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世界似乎充滿了寧靜和友好。無論是水里的魚類、天空中的飛禽和在地面奔跑的野獸,這些動物之間的合作和憐憫都激起了人們無盡的想象力。在海洋中,石斑魚、瀨魚和鰻魚會結伴組成一個團隊,合作捕獵。在天空中,細尾鷯鶯科的兩種羽毛鮮艷的鳥類會結伴守護它們的棲息地——桉樹叢。在雞群中,母雞會因小雞的輕微不適而感到痛苦萬分。沒有參加爭斗的黑猩猩會沖出去安慰戰斗失敗的同類。在獲得巧克力獎勵和救援水池中的同伴之間,老鼠最終會選擇后者。
幾個世紀以來,研究動物行為的學者總是過分強調動物世界的競爭和暴力。但如詩人艾爾弗雷德·坦尼森勛爵(Alfred, Lord Tennyson)所說,今天的人們對動物善良和愛心的關注正是對長期以來“大自然充滿血腥”的觀點的必要糾正。然而,過分相信動物們的友好,也會忽略一些事實。許多動物會向其他動物(同類和其他物種)傳播虛假信號,也具有誤導、欺騙和撒謊等多種欺騙行為。
有意識的欺騙
在動物社會中,欺騙的定義是為了獲利發送虛假信號的行為。墨魚就是這種欺騙行為的高手。作為章魚的近親,墨魚的皮膚中含有色素細胞,能夠快速變色。而這種強大的偽裝能力,會導致混亂的交配行為。2017年,美國布朗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賈斯廷·艾倫(Justine Allen)表示,他們在愛琴海潛水時,發現一只歐洲雄性墨魚在接近一只雌性墨魚。雌性墨魚漠不關心地走開后,雄性墨魚為了不被繼續察覺,偽裝成背景長達6分鐘,直到雌性墨魚幾乎意識不到它的存在。然后,它突然沖過去抓住了雌性墨魚,進行頭對頭的交配。
澳大利亞有一種“悲傷墨魚”,除了偽裝,還據有其他欺騙行為。當這種雄性墨魚求偶遇到一個競爭對手時,前者會游到求偶對象和雄性競爭者之間,向雌性發出求偶信號,并偽裝成雌性墨魚的體態,讓競爭者放下戒備,認為這是另一個可追求的雌性。簡直聰明又狡猾!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生物學家庫盧姆·布朗(Culum Brown)和同事將雄性墨魚這種經過“深思熟慮”的行為稱為“戰術欺騙”,發生在雄性追求雌性時,遇到競爭對手這樣的特定情景中。動物欺騙主要有偽裝、模仿和戰術欺騙三種主要類型,這些欺騙行為之間的界限很模糊,墨魚正是這樣的例子。無論是偽裝、模仿還是其他欺騙行為,只要企圖傳遞錯誤信息,都是屬于戰術欺騙。
在非洲卡拉哈里沙漠中,有一種名為叉尾卷尾(Dicrurus adsimilis)的本地鳥,它的叫聲特別響亮。在看到捕食者時,它們會發出警報信號,提醒其他的叉尾卷尾鳥和周圍的其他物種要小心。南方花斑鸚鵡(Turdoides bicolor)和貓鼬(Suricata suricatta)聽到叉尾卷尾的叫聲后,會迅速躲到安全的地方。但有時,燕卷尾的叫聲并不誠實,甚至令人討厭。當叉尾卷尾發現貓鼬在享用一只“可口”的壁虎時,即使沒有捕食者,它也可能會發出警報。貓鼬聽到警報后,會立刻放下食物逃回洞穴,而叉尾卷尾會趁機搶走壁虎。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動物學家湯姆·P·弗勞爾(Tom P。 Flower)和同事發現,叉尾卷尾鳥盜竊而來的食物,居然占到了它們的總攝入量的近四分之一。但對這些鳥來說,就算只增加了一點獲得食物的機會,都具有很好的演化意義。
然而,叉尾卷尾的欺騙行為不止于此。畢竟,總是以同一種叫聲傳遞虛假信息,欺騙同一種鄰居,久而久之騙局就會被揭穿。動物們也會識別“狼來了”的騙局。弗勞爾和同事發現,叉尾卷尾的發聲系統已經發生了相應的演化,至少能產生51種欺騙性的叫聲,在偷取食物時會多次發生變化。為了能從相同的目標那里多次偷吃食物,叉尾卷尾一天會花費將近75%的時間改變叫聲。在一次成功的欺騙行為中,它們經常發出針對特定目標的叫聲。這種結合聲音模仿和戰術欺騙的戰略會讓目標動物始終保持猜疑,這對叉尾卷尾非常有利。就像墨魚一樣,可以推測,叉尾卷尾也是故意為之。在這兩種情況下,這些動物都不是隨意傳播錯誤信號,而是在對動物世界的動態進行“思考和評估”之后做出的決定。
