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自然》雜志網絡版近日報道,美科學家近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論文指出,全球變暖加快了北極海冰的融化速度,未來幾年跨越北極和北冰洋的船只數量會急劇增加,這將威脅當地的本土物種,破壞其生物多樣性。
北極航線船運數量未來將劇增
文章指出,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極少有船只敢于冒險穿越氣候條件惡劣的北冰洋。除了需要能夠破除厚達2米冰層的破冰船外,完成這種“壯舉”還要承受在遙遠地區長時間處于危險境地的壓力。由于全球變暖,目前北極海冰每年夏季的融化速度加快,到2050年即便不使用破冰船體,也可以穿越北冰洋中那些人類曾無法抵達的區域。在通常情況下,每年夏末僅能破除1米厚冰層的輕型船只便能穿過北極。
毫無疑問,這對經濟發展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它提供了連接東西方之間許多新的、更為快捷的航道,與經由蘇伊士運河的航運相比,可以節約40%的運輸時間和燃料成本。但研究入侵物種的科學家認為,貿易通道穿越北冰洋是一件令人擔憂的事情。
北極航線由兩條航道構成,即西伯利亞沿岸的北方航道和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后者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最短航道。船只穿越北極,將會給北極和北方港口地區帶來一些新入侵生物。例如,蚊子和森林甲蟲可能會藏匿在船艙中生存下來,而一些海洋生物(如貽貝、藤壺等)可能會以幼體狀態藏匿于壓載艙或船體其他地方。這些新物種在新環境中的繁衍會損害當地的生態系統并威脅本土動植物,這種情況非常類似于曾入侵并蔓延于美國南部的日本藤。入侵有害動植物能給當地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如斑馬貽貝大量涌入五大湖每年造成的損失約為10億美元。
論文的主要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理學家洛倫茨·斯密斯說:“進入北極地區對眾多新船只極具誘惑力。”北冰洋海冰加速融化,增加了航道的適航時間,過去幾年穿越北冰洋的船只數量迅猛增加:2010年僅為4艘,2011年增加為34艘,2012年上升到創紀錄的46艘。相比之下,每年經過蘇黎士運河的船只多達19000艘。
入侵物種尾隨而至
長久以來,海冰一直是阻止船只和物種穿越北冰洋的巨大障礙。如今,航運已成為海洋入侵物種最為普通的途徑,它占新引入物種總數的69%,水產養殖以41%居于次席(非本土物種可以擁有一個以上的引入途徑)。最普通的方式是船舶壓載水,生物也可以隱匿于船外殼的積垢,而森林害蟲、蚊子等則能夠在長期航程中生存于運貨托盤、船載貨物(如輪胎)等處。
美國圣母大學氣候科學家杰西卡·赫爾曼致力于研究氣候變化對入侵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她說:“入侵物種類似于妖怪——一旦將其從瓶子里釋放出來,就很難再讓其回歸原位。”隨著北冰洋的加速融化,各新港口將會相互連接,縮短現有港口間的航程,為入侵物種蔓延提供了新機會。
美國馬里蘭大學海洋環境資源中心主任馬里奧·塔姆布瑞指出,北極洋地區的寒冷天氣和由海冰融化而帶來的航程縮短,有助于蠔、藤壺以及螃蟹等入侵物種的生存。寒水降低了生物的代謝速度,使它們能在較少的食物條件下存活下來。
較短的航線也意味著,在航行過程中更多藏匿于船殼或壓載水中的生物增加了存活可能。而在航船抵達北冰洋之前的較長航程中,高熱和缺少陽光等因素會殺死它們。塔姆布瑞說:“貨運船經由巴拿馬運河時需通過溫水和淡水水域,這就在運輸航線上建立了應對入侵物種的天然屏障。而在北冰洋地區,這些天然屏障不復存在。”
摩爾曼斯克是北極圈地區北部的最大城市,也是俄羅斯一個主要的全球性港口,該地區是無冰航道,今年夏天將有可能進一步開放。隨著更多的船只更換壓載水,摩爾曼斯克等地的本土物種將很快會敗給沒有制衡的入侵新物種,如本土的蚌類和青蟹等,會被船只壓載水帶來的幼體以及已適應了冷水環境的成體所驅趕。
北冰洋地區將成為入侵物種的巨大競技場
