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很多年輕人已經難以想象,整日饑寒交迫是什么樣的情景了。就在幾十年間,中國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使數億人擺脫了貧困和饑餓,同時也重塑了農業食物系統。
然而,我國農業食物系統的快速變化也對公共健康、生態環境和生計改善構成了緊迫挑戰。
全球發展議程明確指出,全面轉型農業食物系統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
1月21日,多國學者聯合在《自然—食品》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指出,中國實現可持續農業食物系統轉型,需要以綠色農業和高質量發展為核心。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浙江大學研究員汪笑溪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不僅要求在可持續農業生產方面設定高標準,還需在食物消費和公共健康領域取得突破。
膳食質量整體水平有待提高
文章作者研究發現,我國在膳食質量的整體水平仍有待提高。
2010 ~2012年期間,不理想的飲食結構導致了51%的心血管代謝性死亡以及21%的總死亡。當下,居民的膳食偏好存在偏差,動物性和高熱量食物占據每日卡路里攝入量的比例較高,這一情況在2050年預計將達到52% 。這不僅拉低了膳食質量,還使得中國健康膳食指數(CHEI)和EAT—柳葉刀膳食指數相較于2020年更差。
營養不良問題呈現出雙重負擔的態勢,一方面體重不足人口尚未完全消除,另一方面肥胖癥患病率卻在急劇攀升。預計到2050年,體重不足人口雖較2020年減少約一半——降至2500萬人,但肥胖癥患者將增加到2.02億人。這種狀況與不健康的飲食模式緊密相連,而不健康飲食正是影響健康和長壽的風險因素之一。
飲食相關疾病給社會帶來的經濟損失不容小覷。據估計,因不理想飲食導致的過早死亡率在2050年雖比2020年減少1100萬,但每年仍會造成相當于4300萬年的生命損失,經濟損失高達10930億美元,預計占2050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
農業食物系統與經濟緊密相連,營養不良在個體和社會層面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除健康與環境指標外,該研究還通過農業支出、低收入人口、農業就業、農業工資、生物經濟供給及生產成本等指標,衡量了生計維度,以拓寬對社會經濟相關影響的理解。
向可持續發展路徑轉型將顯著改善
作者通過基于中國農業生產及其環境影響模型(MAgIPIE-China)模型構建的綜合評估模型,對中國農業食物體系的社會與環境影響進行了量化分析。該建模分析的關鍵假設,包括收入驅動的食物浪費,以及生產力提高驅動的勞動力需求減少。
根據結果,他們認為中國農業食物系統轉型可持續發展的路徑(FSTSDP_China)將為公共健康、環境和生計帶來顯著的共同效益。
該模型結果強調,按照當前趨勢(BASESSP2情景),即使到 2050 年,大多數社會經濟和環境指標仍與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議程和巴黎氣候協定不一致。
具體而言,由于膳食質量差導致的營養不良雙重負擔持續存在,與飲食相關的過早死亡相當于2050年預計國內生產總值的2%。環境可能進一步惡化,包括水資源短缺、氮污染增加和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等。同時,18%的農業就業仍與產生浪費的活動相關,且到2050年仍可能有1050萬人生活在每天收入低于3.65美元(按2017年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水平。
而在FSTSDP_China情景下,在公共健康方面,中國農業食物系統的可持續轉型預計將帶來顯著效益,到2050年過早死亡率將比BASESSP2情景降低81%,相當于2050年國內生產總值損失可減少1.6%。
這是由于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CDG)的膳食模式改進,動物性食物的攝入部分被營養豐富且健康的蔬菜和水果等植物性食物所替代,那么到 2050年,人均每日動物性食物(包括紅肉、豬肉、家禽、雞蛋、牛奶和魚類)的攝入量將為290千卡,比BASESSP2情景減少62%。“這一發現也證實了關于采用健康植物性飲食潛在健康益處的研究結論。”汪笑溪表示。
作者還從生態環境、生計水平、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等方面做預估和分析,均表明中國食物系統轉型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將帶來明顯改善。
權衡與共同效益
相比于能源系統,食物系統的復雜性更為顯著,因此需要多元化的政策工具,僅依賴單一措施(如溫室氣體定價)難以奏效。
“我們研究了多種措施的聯合影響,揭示了在中國農業食物系統轉型過程中,單獨追求公共健康、環境可持續性和生計改善戰略時,可能存在的權衡取舍。采用綜合且協調的策略,以有效應對中國食物系統中錯綜復雜的社會與環境問題挑戰,達成系統中的最大化共同效益并最小化權衡。”汪笑溪表示。
研究結果也顯示,我國農業食物系統轉型中的協同措施,對于增強社會和環境進步的重要性。同時,該研究支持建立一個監測框架,為中國農業食物系統轉型的未來政策制定和行動方案提供科學依據,助力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目標。
審稿人認為,不同政策及政策組合,在推動農業食物系統轉型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的效果差異很大。“該研究探討了非常重要的問題,它將引起不同領域研究人員以及農業食物系統相關利益方的高度關注,如可持續發展、農業經濟學、氣候變化、食物系統研究、土地系統科學、食物消費、社會發展、生態研究等。”
汪笑溪強調,盡管該研究涵蓋了廣泛的指標,但也只涉及了中國糧食系統潛在社會和環境影響的一個子集。他期待,未來的研究有希望納入更多國家數據集和更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3016-024-01100-z
當代很多年輕人已經難以想象,整日饑寒交迫是什么樣的情景了。就在幾十年間,中國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使數億人擺脫了貧困和饑餓,同時也重塑了農業食物系統。然而,我國農業食物系統的快速變化也對公共健康、生態環境......
當代很多年輕人已經難以想象,整日饑寒交迫是什么樣的情景了。就在幾十年間,中國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使數億人擺脫了貧困和饑餓,同時也重塑了農業食物系統。然而,我國農業食物系統的快速變化也對公共健康、生態環境......
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873號》,公布了330項經專家審定通過的農業行業標準,將于5月1日起實施。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主持制修訂的8項農業行業標準正......
當代很多年輕人已經難以想象,整日饑寒交迫是什么樣的情景了。就在幾十年間,中國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使數億人擺脫了貧困和饑餓,同時也重塑了農業食物系統。然而,我國農業食物系統的快速變化也對公共健康、生態環境......
近日,國家科學技術部“十四五”“畜禽新品種培育與現代牧場科技創新”重點專項“木本源新型蛋白飼料加工與高效轉化技術”項目現場觀摩與成果發布會在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舉行。200多位專家學者、行業從業者參加會......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一批重要國家標準,涉及安全生產、百姓消費、農業生產、碳排放核算等方面,將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安全生產方面,發布了防火門......
10月25日,由北京科技社團服務中心主辦,北京食品學會承辦的“新原料研發及我國特醫食品的安全食物環境研討會”在北京舉辦。會議邀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國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的相關領導......
10月8日至9日,中國工程院院地合作項目“棗莊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發展戰略咨詢”課題組專家赴山東棗莊實地調研。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
9月11日,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與咨詢項目“湖北省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程研究”在湖北武漢召開院士建議書專家咨詢會。該項目在中國工程院和湖北省科協的大力支持下進展順利,已進入成果總結階段。項目研究助理、......
微生物是人類食物的組成部分,可以影響人類自己的微生物群,但人們對食物中的微生物組成知之甚少。現在,科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通過對2533種不同食物樣本的宏基因組測序,建立了一個“食物微生物組”數據庫,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