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家人外,陳凱最牽掛的就是他的重要小伙伴——蠶。近日,這個最好的“搭檔”為他帶來了學術生涯中第一篇PNAS文章。
陳凱所在的江蘇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學院、農業農村部蠶桑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譚安江教授團隊,首次實現了在家蠶體內合成植物化合物甜菜紅素。陳凱為該論文第一作者。
這些年,通過以蠶作為模式動物進行研究,陳凱已收獲數篇論文。問及做科研的心得,他認為,做研究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是否對這個工作有興趣,否則勉強下來會很累,做科研最怕應付。
陳凱
第一次在動物上合成植物色素
何為甜菜紅素?
甜菜紅素是一種天然植物色素,最早提取于一種長得很像蘿卜的甜菜根,又名甜菜頭。甜菜紅素在很多蔬菜、水果中都有,比如我們常吃的紅心火龍果。因其具有抗氧化、防便秘、降血脂、提高免疫力等功效而深受人們喜愛。
“以前,甜菜紅素主要從植物中提取,最主要的原料是紅甜菜。傳統提取技術效率低、純度低,后來研究人員雖對技術進行了升級,但提取純化過程仍舊煩瑣,且存在殘留問題。”江蘇科技大學副教授陳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
譚安江研究員很早就有了在動物上做植物色素研究的想法。2021年,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博士畢業的陳凱,加入到譚安江團隊,開啟了這項研究。
這是一次零的突破,在此之前從未有人在動物里合成過甜菜紅素。因為天然植物色素的生物合成通路很復雜,在動物體內表達非常困難。
“蠶是天然的生物反應器,我們以酪氨酸為底物,通過遺傳轉化在蠶體內導入關鍵的3個基因,分別是CYP76AD1、DODA和Glucosyltransferase,經過3個酶促反應和一些自發反應,靠蠶體自身合成甜菜紅素。”陳凱介紹。
這些甜菜紅素主要在幼蟲絲腺中合成并積累,伴隨著吐絲過程分泌到蠶繭中,形成的蠶繭呈現明顯的紅色。
普通蠶繭與含有甜菜紅素的紅色蠶繭
并且,只要把這些紅色的蠶繭在水里泡一下,這種植物色素就能析出溶解在水里。通過這種方法很容易就能把甜菜紅素提取出來,其含量是14.4微克/毫克。
“經過我們的檢測,提取了甜菜紅素后的蠶繭品質并未受影響。該研究不僅破解了甜菜紅素的提取難題,還可以實現2種收益:一是蠶絲本身,二是額外獲得的甜菜紅色素,大大提高了蠶產業價值,可謂一舉兩得。”陳凱說。
更重要的是,科研團隊證明了可以在昆蟲中成功實現跨界之間的異源表達,為天然化合物的異質生物合成提供了一個重要參考。
投稿最順的一次,僅用了2個月
在2021年研究初啟時,陳凱從沒想過自己的研究會登上頂刊。在此之前,他也不具備向頂刊投稿的經驗。
但是,當團隊在蠶繭上獲得了甜菜紅素時,大家懷著激動的心情,決定沖一沖PNAS。畢竟,這是史無前例的發現。
2022年年底,團隊已經基本完成數據的采集工作,今年初又補做了一些實驗。文章經過兩個多月的打磨,終于在4月19日投出。
這篇承載著諸多期許的文章一經投出,陳凱的一顆心就再也沒有安穩過。他天天查看文章的實時狀態,當看到被送審時,緊繃的神經終于稍微松快了一些。“我研究過別人投頂刊的經驗,像PNAS送審的概率大約是10%,只要送審了希望就很大。”
投稿一個月后,團隊收到了兩位審稿人比較正面的意見,這相當于成功了一半。兩位審稿人都認為這項研究很有意思,并提出了一個相同的問題:通過遺傳轉化把3個基因導入蠶體內發生反應,在表達甜菜紅素后,是否會影響蠶的健康生長、正常孵化,對蠶本身是有益還是有害?
