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地學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第237卷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杜巖關于印太交匯區的綜述性論文。
熱帶印度洋-太平洋交匯區(簡稱印太交匯區)泛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尼西亞海—東印度洋所交匯的海域,是全球跨圈層、跨洋盆的多尺度物質能量交換和循環中心,是全球季風系統、環流系統的關鍵紐帶,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中心。
印太交匯區是澳洲季風、南海季風、東亞季風以及西太平洋季風等的銜接區,交匯區熱力結構和海氣相互作用直接影響臨近季風系統的變化。印太交匯區在構成印太洋盆的物質和能量輸運通道的同時,直接銜接了印太低緯度海盆的五個環流圈,包括:北太平洋熱帶環流、南太平洋熱帶環流、南海環流、印度洋熱帶環流和南印度洋副熱帶環流。
印太交匯區作為跨圈層、跨海盆物質、能量交換和循環的重要海區,其海洋動力調整是海洋系統洋際、層際耦聯研究的重要環節。印太交匯區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極高,是全球珊瑚、魚類、紅樹林等海洋生物的重要棲息地,被譽為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生命起源的中心地帶。
在該項工作中,研究人員對國際及國內學術界近幾十年來針對印太環流系統之間的耦合聯動、物質能量交換、低頻調整及其影響印太交匯區熱鹽平衡和生態演變等科學問題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的回顧。研究發現,印太暖池控制著沃克環流和哈德萊環流的變化,印度洋、太平洋兩個海盆通過“大氣橋”直接連接,熱帶印度洋和熱帶東太平洋年際海表溫度(SST)變化存在重要的正相關性,使得印太交匯區在全球氣候極端事件(如ENSO、IOD等)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印太交匯區通過印尼貫穿流(ITF)連接熱帶太平洋、南海與印度洋的環流系統,跨海盆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對區域乃至全球氣候和海洋生態環境有著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同時,印太交匯區生物多樣性格局是地球地質歷史、構造過程、氣候事件、海洋環境與生命過程等多圈層、多界面過程相互作用形成的結果,關乎全球生物、生態過程的演變。
該研究也發現,由于現有觀測和研究的局限,印太交匯區的環流結構和演變規律尚不明確;印太交匯區環流與其臨近海盆環流系統的物質、能量交互過程尚不具體;印太海區氣候演變對全球海洋、氣候過程的影響,尤其是對交匯區生物系統的演變的影響機制并不清晰;生物多樣性及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對海洋環境動力變化的響應也還不明朗。
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如印太交匯區流場演變和動力成因?印太交匯區環流與海盆尺度五圈環流之間有何聯系?印太海盆環流系統的能量的演化與轉變過程如何?跨海盆環流的熱鹽輸運對區域熱鹽平衡有何影響?生態系統演變對海洋動力調整有哪些響應機制?珊瑚骨骼中的生物地球化學指標作為海洋溫鹽要素的代用指標是否能反映海洋動力調整和生態系統演變?在何種時間尺度上顯著?從區域海洋學和氣候變化角度,厘清這些問題,將極大程度上推進對印太交匯區及其周邊大洋的認識。
該工作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印太交匯區作為大洋生物-物理-生態過程和生物多樣性中心的顯著地位和深遠影響;闡述海洋物種多樣性與區域動力系統特征、擴散與分化進程、以及不同維度間的系統演化關系。同時,該工作也體現了海洋學研究的綜合與交叉,從淺海到深海、從區域到全球的國際研究的大趨勢。
上述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院項目,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項目聯合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3.10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