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1-18 10:41 原文鏈接: 南極新站環評報告將發布

      鮮為公眾所知的是,任何一個國家現在在南極建立科考站,必須拿到一系列破土動工的“許可證”,其中就包括綜合環境評估,只有完成環評,才有可能通過所有南極條約協商國的審查。為中國南極第四座科考站(維多利亞地科考站)做前期環評的,正是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的楊海真教授團隊。這也是該團隊第二次接受國家海洋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委托,為南極建站做環評。

      繼我國在南極建立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后,第4個科考站的選址調研工作已隨著中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出征而正式啟動。

      2008年,楊海真教授團隊曾完成中國首個南極內陸科考站昆侖站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填補了我國在南極地區環境影響評價研究方面的空白。

      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 的獨家采訪后,楊海真教授團隊第一次進入公眾視線。

      正夜以繼日地完善報告

      楊海真教授科研團隊成員、同濟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陸志波介紹,如果能成功在目前的選定位置建站,將對我國極地科研研究帶來很大益處。

      中國現有的三個科考站,從地理位置上分析,昆侖站在內陸中心位置,長城站和中山站因礙于當時的科研實力,都建在南極洲大陸沿岸,分居東西兩側。而第四座科考站的選址是南極洲維多利亞地,這一位置將帶給我國南極科考全新的視野。但對環評而言,將面臨新的不確定性和挑戰。

      據了解,楊海真科研團隊著手開展的環境評估報告將詳細分析目標選址區域的環境現狀及主要生態敏感目標。

      同時,報告也將涉及科學評估考察站建設期及運營期可能產生的各種環境影響,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對各類環境影響的減緩措施及實施方案。

      1月16日,這份環評報告剛剛通過國家海洋局內部的專家評審會。“這兩天,我們正夜以繼日地對報告做修改和完善,因為根據相關國際公約,這些報告必須要以英文的形式向全球公開發布。”如果沒有意外,這份報告全球發布時間將是本月20日。

      做環評爭取南極事務上的話語權

      南極洲目前仍是一片主權未定的大陸,世界各國在南極建立了82個科考站,其中常年站47個,夏季站35個,可容納約2500人開展科學考察活動。

      人類活動對南極的自然生態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如果有,又如何把人類的行為限定在可控范圍之內?楊海真介紹,科學地回答這些問題,固然是為在南極建科考站提供依據,使之符合《南極條約》的法律要求;另一方面,這一研究也是為了維護我國在南極事務上的話語權,防止外界對于極地科學研究和考察的“過評估”。

      所謂的“過評價”,指一些在極地研究上占有先機的國家對于后來者所設的高準入門檻。

      當然,除了國家間的科研和利益角力外,也有一些客觀的原因。

      地質研究探明,南極和北極,都蘊藏豐富的石油、礦物質等資源,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極地的重要性,紛紛有了搶占極地“高地”建科考站的訴求。

      不僅如此,南極也開始成為全球旅游觀光客的“新寵”,旅游團帶來了人為的環境污染。

      因此,繼1959年簽署的《南極條約》對人類在南極的行為做出限制性規定后,1998年,《南極協定書》又對南極自然生態保護提出了更具體、明確的要求,嚴禁侵犯南極自然環境。

      這一規定對極地科學研究而言,是一道分水嶺:分別建于1985年的長城站和建于1989年的中山站并不需要開展環評,而當中國籌備第三個南極科考站昆侖站時,環境評估就成為一道必須逾越的檻。

      接力南極大冒險積累實地數據

      2005年,楊海真教授從國家海洋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領命”,帶著當時的兩位博士生王娟和陸志波開始編寫中國首個南極內陸科考站昆侖站的建站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

      “對南極的環境評估都是從零起步的。”王娟記得很清楚,2006年,她隨中國第23次南極考察隊前去考察。“費盡心思買了一堆檢測儀器和設備,包括一臺冰箱,可到了才知道,多數儀器根本用不上,也測不到數據。”

      此后一年,隊里又派出了另一位隊員“接力”南極大冒險,嘗試采樣南極菲爾德斯半島地區的泥土,研究人類活動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2008年1月,楊海真團隊起草的環評報告書經由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對全球公開發布。按照相關流程,環評報告需經答辯,昆侖站才可以動工。陸志波是這一段的親歷者。“我們的報告通過了包括美國、澳大利亞在內的28個南極條約協商國組成的專家團答辯和評審。”

    相關文章

    安捷倫與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共建前沿技術實驗室

    ——專注于生命科學和環境科學交叉學科的前沿課題研究2023年5月23日,廣東珠海——安捷倫科技公司(紐約證交所:A)今日宣布與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合作共建前沿技術實驗室(下稱“實驗室”)。雙方將依托北......

    杭州質譜大會系列專訪——江桂斌院士

    ——江桂斌:抓住機遇,共謀發展見證中國質譜40年成就導讀:2020-2023年中國質譜學術大會將于2023年6月9-13日在杭州舉辦,本次大會是中國質譜界的一次盛會,旨在促進學界團結進步、和諧發展、共......

    抗生素耐藥性的隱藏熱點

    根據瑞典哥德堡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廢水中抗生素抗性進化的效力被大大低估了。該研究顯示,廢水具有獨特的特性,允許抗性基因開始從無害的細菌到導致疾病的細菌的旅程。早在人類利用抗生素作為藥物之前,微生物就已......

    重磅!首個GCMS/MS環境標準正式頒布,助力新污染物檢測

    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土壤和沉積物毒殺芬的測定氣相色譜-三重四極桿質譜法》(HJ1290-2023),適用于土壤和沉積物中3種指示性毒殺芬同類物的測定,填補了土壤和沉積物中毒殺芬分析方法標準空白。在......

    最新!生態環境部公布!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

    名稱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索引號000014672/2023-00128分類其他生態環境管理業務信息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生成日期2023-05-16文號部令第30號主題詞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生態環境行政......

    日本民眾舉行集會反對七國集團廣島峰會

    七國集團(G7)峰會即將在日本廣島舉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當地時間13日到廣島視察峰會準備情況,民眾當天在廣島舉行集會,強烈反對此次G7廣島峰會。當天,約200名日本民眾冒雨參加反對此次峰會的演講集會。......

    審議通過《全國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工作方案(2023—2025年)》

    中國環境報報訊4月13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國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和《排污許可證質量核查技術規范》《排污單......

    中國環境報:到二○二五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

    近日,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和信息化廳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四川省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要著重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

    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市級典型案例分享

    2023年3月30日,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技術指導委員會在深圳組織召開生態環境智慧監測技術專題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在研討會上,部分試點單位分別結合各自工作實際,介紹了智慧監測優秀案例,分享了......

    《綠色數據中心政府采購需求標準(試行)》來啦!速戳全文

         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關于《綠色數據中心政府采購需求標準(試行)》的通知,要求采購人采購數據中心相關設備、運維服務時,按......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