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5-23 13:17 原文鏈接: 利用現代技術監測污染防控

      編輯同志:

      自實施“大氣十條”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污染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PM2.5濃度下降了33%。北京2017年PM2.5年均濃度達到58微克/立方米。

      隨著環保督察考核常態化,京津冀及周邊縣市政府積極采取措施,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某些地方政府采取以降低國控考核站點監測數據為目的的污染管控措施,在某種程度上,空氣質量改善僅停留在數據考核層面;個別地區環保治理只愿治標或不會治本,傾向于依賴執法人員采取突擊式地停工停產等“一刀切”式行政措施,缺乏必要的合法性;環保督察中,部分具有環評批復的合規企業為了降低運營成本,環保設施非正常運行造成偷排,甚至還有相當規模化的企業在督察時停產,督察組一走就違規生產偷排污染源,和監管部門玩起了躲貓貓。建議:

      建立污染源全面監測系統。不再拘泥于傳統污染源在線監控方式,積極探索利用工業物聯網技術,應用傳感器、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手段對所有大、中、小污染源進行全覆蓋監管,尤其是應用傳感器對企業減排設施運行工況的關鍵參數進行實時監測,促使企業達標排放,有效降低區域排放總量。加強數據深度分析,建立非法排放污染源識別定位技術與管理決策支持系統。

      通常,監測系統好建,但數據分析往往成為基層環保部門的短板。建議聘請科研單位即第三方,或加大人才引進,對衛星、激光雷達、地面站點等多維度監測網絡形成的大數據進行深度分析,應用新的大氣流場數值模擬技術進行溯源,動態識別排放源,對非法污染源排放進行定位甄別,將污染來源分析進一步精細化,有效提高執法效能和控制措施的針對性。

      利用綠色基金等融資方式,探索污染減排新技術、新工藝應用。建議鼓勵地方政府以綠色發展引導基金、PPP等金融方式將污染減排新技術、新工藝以及污染減排運營管理第三方的服務,按期甚至提前導入企業應用,確保企業達標排放或超低排放,獲得區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社會資本有效配置的雙贏局面。

      北京市政協委員 李 昕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