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植物學家勒韋斯·茲斯卡指出,入侵物種一旦被引入,能夠擊敗本土已進化千余年的其他任何物種。有些入侵物種是無害的,而另一些沒有捕食者的入侵物種則會大量繁衍。在自然界系統內沒有能夠控制住它們的敵手,它們比本土其它生物更善于從水中獲得食物。他說:“入侵物種攫取了資源中的最大份額,生物多樣性最終將會崩解。”當新入侵物種扎根之后,其中的一種或兩種會變得非常適應新環境,進而成為新環境的統治者,自然界生物多樣性隨之減少。
在美國阿拉斯加油田附近的港口,科學家目前已開始對本土物種和非本土物種的詳情進行登記、分類。在高緯度環境下尚未發現由海洋交通引發的大量明顯物種入侵現象,但茲斯卡等科學家認為,無人能夠對此十分確定,現在所能做的只是開始更為詳盡的調查。
茲斯卡說:“我們不能期待在北冰洋地區能如此之快地發生這樣的積極變化。”物種入侵可能引發的后果對人類交通運輸和生物學來說都是令人擔憂的。“對入侵物種來說,這基本上開放了整個北冰洋地區作為其巨大的競技場。入侵物種正在向從未展現于人類面前的地區挺進,但我們對其后果則毫無所知。”
目前,中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威脅本地物種和生態系統向外來物種入侵說“不”一種名叫“鱷雀鱔”的怪魚讓專業人員圍捕了好幾天;看起來明艷的加拿大一枝黃花卻有“生態殺手”的綽號;“個頭比田螺大,產......
一種名叫“鱷雀鱔”的怪魚讓專業人員圍捕了好幾天;看起來明艷的加拿大一枝黃花卻有“生態殺手”的綽號;“個頭比田螺大,產的卵是粉色的”,福壽螺在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近期,外來物種入侵的話題引發熱議。外來物......
近一個月內,全國多地先后報告發現鱷雀鱔,各地發起了圍捕鱷雀鱔的運動。近年來,由外來入侵物種帶來的生態危害不在少數。當前,伴隨著《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的發布,我國防范外來物種入侵已經有法可依。專家呼吁......
禁“鱔”盡美!市場、電商仍有鱷雀鱔買賣外來物種入侵如何阻擊?這是一條怪魚——它雖然長著魚尾,但嘴部又尖又長,很像鱷魚,名字叫做鱷雀鱔。最近一個月,河南汝州為抓到2條鱷雀鱔,不惜抽干了20多萬立方米的湖......
身呈筒形可達三米,吻部前突仿若鱷魚,牙齒鋒利賽匕首,性情兇猛“真霸王”。這,就是鱷雀鱔。怎么樣,聽過這段描述是否已經感到這個物種“不好惹”?鱷雀鱔是雀鱔目、雀鱔科、大雀鱔屬動物,壽命可達26-50年之......
科學家在俄亥俄州西南部的植物學調查中發現,上世紀引入美國的入侵物種正在“排擠”許多本土植物。這項名為“俄亥俄州西南部樹木繁茂的自然地區外來植物的崛起”的研究近日發表于《生態恢復》雜志。植物學家Thom......
由于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北冰洋的海冰區在快速縮小,目前的面積還不到20世紀80年代的一半。格陵蘭島以北和加拿大海岸的100萬平方公里地區被稱為“最后的冰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地球的未......
由于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北冰洋的海冰區在快速縮小,目前的面積還不到20世紀80年代的一半。格陵蘭島以北和加拿大海岸的100萬平方公里地區被稱為“最后的冰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地球的未......
哪里為外來入侵物種頻發地?發達地區國際貿易交流更頻繁,這給物種擴散傳播提供了機會;邊境地區,易發生物種的自然入侵;“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大型蔬果花卉類國際博覽會等活動,增加了外來物種入侵的機會。近日,......
幾千萬年前,北冰洋是一個巨大的淡水湖,與咸水海洋隔絕。德國科學家發現,格陵蘭與蘇格蘭之間的陸橋沉到水下約50米深處之后,北大西洋的海水才開始大量注入北冰洋,導致它變咸。目前格陵蘭與蘇格蘭之間是開闊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