化碳(CO2)的相對排放量是探究氣候變暖影響濕地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因素之一。為深入理解CH4與CO2排放的溫度敏感性,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梁玉婷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陳......

    16世紀大氣二氧化碳為何下降?人類活動變化導致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地球科學論文指出,人類活動的變化或導致16世紀大氣二氧化碳含量下降,原因是公元1450-1700年新舊大陸交流期間美洲大規模土地利用的變化。這項研究......

    新思路!低濃度二氧化碳實現直接電解轉化

    二氧化碳電解能夠將煙道氣等工業廢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高值燃料和化學品,是一項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負碳技術。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汪國雄和研究員高敦峰團隊與大連工業大學安慶大教授團隊合作......

    研究實現二氧化碳加氫高選擇性制低碳烯烴

    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和研究員王集杰等在二氧化碳加氫制低碳烯烴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開發了ZnZrOx/SSZ-13串聯催化劑,實現了二氧化碳到低碳烯烴的高選擇性生成,其低碳烯烴選擇性......

    大連化物所等提出低濃度二氧化碳直接電解轉化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碳基資源電催化轉化研究組研究員汪國雄和高敦峰團隊,與大連工業大學教授安慶大團隊合作,在二氧化碳(CO2)電解制備燃料和化學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

    替代性蛋白質或為碳減排開辟新天地

    荷蘭科學家研究認為,到2050年,用替代性蛋白質取代50%的動物產品,可以騰出足夠的農業用地生產可再生能源(其能量相當于今天的燃煤發電),同時從大氣中去除大量二氧化碳。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環境科學期刊《......

    催化組合將二氧化碳轉為碳納米纖維

    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聯合開發了一種耦合電化學和熱化學反應的新策略,可將強效溫室氣體二氧化碳(CO2)轉化為碳納米纖維。這些材料具有廣泛的獨特性能和許多潛在的長期用途。研......

    研究表明2023年海洋多個氣候變化指標創下新高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法國墨卡托海洋國際機構等全球16個研究......

    “十三五”:超額完成二氧化碳減排目標!

    為全面有效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相關決議的要求,12月29日,中國正式向《公約》秘書處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四次國家信息通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三次兩年更新報告》。兩份報......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