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末日冰川”之稱的南極思韋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融化,提高海平面,令人擔憂更令人困惑。英美科學家近日宣布他們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科學家們表示,冰川融化過快的元兇,是潛入冰川底部和基巖之間的暖流,水溫攝氏2度。而且,借助最新勘測儀器,科學家繪制出暖流在冰下逡巡的路徑。
最新研究結果發表在《冰凍圈》(The Cryosphere)雜志上。
各種探測數據顯示,思韋茨冰川前端底部懸空,海洋暖流由一個巨大的通道插入大陸架和冰川底部之間;暴露在水中的冰面越大,融化就越多,而涌入的暖流水量更大,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報道稱,冰川底部的這個空隙比以前認為的更深,大約600米,相當于六個足球場首尾相連。
這股海底暖流,被形容為有數百萬年歷史的思韋茨冰川的阿基利斯之踵—致命的弱點。
如果思韋茨冰川以現在的速度持續融化,則冰架最終崩塌不可避免,地球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將被嚴重扭曲,后果堪憂。
“末日冰川”的秘密
思韋茨冰川是南極最大、移動速度最快的兩個冰川之一(另一個是松島冰川),位于南極州的西部,冰川厚度達4千米,面積超過18萬平方公里,略小于英國,和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大小相當。
思韋茨冰川被認為是預測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關鍵。數據顯示,它擁有足夠的冰來將海平面提高65厘米,它融化后注入阿蒙森海的冰水,約占全球海平面上升總量的4%。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去年初宣布,利用最新衛星雷達探測技術發現思韋茨冰川底部一個巨大洞穴,高300米,面積約40平方公里,可容納140億噸冰。數據顯示這個洞穴有很大一部分是三年內形成的。
英國南極勘察局(BAS)用無人潛水艇對冰川底部的水流進行勘測,結果不但探測到由咸、淡水混合而成的湍流,更測得比冰點高出攝氏2度多的“暖水”水溫。
根據各種數據繪制的剖面圖展示了暖流從底部侵蝕、融化冰川的路徑和后果。
NASA和BAS的研究結果證實了科學界多年來的懷疑,即思韋茨冰川前端并不是緊貼著大陸架的基巖,所以暖流可以像梭子一樣嵌入冰層和海床之間;切面越大,冰川融化越快。
為什么叫“末日冰川”?
衛星數據顯示,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思韋茨冰川明顯退縮,1992-2017年,冰川接地線以每年0.6至0.8公里的速度退縮。
上個世紀90年代,思韋茨冰川每年融化100億噸冰,現在差不多是800億噸。
它的坍塌將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約65厘米,同時會釋放出南極洲西部的其他主要冰體,這些冰體加起來可能會使海平面上升2-3米。
這對許多國家,包括世界上大多數沿海城市來說,將是災難性的,還會讓一些地勢低的海島消失。
但是,更重大的危險在于海洋風暴的烈度將因此加劇。
英國南極勘察科學部負責人沃恩教授(David Vaughan)說,如果海平面升高50厘米,本來千年一遇的風暴可能更頻繁,變成百年一遇;如果升高一米,那就可能每10年發生一次。
思韋茨冰川不會在一夜之間全部融化;那需要數十年,甚至超過一個世紀。
但不可否認的是,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多,使得更多熱量進入大氣和海洋,意味著地球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增多,必然導致全球大循環發生變化。
這種現象已經在北極發生,南極的跡象也日益清晰。
哪兒來的暖流?
南極洲西部是南極大陸上風暴最頻繁的地方,而這里的冰川穩定性不如東部,受氣候和洋流的影響更大。
關鍵是水溫較高的大西洋暖流,從墨西哥灣來到南極,神不知鬼不覺地沖刷冰川底部和懸浮的前緣,使冰層從底部開始融化。
這股來自墨西哥灣的溫暖水流因為含鹽而較重,所以沉在下方,隨大西洋深海洋流進入南極,匯入環繞南極大陸的洋流。
南極的地表水溫略高于鹽水冰點(-2℃),但墨西哥灣來的洋流溫度高于結冰點,大約是1℃到2℃,位于水下大約530米處。上冷下暖的洋流一路逡巡一路侵蝕冰川邊緣,并順著冰川和海床巖石之間的孔道不斷沖刷冰川底部。
今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12月1日,在世界南極日之際,我國南極中山國家大氣本底站(以下簡稱南極中山本底站)正式業務運行。這是我國首個境外大氣本底站,也是第9個納入業務運行的大氣本底站。經過16年科......
南極洲不僅有冰,還有火。100多座火山隱藏于冰原。其中一座高達3800米的埃里伯斯火山,在距離南極洲最大的科研基地——美國麥克默多站僅40公里的地方虎視眈眈。另一座是維希山,已經產生了令人不安的跡象,......
迄今,世界琥珀發現地圖中還有一塊空白區域——南極洲。然而,德國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研究所JohannP.Klages的研究團隊填補了這一空白,他們在南極大陸首次發現了琥珀。相關研究成果11月12日發表于......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病毒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在南極地區的不同鳥類和哺乳動物物種中檢測到H5N1禽流感病毒,包括在黑眉信天翁和南極毛皮海獅中。該發現表明,禽流感疾病影響......
一項國際研究新近發現,在南極夏季溫度最高的1月,南極洲冰架上57%的融水以雪泥形式存在,但通常情況下,區域氣候變化模型并沒有把這部分融水量計算在內。這意味著,南極冰架的融水量遠高于以往的預測。英國劍橋......
日前,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考察任務并全部返回國內,“雪龍2”號、“雪龍”號分別停靠香港、青島并向公眾開放。年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的博士......
中新網北京4月9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指出,數千顆隕石可能因為全球氣候變暖而更快沉入南極冰層,讓許多此類地外物質樣本更難獲得。“南極失落......
科學家一直想知道,西南極冰蓋是否是一顆導致海平面上升的“定時炸彈”。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的研究,來自一只生活在南大洋的小型章魚的DNA新證據表明,西南極冰蓋比之前認為的更接近崩潰。如果人類......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8月20日發布消息稱,其發射的“月球-25”號探測器偏離預定軌道,與月球表面相撞后失聯,任務以失敗告終。按照原定計劃,“月球-25”號將在月球南極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隕石坑附近軟著陸。正......
8月24日開始,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洋。在此之際,我國的南極科考隊經過長時間的深入探索,在南極洲的邊緣海域,意外發現了一個蘊藏著豐富海洋生物資源的海域,堪稱南極洲的“海上糧倉”。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