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默市旋轉大樓
如果說現在的北歐是一個低碳實驗場,可能并不夸張。
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碳捕捉、碳儲存,低碳范例……國際調研小組所到之處,這樣的熱詞撲面而來。
可能還不僅僅是桌面上的詞匯,抑或止步于政府的行動綱領,在北歐,低碳生活已成為當地人的主流價值和時尚指引。
持續多日的冰島火山灰讓北歐的航空業遭受沉重打擊,但并沒有讓那片天空下的人們感覺特別異樣,藍天白云仍是主打天氣,人們騎著自行車在古典的城市間自由穿行,隨處可見的公園綠道上,孩子們歡笑奔跑。
反差并不可怕,羅馬非一日建成。只是對于發展中的中國來說,從今天開始,在轉型之道上每遇利益博弈抉擇之時,我們是否能把“低碳環保”真正放在事關子孫后代、民族未來的高度來考慮?
低碳技術引進潮前廣東不妨頭腦冷靜
溫家寶總理說,到2020年,中國非石化能源消費比重要提高到15%的目標,單位GDP的二氧化碳強度比2005年要下降40%—50%。
可以說,中國政府拿出了前所未有的勇氣和決心來進行這場綠色革命,這是當代中國的又一次偉大轉型,向低碳轉軌,也是廣東轉型之路的關鍵所在。
無疑,在這場大戰役中,作為發展中的中國,可能需向發達國家包括北歐引進先進的低碳技術,這也是世博會上,很多發達國家向中國推介的主題。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他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眼睛在盯著中國,盯著廣東。
在這方面,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已開始行動,這在我們北歐之行中已充分感受到來自這些區域的海外謀劃。
但廣東的最佳路徑又是什么呢?
不可否認,當今世界,除了歐洲擁有發達的清潔能源技術,美國仍是技術最為發達、實力最為強勁的國家,日本、韓國也一直致力于新能源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面對如此多樣的低碳技術市場,我們會不會亂花漸入迷人眼?我們當如何處理引進與創新的關系?如何看待眼前與長遠的利益?
長年在海外工作的中國駐瑞典哥德堡總領事館總領事崔惠欣忠言相告。他建議廣東一方面要大膽走出來,睜眼看世界;另一方面要審慎引進,學習不能盲目,完全照搬肯定不行。
改革開放30年,我們因盲目引進而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高了!何況,核心關鍵技術別人會輸出否?
前車之鑒,在新一輪低碳技術引進之潮來臨之時,廣東需慎之又慎、科學決策。
今日世界中國,已是今非昔比。
例如碳捕捉儲存技術,可能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還是一件新鮮事,挪威已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其實中國的科學家也已在南海等地實驗,引起了挪威人的關注,這種本土力量,是不是我們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需特別平衡考慮的國家元素呢?
總領事崔惠欣給廣東指出一條節能減排“明路”
北歐值得看、值得學
記者:您在國外多年,怎么看待廣東這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轉型?
崔惠欣:大家都知道廣東在中國是經濟發展較好的省份,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取得很大成績,但今后怎么科學發展,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特別是在環保方面,不注意這方面就將制約廣東可持續發展之路,一些國外的先進經驗,確實值得我們研究、借鑒、推廣。
記者:您說過瑞典是一個學習能力很強的國家,它在水污染處理、清潔能源生產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面,但這些對于廣東來說,可學嗎?
崔惠欣:我覺得北歐確實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但這種學習不要盲目,而是要踏踏實實地做工作, 我建議可從大學入手,特別是我們這個領區,有幾所非常著名的大學,它們在環保方面和新能源方面有很多的研究和發明,我們的專業人員可以到這邊來看看,同時也請這邊的專家學者到我們廣東去,根據廣東的實際情況提一些建議,我們非常愿意推動這方面的合作。
記者:從目前來看,交流的主要障礙是什么?
崔惠欣:還是雙方彼此不太了解,交流少一些,所以我希望能夠重新審視一下北歐科技方面的優勢,特別是環保低碳方面,他們很多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記者:對于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您認為主要是引進還是通過引進來提高自己的自主創新能力?
崔惠欣:我認為我們引進的同時要根據廣東的實情,研究出適合廣東的辦法,有些東西不能照搬,每個地域有每個地域的不同,比方說瑞典在污水處理方面是領先的,一些北美的人都到這里來學習,我們應該在這方面下點工夫,在污水處理、空氣污染方面下點工夫,走出自己的路子。
記者:對于核心關鍵技術,他們會不會有一種自我保護?
