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隨著高考成績的出爐,高考志愿填報成為超千萬考生眼前的頭等大事。隨之而來的,則是高招專業咨詢熱的再度來襲。特別是某些市場化機構進入專業咨詢市場后,這熱潮變得越來越“熱”了。
2023年6月,市場分析機構艾媒咨詢發布了《2023年中國高考志愿填報及就業前景大數據分析報告》。數據顯示,88.1%的高考生愿意選擇高考志愿填報服務;2022年,中國高考志愿填報市場付費規模為8.8億元。不久前,更傳出某教育機構創始人、知名網絡教育博主張雪峰“3小時入賬2億元”的新聞,引發社會關注。
對于以“張雪峰現象”為代表的高招專業咨詢熱潮,公眾褒貶不一,贊成者視張雪峰為“寒門貴人”、反對者則認為其博眼球,甚至“誤人子弟”。事實上,該現象背后并不存在簡單的對錯之別,而是折射出目前我國教育系統存在的一些復雜問題。
七成“慢就業”畢業生所學專業與自身特點不符
近年來,隨著張雪峰等網絡博主的爆火,公眾對于學生的專業選擇問題愈加關注。這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具體到公眾關注的角度,則出現了一些偏差。
由于存在信息差,面對專業選擇時,大多數人關注的都是什么成績可選什么專業、什么專業更容易就業等。張雪峰的解答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這種期待,但這樣的填報咨詢服務忽略了學生自身特點與專業學習的匹配。專業選擇被假設成“選對了專業,就業就一定好”,但從近幾年就業工作反饋的情況來看,并非如此。
2021年至2023年,本人對1680名“慢就業”畢業生進行了精準就業指導,發現其中高達七成的學生所學專業與自身特點不符。指導中,我多次問他們當初如何選定專業,得到的答案幾乎一致:“我的分數足夠了,大家都說這個專業好就業,于是便報了。”該結論在與兄弟高校同人,以及畢業生的接觸中得到了進一步驗證。
志愿填報若缺乏對學生個人特點的了解,僅以考試成績、表面的專業就業認知,以及是否容易升學作為選擇依據是有失偏頗的。正是受此種思維的影響,張雪峰關于專業選擇的一些更有意義的建議會被選擇性忽視。比如,看待一個專業相關的就業崗位,不能僅關注職業的正向信息,也要關注其負向信息;就業地的職業選擇要了解當地行業、產業發展政策;即便選擇了合適專業,進入大學后也要遠離頹喪的學生圈子……
上述現象折射出我國教育系統(包括學校和家庭)長期存在的一個頑疾——對學生身心特點的忽視。
從職業生涯規劃的角度出發,學生志愿填報首先要考慮其個人特點與所學專業是否合適。這符合目前新高考制度設置的初衷——新高考之所以將原有的文理分科改為允許學生選擇不同學科組合,就是為了讓學生盡早明確自己擅長什么、什么大學專業與自身特點相匹配。但現實的操作中,家長由于缺乏信息支撐而依賴學校,而學校為了讓學生更容易拿高分,往往迫使學生修改心儀的學科組合,這最終會影響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整個教育系統。
比如,近年來大學生“慢就業”現象制約著高校就業工作的有效開展。在我看來,其根本原因是學生在校期間沒有通過專業學習,培養出應有的就業能力。這固然與學生自我管理不到位有關,但也必須承認,有些學生的個人特點本就不適合學習相關專業。高校雖通過大類招生、轉專業等手段給學生提供了糾錯機會,但學生若對自身特點不了解,專業的選擇依然會盲目。
如果學生無法在大學培養并鍛煉出就業能力,就很難通過市場性就業求職成功。這也是近年來大量學生選擇“考研”“考公”的深層次原因。
生涯發展普遍存在應試化思維
必須承認,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某些傳統教育思想依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人的生涯發展觀。這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將教育(求學)看成一個“考試進階”的過程。
說得直白些,在很多人眼中,教育是為了讓孩子能上更好的小學、更好的中學,最終能上更好的大學。近年來,教育資源向頭部高校的過分集中,更在客觀上加深了人們這一觀念,也加劇了整個教育過程對于學生特點的漠視。而當學生最終“升級”到“最高階段”——進入大學后,會由于奮斗目標的消失而產生迷茫。
作為一名高校班主任,我曾對所帶班級學生狀態進行過調查,發現班級中有84.4%的學生進入大學前的生涯主題是考試升學,其與社會、職業的接觸幾乎為零。而以張雪峰等為代表的專業咨詢者則可以在專業選擇建議中,結合一些社會的現實因素,填補學生乃至家長在這方面的空白。從某種角度看,這也是其爆火的深層次原因之一。
受既往學習經歷的影響,目前的高校學生群體中,生涯發展應試化的思維非常普遍。學生會機械地將課程通過、證書考取等同于能力具備,參加競賽、活動的首要考慮因素是有沒有分可加、對保研有無幫助,全然忽視在學習過程中應有什么提升、能力應該怎樣增長。
以學生活動為例,很多學生在參與伊始,首先關心的是有沒有分可加;在活動中,相當一部分學生會機械應對,而非積極地思考與學習,甚至出現學生在活動現場刷手機、“磨洋工”的現象。受應試思維影響,學生認為只要按時“打卡簽到”,任務就完成了,自然就會獲得加分,進而可以更好地評獎評優。
從職業生涯規劃的視角看,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學生進入社會的能力。對高等教育而言,這一點尤為明顯。但在“考試進階”所引起的應試化思維影響下,學生會將大學發展以類似“考試刷題”的形式進行建構,全然忽視如何基于自身特點與成長需要,在學校中選擇有價值的第一、第二課堂活動,并由此提升能力。
