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晚上,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宣布白鱘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這一中國的特有種和長江的旗艦物種,就這樣和我們無聲地說了再見。
白鱘是長江里食物鏈的頂層物種,據公開資料顯示,白鱘體長通常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游速迅疾。最大的白鱘可以長至七八米,有“水中老虎”之稱。
鱘魚這樣體型巨大的淡水魚類,其生存更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但其實白鱘滅絕仍然是可以避免的事情。
根據IUCN全球鱘魚再評估結果,世界現存的26種鱘魚均面臨滅絕威脅。一種又一種鱘魚正在從世界河流中消失,令人扼腕。尤其是,當白鱘和白鱀豚兩種長江中生態習性不同的生物,滅絕的命運與時期卻差不多,這對人類來說是一個深刻教訓。
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和自然至關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樣性卻在持續喪失,河流生態不斷退化。如今,鱘魚的未來已經懸于一線……非法捕撈、產卵場及棲息地破壞等原因,使得這些在地球水域中自由游曳了1.5億年的標志性物種越來越難以生存。
大自然就像復雜精密的機器,任何一顆螺絲釘的松動,都能釀成毀滅性的事故。地球生命已歷經五次由極端自然現象引起的生物多樣性大規模“滅絕”事件。現今,許多專家警告說,第六次大滅絕危機正在發生,而這一次則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有統計顯示,自1500年以來,地球可能已經失去了200萬種已知物種的7.5%至13%,亦即驚人的15萬至26萬種物種。而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人的活動范圍空前擴大,各種科學技術手段的出現,也讓我們影響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
尤其是近十年間,在各種奪人眼球的萌寵短視頻的鏡頭之外,人與動物、與自然的關系進一步惡化:野生動物棲息地遭到破壞,如云南大象不得不長途遷徙尋找“新家”;燃燒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已經讓我們正在經歷最炎熱的夏季;根據聯合國氣候科學機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說法,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也來到200萬年來的最高值。
這次白鱘與我們“永別”,也是地球的生態系統向我們發出的又一個警告:地球上三分之二的海洋和四分之三的陸地已遭到人為破壞,很多動物植物已經無處容身。
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干事馬可·蘭博蒂尼表示,人類對自然的日益破壞不僅對野生動物種群,而且對人類健康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特別是在新冠全球大流行的當下,采取前所未有、協調一致的全球行動,遏制和扭轉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數量在全球范圍內下降的情況,保護人類與自然未來的健康和生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面對空前的生態危機,保護生物多樣性已經刻不容緩。生物多樣性將我們這個世界的每條獨立但又彼此關聯的生物鏈相連接,每一種生命形式,無論多么微小,于整體都必不可少。
一位生物環境學家說過,“我們是唯一對我們的未來和地球生物多樣性有意識選擇的物種。”因此,人類必須攜手,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維護生態平衡,從生態、國際、社會等多個層面采取一致行動。比如,從化石燃料的使用有效地向清潔能源過渡,減少碳排放量;加強區域合作,更有效地進行自然資源的管理和保護以及相關的科學研究等。
同時,人類也需要改變必要的生產和消費的方式。改進技術,減輕人類必需品的生產對動植物棲息地的壓力,逐步扭轉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減少浪費,鼓勵更健康、更環保的飲食,對工業品的產生、使用、直至廢棄,采用更加可循環、可降解的方式,減少對自然的破壞等等。
面對一場場我們與其他動植物本不該有的道別,是時候好好反思,修補人類與自我、與自然的關系了。否則,當我們離去的那一天,沒有誰會為我們“悲傷”。
關于同意國家環境保護燃煤低碳利用與重金屬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通過驗收的通知湖北省生態環境廳,華中科技大學,湖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根據《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經組織專家審核和研......
關于同意國家環境保護物聯網技術研究應用(無錫)工程技術中心通過驗收的通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無錫高科物聯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根據《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經組織專家審核和研究,國家環......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29日介紹,我國將開展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工作,確定50個考核水體,分區分類開展水生態監測評價,2025年將開展第一次考核。在生態環境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劉友賓介紹,......
為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大眾化傳播,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我國擬將8月15日確定為全國生態日。關于設立全國生態日的決定草案26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
“與我們傳統的二氧化硫、煙塵、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相比,VOCs治理有它的特點,當前的工作基礎依然薄弱,已經成為大氣環境治理領域最明顯的短板。”時任生態環境部大氣司副司長張大偉在2022年11月提出如上觀......
伴隨氣溫持續升高,在陜西榆林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群結隊的世界瀕危物種遺鷗覓食筑巢,繁衍后代。經陜西省動物研究所專家詳細統計,今年紅堿淖遺鷗繁殖數量達4980巢,比2022年增加210巢。陜西省動......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文明辦、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疾控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全面鞏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推動城鄉醫療衛生和環境保護工作補短板強弱項的......
記者7日從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簡稱“成理地災國重實驗室”)獲悉,土耳其地震發生后,實驗室強震地質災害研究團隊利用前期已研發的地震誘發滑坡預測模型,對土耳其地震群誘發滑......
記者10日從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據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普氏原羚棲息地監測面積達639.08平方公里,對該物種棲息地監測已實現全覆蓋。普氏原羚是中國特有的哺乳動物中數量最少的物種,也是中國甚......
2022年,科技界發生了很多令人激動的故事:中外天文學家公布銀河系中心黑洞首張照片、美國和日本科學家造出迄今最冷物質、美國公布韋布空間望遠鏡宇宙圖像等。2023年,精彩仍將繼續!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