人類的近親猴子和猿類也很善于欺騙。美國埃默里大學的靈長類動物學家弗朗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曾講述過這樣一段經歷:荷蘭阿納姆動物園的黑猩猩Yeroen在勁敵Nikkie出現時,前者會一瘸一拐地走路。這種行為顯然是為了博取同情。對黑猩猩和多種猴子的研究表明,靈長類動物在爭奪交配權或食物獎勵時,會想出多種新方法來誤導同伴。
無意識的欺騙
但是,即便動物的欺騙行為十分復雜,也不一定是有意為之。在澳大利亞,有一種華麗的蜘蛛會在晚上用一種叫做“bolas”的粘性絲球來捕捉蛾子。這種白色蜘蛛身體上有各種各樣的斑紋。它們并不是通過筑網來捕捉獵物,而是產生一根末端有圓孔的蜘蛛絲,然后把蜘蛛絲甩向附近的蛾子。最精彩的部分是,“bolas”會釋放出一種類似雌蛾氣味的信息素。當雄蛾被無法抗拒的氣味吸引時,就會撲過來,然后被黏糊糊的蛛絲纏住。蜘蛛會選擇吃掉這些飛蛾,或者儲存起來。蜘蛛的這種欺騙行為沒有經過任何“思考”,而是在演化中出現的,因為這樣有利于繁殖。
果蠅也具有類似的欺騙行為,機制也相同。果蠅具有同類相食的傾向——處于發育階段的幼蟲很容易吃掉年老或受傷的個體,但它們很少吃果蠅卵。瑞士洛桑大學的生態學家蘇妮塔·納拉辛哈(Sunitha Narasimha)和團隊發現,母果蠅會在果蠅卵上分泌一種信息素,防止氣味泄露,使其不被幼蟲發現。這無疑是一種非常恰當的策略,掩蓋了出現在公共視野中的蟲卵。這樣的假信息為果蠅的繁殖提供了安全的環境。
在鳥類中,雌杜鵑是最臭名昭著的騙子,它們會把卵產在其他鳥類的巢穴中。而巢穴的主人并不知道,自己花費精力照顧的小鳥不是自己的后代。這種行為在杜鵑之外的鳥類中也廣泛存在。這種現象被稱為同種孵育寄生,也就是同種欺騙。至少有200種鳥類都存在這種行為。
一些動物的欺騙行為甚至出現在后代出生之前。瑞典國家漁業委員會(National Board of Fisheries)的漁業生物學家埃里克·彼得松(Erik Petersson)和托比約恩·雅爾維(Torbjorn Jarvi)發現,雌褐鱒魚(Salmo trutta)會假裝產卵,并且會劇烈顫抖,這就是所謂的“虛假高潮”現象。而被雌褐鱒魚刺激的雄魚會噴出精子,但受精過程并不發生。為什么雌性愿意消耗額外的能量,來做出這些欺騙行為呢?可能是為了阻止不歡迎的雄性。有趣的是,他們還發現雌褐鱒魚接近真正的產卵時間時,“虛假高潮”的頻率會上升。這可能是因為它們想讓更多雄性釋放精子,有利于增強后代的活力。
家養動物的欺騙
即使在我們身邊的動物,也可能會欺騙我們。我們總是稱贊狗對人類無比忠誠,但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瑞士蘇黎世大學的動物行為學家瑪麗安娜·希伯萊因(Marianne Heberlein)研究了一些家犬與兩名女性的互動。其中一位女性扮演合作者,與狗狗分享食物;而另一位女性扮演競爭者,不會與狗狗分享食物,并且還會帶走它們的食物。然后,這些狗狗會把人類伙伴帶到有喜歡的食物、不喜歡的食物或沒有食物的地方。第一天,狗狗們多次帶著合作者去了有它們喜歡的食物的地方。第二天,狗狗們對自己的處境有了更多了解之后,它們就很少把競爭者帶到有它們喜歡的食物的地方,并且會克制自己搜索食物的行為。
養過寵物狗的人都知道,狗很難放棄自己喜愛的食物。顯然,在這個實驗中,狗狗們想要增加它們以后獲得食物的機會,并且知道欺騙自私的競爭者會對自己有利。希伯萊因說,也許它們只是不喜歡不受歡迎的人得到款待。但不管它們的動機是什么,狗狗的欺騙是戰術性的。
