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連續在線發表了南京醫科大學教授沈洪兵團隊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方法,在胃癌和肺癌易感基因研究方面獲得的兩項成果。這是在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863”重大專項課題資助下,我國科學家在癌癥早期診斷和治療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誰易患癌
胃癌和肺癌等常見惡性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環境暴露如吸煙、飲酒等行為是這些惡性腫瘤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80%以上的肺癌可以歸咎為煙草暴露,但僅有不到20%的吸煙者會發生肺癌。這說明在同等環境暴露下,具有不同遺傳背景的個體對各類癌癥的易感性不同。
怎樣才能判斷出同樣環境暴露下,哪些人患癌風險較低,哪些人患癌風險高,且對高風險者應采取哪些治療或保護措施,是沈洪兵團隊要解決的問題。
沈洪兵長期從事胃癌和肺癌等惡性腫瘤的分子和遺傳流行病學研究。他帶領的團隊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支持。
過去幾年里,這個由南京醫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多家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的團隊運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方法,通過大樣本多階段研究,發現了與中國人群胃癌遺傳易感性相關的2個染色體區域,以及與肺癌易感性相關的4個染色體區域。至此,肺癌、胃癌、肝癌、鼻咽癌等中國人群的易感位點研究均已發表。
探究易感位點
過去,科學家們只能觀測一個或幾個代謝物的水平,例如膽固醇水平或血糖水平,并以此作為疾病診斷的依據。
最近幾年,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作為尋找基因變異與表型之間關系的遺傳學方法,在人類醫學、遺傳學領域中發展迅速。它通過芯片技術高通量檢測全基因組的數百萬個遺傳標簽,在大樣本量病例—對照中尋找差異,并通過大樣本量病例—對照(通常數千甚至數萬對)的獨立驗證,最后明確疾病相關等位基因或位點。
“易感位點表示某人容易感染某種疾病,即患病風險高,沒有易感位點則患病風險降低。而且攜帶易感位點越多,患病風險越高。”沈洪兵對《中國科學報》說,“目前,全基因組關聯研究被公認為是鑒定復雜性疾病遺傳易感基因的重要方法。”
目前,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已經對數百種疾病(如腫瘤、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癥、精神疾病等)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分析,確定了大批疾病易感區域和相關基因,發現了一些與疾病相關的基因突變位點。國際上也有多個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對肺癌的遺傳易感性進行過探討,發現了一批易感位點或區域。
然而,肺癌易感位點在不同種族人群中有共性也有差異。例如,歐美人群中報道的一些肺癌易感位點在亞洲人群中頻率很低或不存在多態。因此,發現中國人群特有的肺癌易感位點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教授林東昕認為,運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中國人群肺癌易感位點,為肺癌高危人群的篩查、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等提供數據支持;也闡明肺癌發生的遺傳易感機制及基因—環境交互作用,為肺癌高危人群改變生活方式、進行有效預防提供基礎;同時,該研究獲得新的肺癌易感基因,為分子生物學研究提供線索,并為藥物靶向研究提供候選。
沈洪兵認為,要將這些研究成果應用于腫瘤的防治實踐,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完成之后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對所發現的相關基因或位點進行精細定位和功能研究,闡明其與特定腫瘤發生發展的關系,為靶向藥物開發提供基礎;進一步分析基因—環境和基因—基因之間的交互作用,為建立風險評估和預測模型確定必要的參數;特別重要的是開展轉化研究,如建立臨床基因檢測以及高危人群的腫瘤預警、篩查和早期診斷。
癌癥是多基因疾病,各種癌癥易感位點(或易感相關染色體區域)比較多。“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知道人類癌癥易感位點具體有多少個。比如前列腺癌和乳腺癌均已經發現有30多個易感位點,其他的腫瘤目前發現的位點數稍少一些。”沈洪兵說。
PD-L1檢測試劑盒(免疫組織化學法)PD-L1IHC22C3pharmDx獲得歐洲認證,為胃腺癌或GEJ癌患者接受KEYTRUDA?治療提供有力支持2025年4月21日,北京——安捷倫科技公司近日宣......
研究人員發現,胃癌與附近的感覺神經建立電連接,并利用這些惡性回路刺激癌癥的生長和擴散。這是第一次發現神經和大腦外的癌癥之間存在電接觸,這增加了許多其他癌癥通過建立類似聯系而發展的可能性。這項研究公布在......
近日,暨南大學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范駿、暨南大學中醫學院教授戴勇團隊和南京市第一醫院副主任醫師周丹陽團隊合作,研究探討了非小細胞肺癌中,八聚體結合蛋白3(POU3F3)異常高表達通過促進非小細......
南通大學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支小飛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團隊的合作研究證明了胃癌細胞與感覺神經元之間存在功能性神經元回路,并發現通過使用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受體拮抗劑,可以使腫瘤細胞與神經元......
“近年來胃癌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這與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不健康的作息和飲食習慣密切相關。”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副院長、腫瘤科主任鄧艷紅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幽門螺桿菌感染、刺激性飲食、不規律作息及......
12月1日,由南方科技大學主辦的“2024西麗湖論壇˙大學校長論壇暨南方科技大學第五屆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建設論壇”在該校舉行。來自71家高校、科技開發機構的200余位人士參會。論壇現場。南方科技大學供......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樸海龍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鞠懷強教授、徐瑞華教授團隊合作,建立了基于血清脂質組學的胃癌診斷與預后分型高性能機器學習模型,能夠根據病人的血清脂質組學數據對病人是......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術麻醉中心副主任應彥璐的身份有些獨特:她不僅是一位救死扶傷的醫生,更是一位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患者。這樣的雙重身份,讓她對胃炎癌轉化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與體會。根據我國最新發布的......
9月27日,人社部網站發布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信息。其中,任命沈洪兵、郭燕紅(女)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任命沈洪兵為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免去王賀勝、于學軍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職務,免......
9月16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了題為“佐妥昔單抗治療胃或胃食管結合部腺癌”的通訊文章。研究匯總2項全球多中心III期臨床研究(SPOTLIGHT和GLOW研究)的最終生存結果和安全性,其結果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