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終于向中國科學家拋出了橄欖枝,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與國外兩名同行分享了這一獎項。
這應該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科技發展和科研努力的一份重要承認。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我國科學事業曾長時間處于爬坡狀態,在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道路上艱苦跋涉,但頗有一些中國科學家與諾貝爾獎之間曾經有過各種各樣的緣分。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生命科學的肇基人之一馮德培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馮德培,浙江臨海人,中科院生物學部主任委員,神經生理學家。1926年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生物學院,隨后留校任生理學助教。1930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理學碩士學位。1933年獲英國倫敦大學生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后,先后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師范大學、重慶上海醫學院、上海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籌備處工作。建國前曾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評議員。建國后先后擔任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生理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名譽所長,華東分院及上海分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生物學部主任,英文版《中國生理科學雜志》名譽主編等職務。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這位在神經和肌肉能力學方面獨有建樹的科學家,或許不是屠呦呦獲獎之前和諾貝爾距離最近的中國學者,但可能是緣分最深的一位。
首先,馮德培先生的導師希爾(A.V.Hill)便是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希爾在1922年由于在肌肉力量產生機理方面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1930年秋,馮德培進入倫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這位著名生理學和生物物理學家。希爾對于馮德培十分欣賞,當馮德培即將結束于希爾實驗室的工作時,希爾對他說:“你在這里的大部分工作是你獨立做的,但人家仍會認為你是在我指導下做的,你要回去開創自己的研究……”實際上,馮德培在希爾的實驗室不但成績優秀,而且多有建樹。他在研究肌肉熱彈性時,觀察到靜息肌肉被拉長時放熱顯著增加,又證明靜息肌肉被拉長時氧消耗也增加。這種反應在世界生物醫學界被稱作馮氏效應(Feng Effect)。在希爾身邊工作了三年,馮德培發表了九篇重要論文,其中五篇是獨立完成的。希爾對馮德培十分看重,德國《生理學成就》雜志曾邀請各國生理學權威按其主要研究成就撰寫專題的綜述文章,當時邀請希爾撰寫關于神經代謝方面的文章,希爾卻推薦由馮德培來寫。他的《神經放熱》一文1936年發表在該雜志后,被學術界認為是神經能力學方面的權威性參考文獻。
由于成績突出,希爾認為馮德培應該有更廣闊的研究視野,故此推薦他前往另兩名科學家艾德里安(Edgar Douglas Adrian)和謝靈頓(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的實驗室進修,他們兩人是腦電波圖的開發者,并在1932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馮德培在艾德里安的實驗室很快取得成果,解決了一個連艾德里安本人都頗為頭疼的問題——鉀離子與神經傷損后恢復的關系。艾德里安覺得不可思議,自己重復了馮德培的實驗后才證實這一成果的正確性。
馮德培和謝靈頓爵士失之交臂。馮到達謝靈頓實驗室工作的時候,這位科學家正因為喪妻而意志消沉,暫時無心工作。他安排一名年輕的英國科學家與馮德培合作。這個年輕的科學家便是在1963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埃科斯(John Eccles),兩人相交莫逆,以至于后來埃科斯到澳大利亞工作后,仍然對《中國生理科學雜志》翹首以盼——主要目的便是看馮德培的文章。
從倫敦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后,馮德培在希爾推薦下到美國工作,他在費城實驗室與一群年輕科學家共同進行生理物理方面的研究,在他們中有一個長得像愛因斯坦和愛迪生相結合的家伙哈特林(K. Hartline)因為在視網膜電生理學方面的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提名。
1934年夏天馮德培回國,開始了獨立研究的歷程。他的成果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有著重大的影響。他領導的實驗室,為當時正在形成中的化學傳遞學說提供了證據,有些實驗直接補充或推廣了英國藥理學家戴爾(Henry H. Dale)的理論。戴爾后來正是因為化學傳遞獲得了諾貝爾獎。同一時期,馮德培提出鈣影響神經遞質釋放的見解,接近英國生理學家克茨(Bernard Katz)的結論,克茨后來因為對神經肌接頭遞質釋放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獎。獲獎后,克茨感慨說如果不是日本侵華,馮的研究被打斷,這個諾貝爾獎或許應該屬于馮德培了。
馮德培與諾貝爾獎距離最近的一次,是建國后參加牛胰島素合成工作。楊振寧回國考察期間,對這項成果非常推崇,提出由他推薦將其列入諾貝爾獎提名名單。馮德培先生是這項研究的重要參與者,也曾被列入我國相關部門研定推薦獲獎者的大名單中,只是因為各種原因最終這項研究未能獲獎,令人惋惜。
1995年4月,馮德培在上海逝世,生前,他不但是中國科學院的學部委員,而且是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印度等國家的科學院外籍院士,這名中國科學家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承認。
科學院人不會忘記馮先生的教誨 ——“科學家永遠不應離開實驗室。”
11月27日至28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劍橋大學教授迪迪埃·奎洛茲一行到西安交通大學交流,為該校師生帶來一場精彩報告。西安交大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立群會見迪迪埃·奎洛茲教授一行。張立群簡要介紹了......
2024年諾貝爾獎的三大科學獎項已經依次揭曉。人工智能(AI)成為今年開獎期間最熱門的詞匯。其中,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霍普菲爾德和英裔加拿大計算機科學家杰弗里·辛頓出人意料地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辛頓......
2024年諾貝爾三大科學獎項中,兩大獎項與人工智能研究相關,先是物理學獎頒給了曾獲圖靈獎的機器學習先驅,緊接著化學獎也將一半頒給了“程序員”。不僅諾獎得主在接到獲獎電話時表示大感意外,就連諾貝爾獎官方......
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5點45分許,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DavidBaker獲獎,以表彰其在計算蛋白質設計方面的貢獻;另一半則共同授予英國科學家DemisHassabis和JohnM......
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圖片來源:諾獎官網)北京時間10月8日下午5點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JohnJ.Hopfield、GeoffreyE.Hinton。獲......
李政道教授(TsungDaoLee,1926年11月24日—2024年8月4日),一位杰出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于美國時間2024年8月4日在舊金山因病逝世,享年98歲。李政道生于中國上海,原籍江蘇蘇州......
6月25日,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正式受聘成為深圳大學講席教授。巴里·馬歇爾是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西澳大利亞澳中友好協會名譽會長,曾獲中國政府友誼獎等。他曾......
6月25日,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正式受聘成為深圳大學講席教授。巴里·馬歇爾是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西澳大利亞澳中友好協會名譽會長,曾獲中國政府友誼獎等。他曾......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阿龍·切哈諾沃25日在北京表示,下一代藥物日趨個體化,“爆款”藥品將一去不復返。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
2019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聯合授予WilliamG.KaelinJr、SirPeterJ.Ratcliffe和GreggL.Semenza,以表彰他們“對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的發現”。近期,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