其中的教訓是什么?善待狗狗,它們自然也會善待你。更廣泛地說,動物表里不一的行為可能是有意進行的,有時甚至是在十分熱情的情況下。因此,我們能夠在狗、交配時發出錯誤信號的墨魚,還有通過誤導同類從而竊取食物的鳥類身上看見我們自己的某些特性。然而,在所有物種(包括那些沒有預謀欺騙的動物)中,同樣的個體可能在某些情況下誠實地行事,而在其他情況下誤導他人。我們可能也很熟悉這種兩面性。
本文作者:芭芭拉·J·金是威廉和瑪麗學院的名譽人類學教授,她主要從事猴子、類人猿以及多種動物的情感和智力研究工作。
據最新一期《自然·遺傳學》雜志報道,由多個機構組成的國際“端粒對端粒(T2T)”聯盟正在推進“反芻動物端粒-端粒”項目,旨在對300多種反芻動物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研究團隊期望通過測序得到的基因組圖譜,......
動物之間也能共享“文化”?合作狩獵、資源共享和使用相同信號交流相同信息——這些都是在不同動物物種之間觀察到的文化共享的例子。科學家在近日發表于《生態和進化趨勢》的一項觀點文章中,引入了“共同文化”一詞......
湖南衡陽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7月4日透露,該局近日救助一只從樹上跌落的貓頭鷹幼崽,該貓頭鷹學名斑頭鵂鹠,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經工作人員檢查,這只斑頭鵂鹠因從高處跌落,救助時生命體征十......
一篇人工智能(AI)領域的文章引起軒然大波。這篇文章發表在《模式》雜志上,其總結了先前一些研究,向人們揭示了一個真相:一些AI系統已學會了欺騙人類,即使是經過訓練的、“表現”誠實的系統。它們欺騙的方式......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王法明團隊在中國科學院基礎研究青年科學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底棲動物擾動對紅樹林土壤甲烷排放的影響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近日,第二屆(2024)動物基因編輯抗病育種專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現場。主辦方供圖研討會上,《“動物基因編輯產業促進”倡議書》發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
粗木虱體長不到11毫米,是一種以腐爛植物為食的無光彩的有鱗無脊椎動物,看起來似乎不太像一位“園藝大師”。然而,外表可能具有欺騙性。粗木虱是迄今已知的通過食用種子來傳播種子的最小動物。圖片來源:MATT......
5月9~10日,“第二屆(2024)動物基因編輯抗病育種專題研討會”在北京首農香山會議中心召開。研討會由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動物生物技術分會主辦。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動物生物技術分會理事長、中國農業大......
烏鴉、黑猩猩、大象以及許多其他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行為方式表明它們可能有“意識”。然而,這份名單并沒有以脊椎動物結束,研究人員正在將對意識的研究擴展至包括章魚,甚至蜜蜂和蒼蠅在內的更廣泛的動物中。據《自然......
4月27日,南京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在衛崗校區玉蘭路舉辦了“春日萌寵嘉年華——馬兒專場”。 活動現場。南京農大供圖4月27日是第二十四個世界獸醫日,今年的主題是“獸醫是不可或缺的衛生工作者(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