為了回答審稿人的疑問,團隊補充做了一些實驗,捕捉到表達甜菜紅素的蠶更加抗餓。針對生長影響的問題,他們又補充做了相關實驗,統計了蠶的生長曲線、孵化率。得出的結論是,表達甜菜紅素的蠶完全可以健康生長和正常孵化。
審稿意見回復發出后,審稿人都比較滿意。這篇論文僅用了2個月時間,在6月27日就被提示接收。這是陳凱投稿最順暢的一次,他認為有一定的運氣加持。
回想起自己寫人生第一篇論文時,無論寫稿、投稿都是舉步維艱。“最后拿去讓師姐和導師看的時候,都感覺寫得像垃圾一樣,后面又花了很多精力,改了半年左右才投稿。我只能自我寬慰,做科研沒捷徑,而且自己也不是天才,這些困難都是必經之路。”
為了不受困于英語表達,在寫作上拖后腿,陳凱埋進了一堆堆的文獻里,模仿別人的遣詞造句和行文邏輯。日復一日練習,第二篇、第三篇……越寫越順手,這條溝壑終于成功邁過。
對他來說,這篇發表在PNAS上的文章,既是一份滿意的答卷,也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譚安江團隊
如果有機會,想去更廣大的天地開闊眼界
陳凱與蠶結緣于2015年。從西北工業大學本科畢業的他,考到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碩博連讀。剛到實驗室,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學養蠶。
最初,看著那些以果蠅為模式動物的同行們,陳凱總是投出羨慕的目光。比起養蠶,養果蠅更輕松些,果蠅相對比較“皮實”,放置半個月不聞不問也無大礙,而且生長周期很短,有利于提高研究效率。
蠶可“嬌貴”得很。比如,當蠶處于幼年時,所用的桑葉要非常嫩,當長大一點兒則需要用老一點兒的桑葉;當蠶在蛻皮時,需要讓它所處的環境保持干燥。養蠶可是一門精細活。
“每天得喂兩次,早上去實驗室,自己還餓著肚子,卻先惦記著喂蠶。”陳凱說,有一次去蘇州玩,早上出發前到實驗室喂了蠶,玩了一圈晚上再趕回來喂第二頓。
若碰上出差,陳凱只能將這些“心上蠶”交由學生照料。但有些學生因為經驗不足,養死了一批,令他很是心疼。因為蠶的生長周期相對較長,失去一批很影響研究進度。所以,能親力親為的事情,陳凱都不愿假手他人,至今依然如此。
一向做事細致的他,已然練就了能馬上識別蠶是否有異樣的“火眼金睛”,通過看就能判斷蠶是否感染細菌或病毒。他笑著說,可能這輩子都要跟蠶打交道了。
陳凱一直認為自己并非天賦異稟的人,更多靠的是重復積累經驗。他曾經也有過一陣難熬的階段。“在讀博第二年下學期開始,我很想做出成績,但基本毫無進展,心里有些著急,因為所剩的時間不多了,于是開始瘋狂做實驗。那段時間經常從早上七八點一直干到凌晨兩三點。”
主要做什么呢?就是反復練習顯微注射,這是今后研究中每一次做轉基因都要用到的基本技能。
顯微注射雖然很基礎,但是對剛入門的人來說比較困難。按每天要注射10個基因、每個轉基因要打500粒卵來算,也就是每天要注射5000粒卵,如此大的工程,非常耗時耗力。
雖然過程很單一,每天都在機械地重復,但陳凱從不應付了事,他說自己是靠著內驅動力撐下來的。無論是培養基礎技能,還是去天馬行空地搞創新,人的心理素質一定要好,要學會樂觀積極面對。
“壓力肯定有,各行各業都有壓力,只要你想做得更好,肯定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代價。雖然來到高校任職相對比較自由,但我現在除了吃飯、睡覺外,基本都‘泡’在實驗室,科研作息還是和在研究所時一樣,已經習慣了。”陳凱說。
陳凱心里還埋藏著一件憾事,博士畢業那年正逢新冠疫情,他失去了出國做博士后的機會。“老在一個地方待著,眼界會受限。如果有可能,我還是想到更廣的天地去學習,讓科學研究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2306322120
α-和β-神經素是廣泛選擇性剪接的突觸前細胞粘附分子,被認為組織突觸組裝。然而,最近的數據顯示,在體內海馬中,一種神經素亞型Nrxn2的缺失,令人驚訝地增加了興奮性突觸的數量,并增強了它們的突觸前釋放......
電壓門控鈉通道(Nav)在響應膜電位變化時發生構象變化,這種機制被稱為機電耦合。2024年2月21日,清華大學/深圳醫學科學院顏寧團隊在PNAS在線發表題為“Dissectionofthestruct......
除了家人外,陳凱最牽掛的就是他的重要小伙伴——蠶。近日,這個最好的“搭檔”為他帶來了學術生涯中第一篇PNAS文章。陳凱所在的江蘇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學院、農業農村部蠶桑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譚安江教授團隊,首......
除了家人外,陳凱最牽掛的就是他的重要小伙伴——蠶。近日,這個最好的“搭檔”為他帶來了學術生涯中第一篇PNAS文章。陳凱所在的江蘇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學院、農業農村部蠶桑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譚安江教授團隊,首......
除了家人外,陳凱最牽掛的就是他的重要小伙伴——蠶。近日,這個最好的“搭檔”為他帶來了學術生涯中第一篇PNAS文章。陳凱所在的江蘇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學院、農業農村部蠶桑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譚安江教授團隊,首......
抑郁癥(MDD),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思維遲緩、飲食和睡眠差等癥狀,MDD患者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率的增加有關,死亡率也較高。迄今,并不清楚抑郁癥的病......
經濟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一個基本問題是收入是否以及多少收入真的能帶來幸福。2023年6月12日,浙江大學張俊森及斯坦福大學李宏彬共同通訊(南方科技大學葉茂亮為第一作者)在PNAS在線發表題為“Twi......
重度抑郁癥是如何發生的?人類神經影像學研究表明,重度抑郁癥的神經機制不局限于單一的腦區,而可能是全腦神經網絡的異常[1]。一些研究發現,前扣帶皮層(ACC)和其他參與情緒處理的腦區之間的信號紊亂可能是......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英國牛津大學肯尼迪風濕病研究所的MikeDustin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解釋了信息如何在免疫突觸中傳遞。這項研究可能對未來的疫苗開發和免疫療法開發產生影響。相關研究結果于2023年2月......
電壓門控鈉通道Nav1.6在中樞神經系統(CNS)神經元放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Nav1.6的功能異常可能導致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因此,Nav1.6的特異性抑制劑具有治療潛力。2023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