崔惠欣:總體來講,對人類發展的共同問題,技術保護的問題應該不大。但如果涉及高尖端技術,會不會有所保留?這很難說,所以我們總領事館也在跟他們不斷交流,探討哪些方面可以引進、輸出。但對于我們來說,關鍵還是要走出來,開闊視野,知道別人在想什么做什么,才會回去研究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和方法。你們這次來進行國際調研,這就是創新啊,干什么事觀念一定要改變,不能墨守成規。
對話瑞典馬爾默市環境部可持續發展主管特雷沃·格雷厄姆
造船基地轉型的低碳“魔法”
瑞典斯科訥省馬爾默市的城市創意讓人驚訝,歐洲第二高樓———54層的旋轉大樓———靈感居然來自扭動的軀體。
標新立異,馬爾默就是以這種理念來進行城市的再造工程,告別曾經以造船業謀生的形象。現在,這里是一座更綠色、更低碳、更優美的海邊城市,其內核則是更國際、更現代、更具創新精神。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城市低碳實驗
記者:這里風光如此優美,很難想象曾經是一座工業化城市。
特雷沃:在上世紀50年代,馬爾默就是一座工業化城市,是建筑、造船工人居住的地方,也是離歐洲大陸最近的城市。到了90年代,我們開始成立自己的大學,整個城市開始科學發展,從工業經濟時代進入科技經濟時代,環保技術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興起的,新的理念讓舊的造船基地發展成為一座可適宜居住的城市, 一座有吸引力的城市,轉變的關鍵是可持續發展的主題。
用有機垃圾生產沼氣,城市集中供熱、制冷
記者:你們的城市再造工程主要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造?
特雷沃:我們開始大規模采用新能源,主要是風力發電,小部分是太陽能,現在我們的風力發電能夠提供40%居民的用電,發展很快,我們希望到2030年全部能源都采用新能源。
整座城市集中供熱、集中制冷,減少了很多能源浪費,其它還有綠化城市、修建公園等,你看我們的屋頂都充分利用起來,用來建小花園。
還有,我們的有機垃圾是儲存起來用來生產沼氣的,在我們這里就有全瑞典頂尖的用有機垃圾生產沼氣的公司。
對建筑材料要求越來越高,政府頂住開發商壓力
記者:現在馬爾默城市低碳實驗模式有沒有在其他城市推廣?
特雷沃:我們希望將這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廣到其他城市,全球氣候變暖,這是大家共同面臨的難題,僅僅局限于城市意義不大。上世紀90年代,我們開始做城市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項目,討論最多的是能源怎么利用,每種能源需利用多少,現在我們與隆德大學有緊密合作,建筑上的材料要求也越來越高,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有開發商曾質問政府:為什么你們的要求會這么高?為了節能低碳,就必須這樣。有些房屋沒有供暖系統,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舊建筑,我們就需用新材料來重新利用、翻新。
六成公民騎車上下班,汽車用量下降一半
記者:馬爾默街頭騎自行車的人很多,我看已成為大多數人的交通工具。
特雷沃:汽車減少是一座城市低碳實驗的重要方面。城市再造時我們就考慮要用有軌電車、自行車來替代汽車,現在我們有六成的公民上下班是騎自行車的,這樣既快,又健康環保,公交車也在不斷增加。汽車用量這幾年降低了 51%左右。
民眾一開始也反對,后來支持率就高了
記者:城市的這種低碳再造工程民眾的支持率高嗎?
特雷沃:當初我們提出要建設一個可持續的宜居城市、低碳環境,響應的人不多,只是一小部分人在做,私人企業、政府部門、機構,這是初始階段,但慢慢地, 加入進來的人越來越多,我想說,低碳實驗剛開始可能看不到前景,但慢慢就會露出光明。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我們的城市低碳實驗與中國的唐山、香港都有合作,目前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太陽能板生產國,我們在清潔技術、能源方面與廣東有廣闊的合作前景。
30年經濟增長近八成,能耗基本不變,丹麥怎樣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丹麥低碳范例”的六條真經
據中國駐丹麥王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仇光玲介紹,丹麥早在2003年“低碳經濟”這一概念提出之前,就以提高能源效率和節能為目標,實質上已開始探索自己的“低碳之路”,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丹麥目前已建立了適合本國國情的綠色能源產業,常規的支撐技術包括:清潔高效燃燒、熱電聯產、工業化沼氣、風電和建筑節能等。著眼于未來發展需要、尚在開發和試驗的新技術有:第二代生物乙醇、燃料電池、新型太陽能電池、海浪發電等。
近年丹麥官方對外一直標榜的是“丹麥范例”(TheDanishExample),即丹麥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能源消費總量保持穩定,能源強度不斷下降。自1980年以來,丹麥的經濟已增長了近80%,但能源消費量卻基本不變。
與此同時,由于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治努力,丹麥的能源消費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目前可再生能源占丹麥總能源消費量的比例已超過19%,其中發電量的28%來自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風力發電。
現在,低碳經濟日益成為丹麥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能源技術產品的出口總量達520億丹麥克朗,占當年全部出口總量的10%。
出于本國發展需要和維護國際形象考慮,丹麥采取多種措施,從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方面,促其“低碳之路”繼續發展。
一是探索建立完善的能源體系,以發展能適應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減少對環境影響的競爭型、可持續型能源技術。
二是研究本國和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設計氣候變化解決方案。大力支持奧胡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所、去年剛成立的格陵蘭氣候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開展氣候變化相關技術研究。
三是研發更具實效的新型環保技術,包括減少空氣、水土污染,開發環保友好型產品和生產流程,優化資源管理等。
四是通過研發生物產品的新方法和新技術,發展競爭力明顯的生物資源產業,包括食品質量安全、人畜健康、預防生活方式引發的疾病等。
五是開發節能環保型產品。通過政府支持購置關鍵領域的實驗設施,鼓勵企業大范圍地研究、示范新技術。
六是減少和消除包括海運在內的交通體系和交通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
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新能源項目總經理托娜·奧克
挪威的新技術:“捉”碳,再存到地下深層去
挪威人很關心:
廣東是不是可以把火力發電廠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注入到南海的地下?是不是有應用這項技術的可能性?我們也在關注中。
記者:大家知道挪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挪威就是因為發現石油而一夜富裕起來的。
托娜·奧克:對,我們公司是挪威最大的石油公司,1972年成立的。但我們也認識到,油氣資源將越來越少,所以我們現在的業務中新能源技術的比例逐漸提高,這不僅僅是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也是為了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記者:現在主要致力于哪些新技術呢?
