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日前發表于《自然—通訊》的研究顯示,被認為導致了喜馬拉雅山脈和西藏冰川加速融化的碳黑粒子,主要來自印度次大陸北部和中國的化石燃料燃燒。研究人員指出,發現這些粒子的來源有助于進一步采取有效的污染緩解措施。
目前,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許多冰川正在變薄,因此幾十億依賴季節性冰川融水的人可能受到影響。模型模擬顯示,冰川變薄主要是因為出現黑碳氣溶膠(或者說煤煙),其散熱特性導致它們會加熱空氣和冰面。
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康世昌及同事使用雙碳同位素指紋分析技術,確定了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地區的大氣和冰雪表面碳黑粒子的化學特性。該技術讓研究人員得以區分碳黑粒子的來源種類(是生物燃料還是化石燃料)和來源區域。從青藏高原北部提取的樣本的特性表明,碳黑粒子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約占樣本的66%)。與此相對,從喜馬拉雅山脈提取的碳黑粒子樣本由生物燃料和化石燃料均等構成,它們來自印度次大陸北部的印度河—恒河平原。
如何利用簡單易測的指標反映復雜的生態系統過程和功能變化一直是生態學研究的難點問題。植物功能性狀是植物個體對環境變化響應的適應特征,可以指示生態系統功能變化過程。在海拔梯度帶上,植物生境條件會發生明顯變......
我國科研人員近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Geoscience)的一項最新成果表明,近期森林火災等野火頻發可能會加劇喜馬拉雅山冰川的不穩定性。衛星資料顯示,喜馬拉雅山地區森林火災主要集中在......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態系統功能與全球變化團隊研究員汪濤與合作者綜合野外監測數據、70萬個亞米—米級目視解譯樣點、30米分辨率衛星遙感數據,研發了大尺度遙感自動提取高山樹線方法,全景展現了綿......
喜馬拉雅山是印度和亞洲大陸于65Ma碰撞以來的直接產物,它的高度變化是重建青藏高原隆升歷史的關鍵;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南亞季風演化與喜馬拉雅山密切相關。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利用希夏邦馬峰地區高山櫟植物化......
一項日前發表于《自然—通訊》的研究顯示,被認為導致了喜馬拉雅山脈和西藏冰川加速融化的碳黑粒子,主要來自印度次大陸北部和中國的化石燃料燃燒。研究人員指出,發現這些粒子的來源有助于進一步采取有效的污染緩解......
一項日前發表于《自然—通訊》的研究顯示,被認為導致了喜馬拉雅山脈和西藏冰川加速融化的碳黑粒子,主要來自印度次大陸北部和中國的化石燃料燃燒。研究人員指出,發現這些粒子的來源有助于進一步采取有效的污染緩解......
記者5月2日從中科院寒旱所了解到,該所和湖南科技大學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的一項最新成果顯示,喜馬拉雅山區冰湖總體呈“數量減少、面積增大”的特征,在過去30年中,喜馬拉雅山區有294個冰湖消失,但冰湖面積擴......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4月15日報道,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與全球變暖引發的全球冰川消融趨勢相反,1999年到2008年期間,喜馬拉雅山脈的部分冰川不但沒有減小,反而有所增長。全球變暖正導致冰......
據印度媒體5月16日報道,印度科學家比較了1989年至2004年的衛星圖像,發現喜馬拉雅山75%的冰川在萎縮。報道說,在這項由印度環境和森林部等完成的研究中,印度科學家比較了喜馬拉雅山2190條冰川在......
11月11日,《自然》(NATURE)第468期報道了由中國科學家發起的“第三極環境(ThirdPoleEnvironment,TPE)計劃”,科學家們聚集一堂,準備通過開展這一國際研究計劃來理解和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