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葉綠素溶液盛于試管內,在透射光下看呈綠色,在反射光下看呈深紅色(葉綠素 a為血紅光,葉綠素b為棕紅光),這種現象叫熒光現象。熒光現象產生的原因大致如下: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對光合作用有效的可見光的波長是在400—700 nm之間,同時光又 是一粒一粒地運動著的粒子流,每一粒子叫一個光子,光子所具有的能量,叫做光量子。光子攜帶的能量與光的波長成反比。每摩爾光量子具有的能量如下:
E=N hυ=Nhc/λ
式中E為能量(千卡),N為阿伏加德羅常數(6.02×1023),h為普朗克常數(6.6262×10-34JS),υ為頻率(s-1),c是光速(2.9979×108m s-1),λ是波長(nm)。每摩爾光量子的能量通常是以千卡或愛因斯坦來表示。
當葉綠素分子吸收光量子后,就由低能級的基態提高到了一個高能級的激發態(圖7-8)。,根據波爾(Bohr)理論,電子從近核低能軌道躍到遠核高能軌道上為激發態(第一、二單線態),激發態的葉綠體分子極不穩定,又迅速由激發態恢復到基態,同時向空間發射光子,稱為熒光。恒溫下,熒光的光子要比吸收的光子能量低,所以放出的波長更長、顏色更紅些,因而使葉綠素溶液在入射光下呈綠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紅色。
葉綠素的熒光現象說明葉綠素能被光所激發,而葉綠素分子的激發是其能將光能轉變為化學能的前提。在整體植物中,葉綠素所吸收的光能被用于光合作用,因此看不到熒光現象。
當熒光出現后,立即中斷光源,色素分子仍能持續短時間的放出“余輝”,稱磷光現象。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處于第一單線態的激發態的葉綠素分子,先以熱能的形式丟失掉一部能量,轉為一種亞穩定態(第一三線態),從亞穩定態回到基態時放出的光子便為磷光,其壽命比熒光長(熒光為10-9s,磷光為10-3—10-2s),但比熒光弱。
北京時間2023年10月6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小波團隊在Science發表題為“Achlorophyllcsynthasewidelyco-optedbyphytoplankton”的文章,首次......
從西湖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閆湞實驗室的相關研究揭開了葉綠體蛋白轉運之謎,其研究結果在線發表于《細胞》期刊。“光合作用被稱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閆湞介紹,葉綠體作為光合作用的重要場......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草種質資源與育種團隊揭示了堿處理抑制燕麥葉綠素積累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科學前沿(FrontiersinPlantScience)》上。土地鹽堿化是我國面臨......
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是一類含脂的色素家族,位于類囊體膜。葉綠素吸收大部分的紅光和紫光但反射綠光,所以葉綠素呈現綠色,它在光合作用的光吸收中起核心作用。葉綠素為鎂卟啉化合物,包括葉綠素......
葉綠素a濃度是藻類生物量的指示指標,是水質的重要表征參數,也是水環境研究(還是常規監測)必須監測的指標。湖泊葉綠素濃度的調查不僅可以確定水體的營養狀態,為湖泊治理和漁業資源管理提供基礎信息,而且有助于......
營養鹽、葉綠素a和透明度的定量關系是富營養化管理的基礎模型,如應用非常廣泛的營養狀態指數(TSI)就是基于上述關系構建的。然而,湖泊水文形態條件(如換水周期和水深)、物理化學因子(如光照和溫度)和生物......
深水湖庫往往存在垂向熱力分層,決定了溶氧和營養鹽等化學因子以及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等生物因子垂直分層和混合交換,進而深刻影響湖庫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在全球變化背景下,氣溫升高和富營養化加劇對湖庫熱力分層......
頂復動物亞門(Apicomplexa)是一組專性細胞內寄生蟲,包括瘧疾和弓形蟲病等人類疾病的致病因子。頂復動物亞門是由自由生活的光養性祖先進化而來的,但是人們對這種向寄生過渡的過程如何發生仍然是不清楚......
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可產生葉綠素但不參與光合作用的生物體——“corallicolid”,其存在于全球70%的珊瑚中。研究發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雜志,有望為人類更好地保護珊瑚礁提供新線索。加拿大不列......
Apicomplexa(apicomplexanparasites,頂復門寄生蟲)是一類專性細胞內寄生蟲。一些頂復門寄生蟲是人類疾病的致病因子,如瘧疾和弓形蟲病。Apicomplexans是從光養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