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9-14 10:14 原文鏈接: 冷凍電鏡解析朊病毒蛋白病理聚集多態性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中心劉聰課題組與武漢大學梁毅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上在線發表題為Genetic prion disease–related mutation E196K displays a novel amyloid fibril structure revealed by cryo-EM的研究成果。該工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家族遺傳病理性突變體E196K蛋白纖維的近原子分辨率結構,發現了E196K突變通過破壞野生型朊病毒蛋白病理纖維中的關鍵相互作用力,導致了纖維結構的重排,進一步揭示了不同朊病毒蛋白病理突變體聚集多態性的分子機制。

      Prion疾病是一類由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 PrP)發生錯誤折疊,聚集形成致病性的朊病毒(PrPSc)導致的具有高致死率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該疾病可在多種動物包括人類之間傳播。其病理特征主要為細胞中具有正常構象的朊蛋白(PrPC)發生錯誤折疊形成病理型的朊病毒蛋白(PrPSc)。Prion疾病分為散發性、家族遺傳性和感染性三種類型,家族遺傳性prion疾病的發生與朊蛋白基因的突變密切相關。已發現引起家族遺傳性prion疾病的PrP突變位點共33個,包含42種不同氨基酸的突變。這些不同的病理突變體可以形成多種不同的朊病毒株型,引發不同的臨床癥狀,導致不同疾病的發生,如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致死性家族失眠癥(fatal familial insomnia, FFI)和格斯特曼氏綜合征(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 disease, GSS)等。然而,病理性突變體是如何改變朊病毒蛋白結構的?不同的朊病毒蛋白病理性突變體如何引起不同的病理臨床癥狀?這些都是領域內尚未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對克雅氏病(CJD)家族性突變位點E196K進行研究。研究人員制備了高度均一、分散的全長人源朊蛋白病理突變體E196K淀粉樣纖維,并進一步運用冷凍電鏡技術在近原子水平上解析了E196K纖維的高分辨率冷凍電鏡結構(3.04 埃)。研究發現,E196K突變破壞了野生型朊病毒纖維中的關鍵相互作用力,導致了纖維結構的重排,形成了與野生型朊病毒纖維完全不同的結構。該結構由兩根原纖維以左手螺旋的方式纏繞而成,纖維核心寬度約為11 nm,半螺旋周期為126.4 nm(圖1)。

      圖1:E196K纖維冷凍電鏡結構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E196K纖維核心主要由其C端的175-217組成,包含5個β-折疊結構。在E196K纖維結構中,來自兩個亞基的Lys194、Lys196、Glu200和Glu207組成四對鹽橋,形成了一個同時包含親水氨基酸和疏水氨基酸的鋸齒形相互作用界面(圖2)。該研究揭示了朊病毒蛋白病理突變體引起聚集纖維多態性的分子機制,為發展相關診斷和治療手段提供了分子基礎,具有較為重要的科學意義。

    W020210908513407067196.png

      圖2:E196K纖維與野生型纖維的結構對比

      上述工作由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劉聰研究員和武漢大學梁毅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梁毅課題組博士王利強、博士研究生袁菡燁和劉聰課題組博士研究生趙焜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經費主要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國家科技部的資助。


    相關文章

    突破!清華課題組合作研發TLR7小分子抑制劑,為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提供新策略

    近日,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課題組合作研究開發了一種新的TLR7特異性小分子抑制劑,其蛋白復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猶如一朵水面上盛開的荷花,水面代表胞內體膜,小分子通過與TLR7胞外結構域相互作用,使TLR7......

    顏寧做客山大,強調深入基礎研究的必要性,鼓勵學生保持好奇心

    10月14日,在山東大學123周年校慶即將到來之際,中國科學院院士顏寧應邀來到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做客“觀瀾大講堂”,以“探索生命暗物質助力健康新光明”為主題作學術報告。顏寧院士以“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為......

    顏寧團隊最新綜述|冷凍電鏡與VGICs

    2024年8月5日,深圳醫學科學院/清華大學顏寧團隊在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IF=81)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biologyandmolecu......

    生物物理所提出消除取向優勢問題的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新算法

    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SPA)已較為成熟。SPA可以得到較多純化獲得的重要蛋白質復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維結構,但冷凍制樣仍是SPA的瓶頸。其中,冷凍制樣導致的取向優勢問題是常見而難以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清華團隊開發基于電噴霧電離技術的冷凍電鏡樣品制備方法

    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可以直觀地揭示其生物學功能、細胞內進程以及探索其在疾病中發揮作用的方式。冷凍電鏡(cryo-electronmicroscopy,cryo-EM)單顆粒分析技術通過對生物大分子的直......

    科學家開發冷凍電鏡顆粒挑選新方法

    人工智能賦能生物學再獲新進展。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生物成像中心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實驗室楊戈團隊合作,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原位結構生物學,提出了一種基于弱監督......

    研究提出基于弱監督學習的冷凍電鏡顆粒挑選新方法

    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隨著細胞生理狀態的變化而不斷進行動態調整。原位結構生物學是在接近自然生理狀態下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和功能的科學。原位冷凍電鏡技術(Cryo-ET)以高分辨率和在接近生理條件下觀察樣......

    研究提出基于弱監督學習的冷凍電鏡顆粒挑選新方法

    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隨著細胞生理狀態的變化而不斷進行動態調整。原位結構生物學是在接近自然生理狀態下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和功能的科學。原位冷凍電鏡技術(Cryo-ET)以高分辨率和在接近生理條件下觀察樣......

    我國科研人員提出冷凍電鏡顆粒挑選新方法

    “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有新進展。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獲悉,該所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原位結構生物學,提出了一種基于弱監督深度學習的快速準確顆粒挑選方法D......

    基因療法可以逆轉罕見的遺傳性DOOR綜合征

    幾十年來,人們對癌癥和心臟病等常見疾病進行了大量研究,這些疾病的治療方法因此得到了極大的推進。然而,有許多疾病只影響少數人。這些疾病常常不受關注,相關研究也很少。其中包括很多罕見的遺傳性疾病,例如DO......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