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404.shtm
3月3日,四川農業大學(以下簡稱四川農大)草業科技學院教授黃琳凱團隊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題為《美洲狼尾草泛基因組構建、結構變異挖掘及耐熱機制解析》的研究成果。這是我國牧草領域首篇發表在該期刊上的論文。
該研究構建了首個美洲狼尾草圖形泛基因組,也是全球首個牧草領域圖形泛基因組,將為牧草基因資源挖掘及育種提供重要資源。該研究還揭示了狼尾草耐熱的分子機制,將為相關物種如玉米、小麥和水稻的耐熱研究提供重要信息。該研究將在保障糧食安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美洲狼尾草 四川農大供圖
通過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本次研究從全球8個地區收集的394份美洲狼尾草核心種質中選取10份代表性材料,利用Pacbio HiFi等技術進行基因組從頭組裝,獲得了高質量的基因組組裝序列,結合一個已報道的基因組構建了首個美洲狼尾草圖形泛基因組,發掘到424,085個結構變異。基于泛基因組圖譜進行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了143個重要農藝性狀相關聯的變異位點,并挖掘到與產量性狀相關的候選基因446個。
?
RWP-RK基因家族的擴張有助于美洲狼尾草耐熱性的形成 四川農大供圖
起源于非洲的美洲狼尾草,能夠適應極端高溫的氣候,是研究植物耐熱機制的優良材料。本次研究通過對水稻、玉米、高粱等多個物種進行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發現美洲狼尾草中擴張的RWP-RK轉錄因子家族和內質網相關基因協同參與耐熱性調控,挖掘并驗證到關鍵結構變異和調控候選基因3個,其中基因PMF0G00024.1(RWP-RK)在水稻中過表達也顯著提高了耐熱性,將為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靶點。
?
圖為黃琳凱教授(中)、孫敏博士(左)、靳雅榮博士(右) 四川農大供圖
四川農大研究生、佐治亞大學博士后嚴海東,四川農大博士孫敏、北京諾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信工程師張鐘仁和四川農大博士靳雅榮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四川農大教授黃琳凱(第一通訊)和北京諾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研究員田仕林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自然基金和四川省飼草育種攻關等項目資助。
6月30日,我所化石能源與應用催化研究部烷烴轉化新催化材料及新過程研究組(DNL0802)田志堅研究員、王從新研究員團隊與陜西未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克拉瑪依華澳特種油品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費托......
①合肥先進光源效果圖。②1989年4月26日,國家同步輻射裝置“出光”。③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工程副經理、總工程師何多慧(中),副總工程師姚志遠(左一)、裴元吉(左二)、金玉明(右二)和張武(右一)共同......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設施農業研究所無損檢測與智能分選研究團隊在整魚寄生蟲感染無損檢測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提出了基于可見/近紅外高光譜成像的整魚寄生蟲感染無損檢測新方法并進行實驗驗證。相關成果發表......
讓嬰兒自主進食而不是用勺子送喂的喂養方式,雖然越來越受歡迎,但目前未對其進行過科學調查。近日,一項研究發現,這兩種喂養方式攝入的卡路里似乎相同,這表明嬰兒自主進食可能沒有特別的營養益處或缺點。讓嬰兒自......
7月2日,第二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在廣西南寧開幕。本屆年會以“培育新質生產力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主題,將圍繞6個版塊舉行24項活動。在致辭環節,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希望科協組織進一步強化創新策源,為新......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HughHerr和合作者研究了一個神經義肢接口,能讓仿生腿對人體神經系統產生完全響應。該接口由手術構建的成對的主動肌-拮抗肌組成,這些肌肉能恢復自然本體感覺感知四肢位置和運動的能力,......
科學家在澳大利亞東南部發現,距今已有約1萬至1.2萬年的火塘保存了或是已知最古老文化傳承儀式的證據。相關研究7月1日發表于《自然—人類行為》。在無書面語言的社會中,民族志學上已知的文化習俗的考古資料很......
6月30日,北京大學醫學部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醫學部運動場舉辦。2256名畢業生從這里出發,奔赴前程。喬杰院士致辭。(北醫供圖)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史與醫學史系系主......
近日,《中國科學報》從武漢輕工大學了解到,該校動物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陳洪波團隊歷時近3年,研發出了湖北黃牛首款40K液相育種芯片“楚牛一號”。該成果可用于湖北黃牛地方品種,肉牛主要引入品種的品種鑒......
6月28日,“學術中國—知識產權服務平臺”上線暨合作伙伴簽約儀式在北京市成功舉辦。據介紹,該平臺作為國內首個集“知識產權+”“學者+”“學術機構+”“版權保護+”等于一體的綜合智能服務平臺,提供知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