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立昇
這種交叉學科的屬性,自然地賦予科技史在科學與人文之間的橋梁作用。
科技史,顧名思義涉及“科技”和“歷史”。作為一門兼涉文理的交叉學科,科技史研究對當代科技發展有何意義?在經歷了學科建制化百余年發展的今天,科技史學科出現了哪些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趨勢?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了清華大學科學技術史暨古文獻研究所所長馮立昇教授。
《中國科學報》:您認為科技史研究對于當代科技發展的意義何在?
馮立昇:科技史是研究科學和技術發展歷程及其模式的一門學問,其目標之一就是要搞清楚,科學和技術是如何從萌芽發展到現代這個樣子,既要研究成功作出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歷史經驗,也要探討科學探索過程中失敗的教訓,因此科技史研究成果對當代科技發展有借鑒價值。
歷史上的科學技術資料可服務于當代科技,古代物候資料對研究氣候變遷,地震和水利史料對地震學和防災、減災的研究都有突出的作用。而數學學科的發展有其獨特之處,比如古希臘的歐幾里得幾何學,不會因時間久遠而被淘汰,在當今的科技、教育乃至日常生活中都有廣泛應用。
現在的計算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中的不少算法和編程思想與中國傳統數學的思想方法是相當一致的。
《中國科學報》:除了歷史領域和科技領域,科技史還對哪些領域有啟發作用?
馮立昇:科技史研究對教育的作用非常大。教科書往往是對科學知識和方法的高度概括和總結,而對其產生、發展、不斷試錯的過程鮮有討論。而科技史研究關注的恰恰是對科學探索的歷史性還原,因此科技史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科技的思想內涵和整體形象,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感和批評精神。
科技史是一門交叉性學科,它運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而研究對象又側重于科學思想和方法的發展,這種交叉學科的屬性,自然地賦予科技史在科學與人文之間的橋梁作用。科技史的教學有助于打破文理科隔閡的局面。
《中國科學報》:您對國內科技史研究的現狀有何看法?在指導思想和方法上有什么建議?
馮立昇:國內科技史學科的建制比國外晚大約三四十年。建國后我國科技史學界對中國古代科技史的研究較為深入。近年來,國內科技史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領域和研究問題也多有拓寬。科技史學科的發展對科學哲學、科技政策、科技傳播等相關學科的發展也有很多助益。我們現在的研究正處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過去我們限于經費和社會環境等因素對外國科技史和近現代科技史的研究明顯不足,現在這種狀況已有很大改變。
當今科技史研究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展。我們需要引進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甚至還需要提出新的問題。新史料的運用只是發現新問題的方法之一,只有新史料是不夠的。只有把新史料和新方法、新思路結合起來,才能推進科技史學科的發展。
《中國科學報》:您認為我們今天應如何做好中國科技史的研究工作?
馮立昇:中國數學史是在整個中國科技史當中最成熟的領域。由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郭書春研究員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最近獲得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一等獎,這部書是對以往成果的一次大的總結和深化。其他科技史分支學科,比如機械史和一些技術史領域,史料整理工作在細致性上尚未達到數學史的高度,像這樣集成性和深化性的研究工作還有待完成。
當然,科技史學科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對史料的挖掘也得向多維度、多方向拓展。比如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和社會學的方法就很適合引入技術史的研究。我們在中國科學思想史、科技社會史和比較科技史方面的研究都亟待開展或深化。
各有關單位:為做好省科學技術獎勵工作,保障省科學技術獎評審質量,根據《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令第6號),省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起草制定了《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實施細則》。現......
記者近日從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獲悉,本市將持續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從多方面加強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今年將認定首批30家左右市級重點實驗室。近年來,北京基礎研究投入逐年增加。2022年......
今日,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2023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豫政〔2023〕41號)。各省轄市人民政府,濟源示范區、航空港區管委會,省人民政府各部門: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關于開展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北京地區推選工作的通知市學會、基金會,各區科協,基層組織,各有關單位: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關于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工作的通知》......
日本和歐盟共同建設、位于日本茨城縣那珂市的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12月1日開始運行,向實現“人造太陽”又邁進了一步。核聚變是兩個輕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并釋放出巨大能量的過程,核聚變理論上可以提供幾......
科技獎勵,因與單位評比、人才帽子評比密切相關,成為部分科技人員的至高追求。從近幾年獎勵評比來看,科技獎勵變得越來越難、越來越卷了。國家獎、省部級獎、社會科技獎三個角度近幾年的改革與變化如下:一、國家科......
河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設立于2008年,是河北省科技的最高獎項,也是科技終身成就獎,每2年評審一次,每次最多獎勵2人。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旨在表彰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科研工作者,是科技創新領......
10月18日,菁蓉湖畔,藍銀色“星云”造型流光溢彩,成都科幻館如一座翩然欲飛的星際母艦。數千名中外科幻作家、科幻出版家、影視動漫界人士及科幻迷,聚會在這片被千年古蜀文明之光照耀的土地上。第八十一屆世界......
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見常用的名詞都有明確的科學意涵,它們的規范釋義離不開各界專家們的持續貢獻,科技名詞規范統一之后,科學界和社會公眾的“對話”也就是科普工作才能順暢開展。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和國家市......
今天(3月1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堅持創新引領,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2022年,全國科學技術支出10023億元,同比增長3.8%,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