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題為“北極航運排放目錄和未來狀況”(Arctic Shipping Emissions Inventories and Future Scenarios)的研究發表在《大氣化學與物理》上,這是首次從空間地理的角度來評價航運對北極氣候的影響。研究評估了船舶污染物對全球變暖的綜合影響,計算了到2050年北極地區航運的增長,并描述了開辟新北極航運路線的可能性。
研究指出,全球變暖可能在2030年呈高增長趨勢,到時北極航運排放的黑碳高達45億噸,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達到4200萬噸)可將全球變暖的可能性提高17%—78%。通過新路線的北極航運到2030年將達到全球航運的2%,2050年達到5%,而目前通過蘇伊士和巴拿馬運河的航運容量只不過各占全球航運貿易總量的4%和8%。
論文第一作者、特拉華大學海洋科學與政策教授詹姆斯·科比特說,柴油燃燒排放出的黑碳或煙灰是影響力最大的因素之一,屬于“短期氣候壓力因子”。北極或其附近航行的船舶會使用先進的柴油發動機,燃料不完全燃燒會產生微小的碳顆粒,它們或直接吸收陽光熱量,或間接吸收冰雪表面反射的陽光熱量而變成“加熱器”。此外,發動機排放的其他顆粒也是重要的“短期氣候壓力因子”。
研究小組指出,必須研究出針對短期氣候壓力因子的平衡之策。他們提供了一種“最可行縮減方案”,綜合運用各種排放控制技術,如海水洗刷,能吸收柴油燃料燃燒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根據計算,此控制方案可將北極航運排放的黑碳降低到接近可接受的限值,并能一直維持到2050年。
科比特說,政策制定各方需要參與并行動起來,論證排放造成的影響以及實行相關技術的可行性和可得性,掌握這些短期氣候壓力因子的控制限值,最后達成一致方案。他希望這項研究能促進新興科學和政策制定之間的交流,協助8個北極理事國制定氣候政策。
在近日于印度舉行的氣候變化會議上,科學家展示了一張令人震驚的幻燈片——在顯示2024年氣溫如何偏離歷史基線的世界地圖上,許多國家的顏色為深紅色,表示氣溫上升了1至2攝氏度。但在熱帶地區,有一個大巨大的......
發動機是交通、能源等關鍵領域的核心設備,是衡量國家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的關鍵指標。面對先進發動機研制的一系列核心技術難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于2014年啟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面向發動機的......
2月19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蔡樹群團隊與該所研究員王春在團隊合作,突破了觀測數據有限的瓶頸,首次揭示了全球變暖將顯著加速內潮的傳播速度,并發現層結的強化效應與上層環流的加速趨勢起著至關重......
人們早就預言,隨著地球變暖,許多害蟲物種都會大量繁殖。最近,一項對16個主要城市的研究發現,全球變暖正在幫助老鼠在世界各大城市茁壯成長,平均氣溫上升最快的地區,老鼠的數量增長也最快。1月31日,相關研......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劉青松團隊聯合國內外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最新研究。研究團隊深入探討了北太平洋地區低緯度和高緯度水汽循環的相互作用,以及這一過程如何對北極氣候變化產生深遠......
科技日報北京12月4日電(記者張佳欣)據3日《自然·通訊》雜志報道,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發現,到2027年夏天,北極或將出現有記錄以來首次所有海冰幾乎都融化的情況。北極海冰正以每年超過12%的速......
一項8月7日發表于《環境快報》的研究表明,在較高高度飛行的飛機產生的航跡云更持久,可能加速全球變暖。由于私人飛機和現代節能噴氣式飛機的飛行高度高于其他客機,它們造成的變暖可能比先前認為的更加嚴重。英國......
一項8月7日發表于《環境快報》的研究表明,在較高高度飛行的飛機產生的航跡云更持久,可能加速全球變暖。由于私人飛機和現代節能噴氣式飛機的飛行高度高于其他客機,它們造成的變暖可能比先前認為的更加嚴重。英國......
記者7月23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獲悉,未來將用于載人登月的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其三級液氫液氧發動機近日完成了高空模擬環境長程試驗,驗證了該發動機在太空中長時間工作的可行性,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此次實......
本周,多國研究人員共同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變暖趨勢引起的兩極冰雪加速消融正減緩地球自轉速度,地球上的一天也因此變長。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5日刊載相關研究報告顯示,由于格陵蘭島和南極等地的冰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