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3-08 09:35 原文鏈接: 包信和院士:成果轉化,何時不再墻內開花墻外香

      曾經是第九屆和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包信和院士,跨越了五年之后,今年第三次當選,重上“兩會”,他依然那么謙和坦率。面對到訪的科技日報記者,身為中科院沈陽分院院長、物理化學家的他單刀直入科研投入和成果轉化問題。

      他說,作為東北這塊土地上養育起來的科技人員,總希望能對東北有實質性回報,但是,常常感到心里很著急,一些東北地區科研單位產生的重要成果在東北不能很好落地,難以順利推廣,這和南方發達地區對科技如饑似渴、聞風而動的情形形成了強烈反差。他呼吁,這種“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象亟待消解,創新驅動發展,東北到了關鍵時刻,科技振興東北也要真正提到日程上來。

      作為中科院沈陽分院院長,在開展院地合作中,包信和院士對科技經濟“兩張皮”現象體會頗深,對科技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尤為關切。他分析說,近些年來,國家對東北地區科技投入不夠,對東北的科技發展重視程度也不夠,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近年來國家投資的大科研計劃、大科學裝置布局上,都沒有出山海關,東北一個都沒有;中科院新建的一批研究所,也都沒有落戶東北。目前東北地區的科研基本上還依靠國家在“一五”和“二五”時期建立的研究所和大學在做,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國家投入不夠,這些機構也沒有得到應有加強。近日,遼寧省陳政高省長也憂心東北還沒有一所真正意義上的一流大學。包信和代表認為,未來科技發展,特別是基礎科學的發展某種意義上要依靠大科學工程和大科學裝置,很多高技術的產品的研制也離不開大科學裝置,這種缺失對東北地區創新發展來說就顯得比較被動。

      二是東北地區整體上來說,由于老工業基地長期以來的困難和經濟轉型期財力問題,政府和企業對科研投入、對發展高新技術的積極性不高,承接成果轉化的能力差,因此,科研成果在東北的轉化就顯得非常困難。這位科學家深有感觸地說,在南方發達地方,政府和企業都是主動出擊,認準了一項科技成果,有時甚至還不是很成熟,就千方百計挖過來,讓你來做,有些地區已經從簡單的引進項目轉變為引進團隊;而在東北則不然,往往地方政府很重視成果的轉化,但很少有企業主動來研究所找科研人員要項目,而且往往還希望項目要做一個成一個,科研人員不僅要實施“交鑰匙”工程,最好還要幫把市場包裝好。由于這種觀念上的差異,必然導致科技投入上的差異,最終也必然反映在科技對經濟發展驅動上的差異。

      那么針對這種現狀,如何破解?包信和代表認為,國家在科技投入上應該考慮東北地區的現實情況,加強對東北地區的重視,在投資結構上要區別對待。而最主要的是,東北的研究人員要有創新精神,一方面要積極爭取國家大的工程,為國家的發展做貢獻,另一方面也要結合區域特點,充分了解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真正把科研做到點子上。他介紹說,中科院沈陽分院是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依托單位,近年來他們針對東北地區科技和經濟發展的特點,在科技與經濟結合上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發揮中科院駐沈科研單位高技術、應用型的優勢,在遼寧經濟相對發達、院地合作基礎較好的沈陽、鞍山、丹東、營口和阜新等城市,建立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分中心,以分中心為院地合作工作平臺,向地方選派科技管理副職,向企業輸送科技特派員,收到明顯效果,共搜集企業技術需求1000多項,篩選重點項目對接近100余項。

    相關文章

    “松綁+激勵”,為科技成果轉化按下“快進鍵”

    廣西加快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深化賦予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探索建立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制度、強化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考核與激勵導向……日前,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市場監督......

    鐘南山談科研理念: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6月28日,廣州醫科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廣州番禺校區舉行,“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老校長鐘南山出席畢業典禮。廣州醫科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廣州醫科大學微......

    學科交叉融合:推動科技創新的新支點

    周濟,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發明了高性能低溫燒結陶瓷電磁介質材料,解決了無源電子元器件片式化和集成的關鍵技術難題,推動了我國片式電感器和無源集成產業的形成和......

    今天分外懷念他!你不知道的鄧稼先院士

    位于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長卿山西麓的“兩彈城”,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簡稱九院)曾經的“大本營”,也是最重要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之一。鄧稼先任九院院長時的故居就坐落于此。不久前,曾與鄧稼先共事20多年的中......

    魏炳波院士:杰青項目開啟空間材料科學新紀元

    魏炳波   受訪者供圖不久前,我國“太空家園”傳來好消息,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已在軌穩定運行3年。我國首個空間材料科學實驗室的創建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魏炳波欣慰地看到,3年......

    李惠院士:杰青項目振奮了我的科學精神

     李惠   受訪者供圖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李惠是一名橋梁工程專家,研究方向為橋梁智能科學與技術,即通過人工智能與橋梁工程學科交叉監測橋梁結構健康狀......

    薛其坤:披荊斬棘叱咤量子競技場

    進入信息時代,芯片已然成為處理信息的“大腦”。在指甲蓋大小的芯片里封裝數十億個晶體管,堪稱人類最復雜的壯舉之一。可是,當數據量指數性爆發,僅憑集成更多晶體管不再“一招鮮”,元器件的發熱問題成為限制算力......

    李德仁:滿腔熱血澆鑄遙感強國夢

    聯合國一項統計顯示,80%以上的人類活動都要和時空發生關聯。李德仁說,地球空間信息研究者就是要為人們提供與位置有關的信息,即“4個right”服務:在規定的時間(righttime)將所需位置(rig......

    李德仁院士捐出全部800萬元獎金

    6月24日,85歲的兩院院士李德仁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李德仁表示,將把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其中,500萬元將交給武漢大學“王之卓創新人才獎學金”,300萬元交給武漢大學“朱裕璧醫學獎”。他說:......

    八旬“蘑菇院士”李玉:“食用菌強國夢”近了

    中新網長春6月24日電題:八旬“蘑菇院士”李玉:“食用菌強國夢”近了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4日在北京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領銜申報的《食藥用菌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