托娜· 奧克:我們能源結構中新的領域,一是離岸開采石油,一是碳捕捉和儲存技術,特別是后者,是應對氣候變化最行之有效的辦法,我們現在正致力于擴大業務。
記者:具體是怎么“捉”,怎么“存”的?
托娜·奧克:我們在產品的制造過程中裝一個裝置,在生產過程中就把二氧化碳捕捉下來,接下來再用相關設備裝置,把二氧化碳注入到地下深層中去,密封起來,但這種密封不需人為。但注入到哪里、注入多深才不會泄漏出來,這要根據各地的地質構造來決定。
記者:這種技術是何時開始研發的?
托娜·奧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當時挪威出臺了二氧化碳稅,公司就必須考慮產生的二氧化碳不能直接排放到大氣中,慢慢地,我們就開始了碳捕捉及儲存技術的研發和利用。
1996年這項技術最早用于海上油氣開采項目,逐漸推廣到其它領域,作為核心業務,開始了它的產業化推廣。我們甚至考慮了5000年后地下碳儲存的強度。
記者:低碳環保時代,人人談“碳”生厭,你們的科學家是怎么看待“碳”的?
托娜·奧克:其實二氧化碳也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它有利于綠色植物的生長,可注入滅火裝置中,還可注入到油田中,把油壓上來。
我們留意到中國專家在南海嘗試碳儲存技術,廣東是不是可以把火力發電廠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注入到南海的地下?是不是有應用這項技術的可能性?我們也在關注中。
以“CCUS低碳向未來”為主題的第七屆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國際論壇3月17—18日在北京召開。我國發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埋存(CCUS/CCS)技術的重要意義是什么?二氧化碳捕集、驅油、埋存(CCUS-......
2023年1月16日,《中國碳中和產業合作發展報告2022》成果發布暨圓桌論壇在線上舉行。會上中國能源研究會碳中和產業合作中心、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產業科技創新研究中心、中國能源網研究中心三方......
俄羅斯提出新型中子吸收劑方法增強核反應堆安全可控性高溫氣冷堆是第四代核電堆技術,具有安全性好、效率高、經濟性好、用途廣泛等優勢。高溫氣冷堆通過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的轉化實現發電,能夠代替傳統化石能......
12月28日,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召開的1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司長葛樹表示,為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專利統計監測,推動綠色專利技術產業化,國家知識產權局編制了《綠色低碳技術專利分類體系......
浙大城市學院國土空間規劃研究院首席專家申立銀作報告(會務組供圖) 城市是碳減排的主戰場,建設低碳城市是我國推動“雙碳”戰略的必經之路。12月29日,中國建筑節能協會、浙大城市學院聯合發布全國......
12月21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印發《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第四批)》的通知,包括農田系統溫室氣體減排關鍵技術、新型高效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基于關鍵因子調控的退化濕地儲碳技術等在內的6類共3......
“我們這次會議,要為建筑的低碳發展拿出一些實實在在的意見。”11月14日,在以“實現建筑碳中和的挑戰與應對技術路徑”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會議執行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定了個目標。當前,建筑業是世......
IT之家10月9日消息,國家統計局昨日發布報告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多輪驅動的供應體系基本建成,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能效水平穩步提升,節......
10月8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印發《重慶市“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能源消費總量得到合理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
一直以來,我國用實際行動推動全球節能減排,積極履行同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承諾。其中,我國的對外投資在不少方面對全球減排有所助益。首先,我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減少了這些國家的碳排放。我國對外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