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東指出,近年來,特別是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全社會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去年已達8610億元。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懈探索和奮斗,我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取得一大批重大成果,科技事業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邁出重要步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民生改善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劉延東強調,當前創新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走向復蘇與繁榮的重要力量,成為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的引領支撐,成為我國突破發展瓶頸、培育發展優勢的戰略支點。要大力推進知識創新,圍繞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瞄準科學前沿和新科技革命可能發生的方向,加快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加強學科交叉布局,力爭在重點領域實現跨越發展。要大力推進技術創新,以解決制約現代化建設的核心科技問題為主攻方向,加快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加強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掌握更多關鍵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支撐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大力推進體制創新,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加強統籌部署和協同創新,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建立健全科學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創新體系。要大力推進文化創新,樹立自主創新、永攀高峰的信心和決心,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氛圍,倡導求真務實、潛心研究的精神,厚植科技創新的社會土壤。
劉延東希望廣大院士站在科技改革發展的前列,發揮高端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勇擔社會責任,積極培養提攜青年人才,做優良學風的楷模和社會風尚的典范。
劉延東和白春禮、周濟為陳嘉庚科學獎及光華工程科技獎獲獎者頒獎。會后,劉延東專程看望了因病住院的潘家錚院士并為他頒發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
王志珍、宋健、徐匡迪和1200多位兩院院士出席報告會。
2023年8月11日,國際知名醫學期刊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IF=45)撤回了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MarkJSmyth等人于2016年4月20日發表題為“Combinati......
近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選結果,引起了廣泛關注。院士作為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各個高校擁有的院士數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高校的科研和師資實力。近五年來,我國共增選了三次兩......
電壓門控鈉(Nav)通道通過啟動和傳播動作電位來控制膜的興奮性。與它們的生理意義一致,這些通道的功能障礙或突變與各種通道病有關。因此,Nav通道是各種臨床和研究藥物的主要靶點。此外,大量的天然毒素,包......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選名單,共有133人新當選為院士。新當選院士正在進行哪些研究?未來有什么研究計劃?如何更好履行院士責任?圍繞這些話題,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兩位院......
11月22日,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45歲的顏寧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新晉兩院院士工作高校、本科畢業院校統計:15所985掛零。顏寧回應當選院士:“帽子”不重要。11月23日上午,在女科......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鈦合金學者、材料科學家、中國鈦合金研究與應用的創始人之一,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員曹春曉,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曹春曉,1934年8......
香港中文大學(港中大)23日表示,港中大醫學院教授盧煜明獲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以表彰他在醫學遺傳研究方面重大的成就和貢獻。據悉,今年共有59位科學家獲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盧煜明是香港唯一一位獲選的學者......
11月22日,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59人,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74人。其中,現年45歲的結構生物學家顏寧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帽子不會改變你這個人,不改變你是誰,最......
2023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2023年當選院士名單,共產生59名中國科學院院士、7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高校共10人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如下:部屬......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2023年院士增選結果。此輪兩院院士增選人數合計133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59人,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74人。共有52所高校上榜,雙非高校占比較高據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