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全球海洋和氣候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春在團隊與中山大學副教授范漢杰合作,研究揭示了印度夏季風降水引發2022年7月西北太平洋極端海洋熱浪的物理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npj-氣候與大氣科學》。
2022年7月西北太平洋海洋熱浪的發生機制示意圖。研究團隊 供圖
“該研究使用衛星觀測數據、再分析資料以及氣候數值模式研究了此次極端海洋熱浪的發生發展機制。”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宋強華介紹,2022年7月,西北太平洋高緯度海域發生了極端的海洋熱浪事件,區域平均海表溫度異常最高可達5℃,部分區域甚至超過8℃,成為有史以來發生在該海域最強的海洋熱浪事件。
該研究發現,此次極端海洋熱浪的主要成因來自于大氣強迫,即在發生海洋熱浪海域的上空,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大氣阻塞高壓系統。在高壓系統影響下,大氣對流減弱、云量減少,從而導致來自太陽的短波輻射增多。這一過程使得海表溫度迅速升高,從而引發了該海域史無前例的海洋熱浪事件。而研究通過氣候診斷方法和數值模式表明印度夏季風極端降水釋放的巨大潛熱產生了大氣擾動,通過準定常羅斯貝波的傳播,產生并增強了這個強大的阻塞高壓。研究還發現印度夏季風降水量與西北太平洋海溫的相關性在2011年之后顯著增強(R=0.97,p<0.01),這進一步證明了印度夏季風降雨增強是觸發2022年7月西北太平洋極端海洋熱浪的主要原因。
該研究揭示了印度夏季風降水與西北太平洋海洋熱浪之間的物理聯系,凸顯了洋際相互作用對西北太平洋高緯度海域海洋熱浪的影響,研究結果為后續西北太平洋海洋熱浪的預測提供了理論依據。
上述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等共同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612-024-00645-x
在這篇問答采訪中,SamikshaSingh討論了她的團隊在微塑料研究中的最新成果,這些研究為如何通過海洋監測改善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見解。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沿海海洋環境中的微塑料污染是一個重大問......
1月9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海南研究院揭牌儀式暨第一屆深海礦產資源青年學術論壇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舉行。海南省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李國梁,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華軍,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三亞市人民政府黨組......
人人都知道海水是咸的,那么在覆蓋占地球面積70%的海洋里,不同位置的海水會一樣咸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遙感衛星去“看”。然而,這件說起來簡單的事,卻困擾了科技界很多年。11月14日,我......
隨著全球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每年會產生大量海藻、牡蠣殼等廢棄物。而這些廢棄物通常被堆放在垃圾填埋場、近海灘涂或直接丟棄到海洋中,對土壤、自然水域及海洋生態系統帶來環境影響。為促進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11月13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氣象部門陸海融合的數字化網格預報業務體系、海洋氣象服務業務體系初步構建,圍繞我國責任海區和近海海域的臺風、冷空氣、大風、海霧、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提供監測預報預警評......
當地時間9月18日,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mericanGeophysicalUnion,AGU)公布2024年度AGU會士(AGUFellow)以及各大獎項評選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近海海洋......
8月20日,自然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關于保護和永續利用自然資源扎實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提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全國......
按照《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章程(暫行)》的規定,中國海洋學會組織專家對31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進行了初審,共計24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通過初審,現對初審結果予以公示:公示時間:2024年7月30日-20......
按照《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章程(暫行)》的規定,中國海洋學會組織專家對31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進行了初審,共計24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通過初審,現對初審結果予以公示:公示時間:2024年7月30日-20......
2023年度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中國太平洋學會評審組)初審工作已結束,共有20項申報成果通過初審。其中,科技進步獎10項,青年科技獎10項。根據《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章程(暫行)》有關規定,現將初審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