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南開大學建校103周年紀念日。就在前一天,南開大學師生員工第一時間收聽、收看了中共二十大的開幕盛況,以這樣激動人心的方式,迎接南開大學103歲生日。
愛國主義是南開不變的“底色”。從1919年到2022年,103歲的南開,始終與國家和民族共命運,始終與時代和社會相偕行。
建校之初,南開大學就定下了“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的辦學理念。“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1935年,在南開大學新學年“始業式”上,張伯苓校長提出了振聾發聵的“愛國三問”。
1937年7月底,南開大學慘遭侵華日軍轟炸毀掠,學校被迫南遷,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合組西南聯合大學,譜寫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光輝篇章。日寇炸毀南開校園時,張伯苓說,“敵人所能毀者,南開之物質;敵人所不能毀者,南開之精神也”。這種不朽的南開精神激勵著一代代的南開人接力奮進。
近年來,南開人踔厲奮發、實施人才強校,堅持開放辦學,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2019年,在南開大學建校100周年之際,學校提出了“‘4211’卓越南開行動計劃”,即實施“文科振興、理科提升、工科攀登、生醫發展”四大計劃,構建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兩大獎勵體系,在校內建設10大交叉科學中心,攜手世界一流大學打造10大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其中,兩大教師獎勵體系年度獎金1000萬元人民幣,嘉獎具有創新性和顯示度教學科研成果的優秀教師及科研工作者。
十年來,為順應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新形勢、新要求,南開大學已與全球330余所國際知名大學和學術機構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關系。學校與英國牛津大學、英國劍橋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美國萊斯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德國海德堡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韓國首爾大學等一批世界名校,打造項目交叉融合創新發展模式,建立了包括傳統師生交流、聯合培養、合作辦學及新型國際聯合科研等在內的多樣化融合體系,覆蓋本、碩、博三類培養階段和幾乎所有專業學院。十年來,具有海外學習經歷的學生占比逐年上升,已累計派出師生超過1.7萬人次。
十年間,南開大學深耕“全球南開”“留學南開”,推動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2020年,南開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創設,實施留學生培養質量提升工程。近年來,南開大學推動11個全英文項目建設,開設200門全英文課程,構建了“留學南開”通識課平臺,吸引逾萬名留學生來校就讀,生源地遍布124個國家和地區。
11月3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名譽教授、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皮埃爾·阿戈斯蒂尼從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手中接過聘書,成為該校的名譽教授。他將在南開大學設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受聘儀式現場宗琪琪攝2......
10月28日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整體微分幾何之父”、南開數學研究所創建人陳省身先生誕辰113周年紀念日。今天,國際著名數學家麻小南正式受聘為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他將于今年11月在陳省身數學研......
中新網天津10月11日電(孫玲玲劉峰奇)近日,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喻其林教授帶領學生創業團隊“顆碩一號”成功研發出大豆增產抗逆人工微生物菌劑。據悉,該創新菌劑能夠顯著提高大豆對鹽堿地的適應性和抗逆性,......
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動力心臟”,其充電能力、低溫性能和安全性能都關系到車輛的續航能力和安全保障。未來充一次電就能跑1000公里?即使零下70度也可以實現正常運轉?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正帶......
南開大學化學南樓4樓,是化學學院教授龐代文辦公及做實驗的地方。在樓道邊的一個展柜里,除了自己和團隊獲得的諸多榮譽外,還擺放著很多五顏六色的瓶瓶罐罐。里面裝著的是一種清澈且均勻的液體——量子點。什么是量......
北京時間9月30日晚,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南開大學化學學院袁明鑒教授課題組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愛德華·薩金特教授課題組的聯合研究進展。研究團隊針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高溫工況條件下穩定性不足這......
記者9月28日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移植醫學研究院、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沈中陽、王樹森研究組與合作者,在生物學領域國際期刊《細胞》發表研究論文,報道了全球首例化學重編程多能干細胞制備的胰島移植,實現1型糖......
學建校105周年、南開系列學校創建120周年。9月18日,著名華人數學家、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教授、北京大學閔嗣鶴數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張益唐做客南開大學建校105周年學術報告會,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最......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李享)今年是南開大學建校105周年。8月21日,南開大學2001級校友、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與南開大學2001級校友、字節跳動CEO梁汝波共同捐贈人民幣2億元,主要用于支......
貝達喹啉被稱為抗結核藥物中的“良藥”,近年來,幾乎所有治療方案都是圍繞貝達喹啉展開。記者7月8日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貢紅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與合作者經過多年研究,首次解釋了貝達喹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