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劉青松團隊聯合國內外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最新研究。研究團隊深入探討了北太平洋地區低緯度和高緯度水汽循環的相互作用,以及這一過程如何對北極氣候變化產生深遠影響。
當前主流觀點認為,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CO2)導致地表反照率變化,并造成北極地區持續變暖。然而,有科學家指出,北極地區的持續升溫不僅與地球表面反射率變化有關,還與從太平洋到北極地區的水汽輸送密切相關。
也有研究表明,北太平洋低緯度地區向極地的熱量和水分輸送,對北極氣候和海冰分布范圍產生重要影響。而且,通過白令海峽的海洋熱量和水分傳輸對北極變暖的影響,可能比CO2排放的影響更大,但是缺乏長尺度的地質歷史數據支持。
研究人員指出,地球運行軌道存在周期性變化,進而影響太陽輻射量在地球表面的緯度分布與季節分布。其中,高緯度區輻射量受斜率周期影響大,而中、低緯度區受歲差周期影響最為強烈。但歲差控制的季風降水是否也會影響高緯區的冰蓋氣候系統,還需要進一步明確。
對此,研究團隊聚焦于白令海地區,這一區域是連接太平洋與北極的關鍵地帶,通過白令海峽將更多太平洋水汽輸送到北冰洋地區。他們利用2013年國際大洋鉆探323航次在白令海鮑爾斯海嶺區獲得的沉積物樣品,通過黏土礦物和巖石磁學等多指標方法,重建了過去40萬年以來白令海地區濕度記錄。通過全球氣候模式的30萬年連續模擬對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向極地的熱量和水分輸送的動力學分析,進而提出歲差驅動下北太平洋高-低緯度水汽循環動力學模式。
該模式刻畫出了低緯度太平洋向極地地區熱量和水汽傳輸的熱力學和動力學過程;進一步強調了水汽傳輸作為冰蓋生長的先決條件,突出了低緯度驅動在晚更新世冰量擴張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該研究發現,北太平洋極向熱量傳輸對未來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消退產生重要影響,同時由于“北極放大”效應作用的加劇,對整個全球氣候模式的改變和生態系統的破壞可能產生廣泛的影響,這不僅為揭示北極氣候變化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的海洋與氣候系統互動提供了重要啟示。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劉青松團隊聯合國內外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最新研究。研究團隊深入探討了北太平洋地區低緯度和高緯度水汽循環的相互作用,以及這一過程如何對北極氣候變化產生深遠......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劉青松團隊聯合國內外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最新研究。研究團隊深入探討了北太平洋地區低緯度和高緯度水汽循環的相互作用,以及這一過程如何對北極氣候變化產生深遠......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備受關注。亞洲季風系統作為地球上最具影響力的大氣環流之一,其細微變化可能引發大規模干旱、洪水等災害,對人類生存構成威脅。但是,由于缺乏長期、定年準確、高分辨率的古氣候數據,亞洲季風與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國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孟加拉扇區沉積物運輸與氣候變化的復雜關系。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第四紀科學評論》(QuaternaryScienceR......
科技日報北京12月4日電(記者張佳欣)據3日《自然·通訊》雜志報道,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發現,到2027年夏天,北極或將出現有記錄以來首次所有海冰幾乎都融化的情況。北極海冰正以每年超過12%的速......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戰愛斌團隊聯合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高養春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新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通過整合適應性位點預測模型揭示入侵物種......
2025年的腳步越來越近,美國《福布斯》網站在近日報道中預測了2025年值得關注的四大技術趨勢。文章強調,這些最具變革性的技術將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同時也會顛覆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AI代理......
《自然·城市》26日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相關系統性綜述顯示,全球沿海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方面似乎進展緩慢,而且其主要依賴于過去和現在的經驗,而非是基于對未來風險的預測。全球沿海城市是經濟增長熱點,但也......
《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政策解讀一、出臺背景隨著以全球變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近年來高溫熱浪、洪澇、低溫寒潮、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人類的生存、生命和......
全球的海岸線曾經受到牡蠣礁的保護,牡蠣礁是牡蠣與巖石以及牡蠣與牡蠣之間相互融合形成的廣闊礁群。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的喪失摧毀了地球上大約85%的牡蠣礁。9月25日,據《自然》報道,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