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不是一個只能取用、不能儲存的‘電池’,而是一個可反復充電、用電的‘電池’。從能源利用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將地球看成一個‘充熱寶’或者‘充電寶’。”4月17日,在江蘇省自然資源廳、江蘇省科協“紀念第54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周”主題報告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熱和水文地質學家汪集旸提出的這一構想引人關注。他表示,世界能源結構正在從傳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過渡,地熱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利用迎來春天,應該將地熱能和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結合起來開發利用。
地熱是蘊藏在地球內部的熱量。據估算,儲存于地球內部的熱量約為全球煤炭儲量的1.7億倍,其中,可利用量相當于4948萬億噸標準煤,按目前世界年消耗190億噸標準煤計算,能滿足人類數十萬年的能源需求。
我國地熱能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地熱能利用總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截至2020年,全國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達到8.1億平方米,全國水熱型地熱能供暖面積達到5.8億平方米,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6200多萬噸,折合標準煤超過2500萬噸。
豐富的地熱資源,在全球能源結構調整中,也顯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汪集旸介紹,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家族中,地熱能發電的能源利用效率最高,平均達84%,在一些國家或地區可達90%以上,地熱發電平均利用效率達84%,為太陽能光伏發電的5倍,風力發電的3倍。
中國提出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在汪集旸看來,地熱這個能源寶庫在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大有可為。提出的“地球充熱寶”構想,便蘊藏無限可能。
“地球充熱寶,是指以地球為載體的‘地熱+’多能互補的儲、供能系統。該系統可將各種形式的能量儲存于地下,并按需求取出加以利用,是地熱開發利用的一條新途徑。”汪集旸的“地球充熱寶”構想,有諸多使用場景。
“例如,當我們取出地球內部的熱水之后,可以再回灌大量的水,以補充熱水空間,這就能儲存巨大的熱水體積。此外,我們可以收集風、光能源,將城市中的廢熱、余熱以及夏季酷暑的熱量存儲于地下含水層中,等到冬季嚴寒時再取出利用。”
汪集旸認為,地熱與其他可再生能源互補綜合利用,可以實現較高的能源使用效率,“我們不妨稱之為‘地熱+’。讓‘天’(太陽能)‘地’(地熱能)合一,‘動’(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靜’(地熱能)結合,加速我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汪集旸說。
增強型地熱系統(EGS)是地球地下的人造或富集水庫,可以從中提取熱量以產生地熱能。這些水庫產生的能源可以作為替代電力來源,有助于減少碳排放。但據了解,地熱儲層也有可能在能量轉化為電能之前將其儲存更長時......
9月17日,在2023年世界地熱大會上,國際地熱協會面向全球首次正式發布《中國地熱供暖推薦做法》行業標準。這是全球地熱領域發布的第一項行業標準,對推動全球地熱行業的標準化、規范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助力......
“地球不是一個只能取用、不能儲存的‘電池’,而是一個可反復充電、用電的‘電池’。從能源利用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將地球看成一個‘充熱寶’或者‘充電寶’。”4月17日,......
“地球不是一個只能取用、不能儲存的‘電池’,而是一個可反復充電、用電的‘電池’。從能源利用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將地球看成一個‘充熱寶’或者‘充電寶’。”4月17日,......
一項新研究表明,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地球能量失衡繼續加劇。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熱量不斷積累,使海洋、陸地、冰凍圈和大氣層持續升溫。地球能量失衡是指太陽輻射進入地球系統的能量與離開地球大氣層的能量......
電投產融漲停收盤,收盤價5.37元。該股于9點25分漲停,未打開漲停,截止收盤封單資金為1.03億元,占其流通市值1.73%。12月6日的資金流向數據方面,主力資金凈流入2841.37萬元,占總成交額......
作為北京2023年世界地熱大會的一項重要預熱活動,由中國科協、中國石化共同主辦的中國首個地熱科普展——“擁抱雙碳,共贏未來”地熱科普公益展,7月4日下午在中國科技館開幕,展覽將持續至2022年10月底......
作為北京2023年世界地熱大會的一項重要預熱活動,由中國科協、中國石化共同主辦的中國首個地熱科普展——“擁抱雙碳,共贏未來”地熱科普公益展,7月4日下午在中國科技館開幕,展覽將持續至2022年10月底......
12月2日,中國和冰島地熱培訓項目揭牌儀式在京舉行。該培訓項目是中冰地熱技術研發合作中心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為中冰雙方探索培養地熱領域專業人才、深化交流合作奠定堅實基礎。冰島前總統格林姆松和中國石化副......
據加拿大全球新聞網國際新聞報道,近日,加拿大薩塞克斯市計劃利用廢棄礦井水開發地熱能的計劃引起了轟動。圖片來源于網絡薩塞克斯位于加拿大東部沿海新不瑞科省,曾以世界第二大碳酸鉀礦而聞名于世,但礦區地下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