就業時,用人單位往往會關注學生“追求與需要的是什么”。然而,應試化的生涯發展思維卻阻礙了學生對自我的深入挖掘。這類大學生即便成績優秀,也難以獲得良好的生涯發展。因此,教育中引導學生了解自身特點及適宜的領域就顯得十分關鍵。
教育分階段,但主線需貫通
概而言之,高考專業咨詢爆火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目前我國整個教育系統對學生特點關注的缺失。對此,國家已經有所關注,并通過一系列教育改革落實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然而,受傳統觀念影響,教育改革的理念在社會、家長乃至學校層面并未有效貫徹,有教育理想的一線教師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將國家教育改革方針落實到位?這成為了一個看似宏觀,實則關鍵的問題。
目前,國家的整體導向是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將課本知識學好、用好,同時引導學生更多地接觸生活和實際,并在此過程中充分發展自身興趣,形成對自我的初步認知,進而在中考后,清楚選擇是通過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教育實現自身生涯發展。
對選擇職業教育的學生,教育與社會現實的職業需求相結合,基于學生特點培養就業能力,并打通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通道;對選擇高等教育的學生,則在高中階段選擇與自身興趣、學習特點相關的學科進行學習,并為進入大學相關專業學習做好準備。
不難發現,教育系統對于學生的培養是分階段的,但主線卻是貫通的,即始終圍繞學生特點與專業特點之間的相互耦合展開。這符合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路,即學生對自我的清晰認知、能力的形成與提升都依賴個體與社會、職業環境的互動。中小學階段,新課標強調教育與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的聯系;高等教育階段則強調“學生中心、產出導向”,即教育過程要真正關注并服務于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和需求。高校在產學研合作的基礎上,通過人才培養持續跟蹤和評估學生學習成果的達成情況。
在這方面,目前還有很多需要完善之處。比如,江蘇省多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調查顯示,不同類型高校畢業生對學校課程教學改進的建議中,排在前兩位的建議幾乎沒有變過——排名第一的是“加強教學的實驗、實習等環節”,其比例常年保持在50%以上,排名第二的是“及時更新課程內容”。
雖然近年來,江蘇高校通過人才培養改革降低了有這兩點訴求的學生比例,但高等教育如何在尊重學生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國家發展、社會需要改進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接觸職業、提升能力,始終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
此外,在執行層面,也存在著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脫節、學生工作不以學生為本等問題,導致培養效果大打折扣。
比如,近期教育主管部門要求組織師范生觀看學習系列學術報告,其內容多圍繞工科展開,并與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息息相關。高校教師應在落實工作時,引導學生思考所學專業與報告中不同學科領域的結合,并結合學生興趣、特點給出學習建議,讓學生基于跨學科思維思考未來的生涯發展。
然而在現實中,高校對此的執行卻以行政命令為主,要求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拍照留痕,并以班級為單位指定學生撰寫觀后感。至于學生是否真正通過學習有所感悟,則缺乏人性化的考量。
總之,學生的生涯發展既關乎學生個體的未來,也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任何簡單化、功利化的處理均是不可取的。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都應從學生個體特點、興趣、志趣出發,系統性、長期性關注學生成長,最大程度實現學生特點與國家需要、職業發展之間的耦合,進而促進其發揮并彰顯應有的人生價值。
(作者系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生涯教育與就業創業指導中心主任,本報記者陳彬采訪整理)
6月30日,我所化石能源與應用催化研究部烷烴轉化新催化材料及新過程研究組(DNL0802)田志堅研究員、王從新研究員團隊與陜西未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克拉瑪依華澳特種油品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費托......
①合肥先進光源效果圖。②1989年4月26日,國家同步輻射裝置“出光”。③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工程副經理、總工程師何多慧(中),副總工程師姚志遠(左一)、裴元吉(左二)、金玉明(右二)和張武(右一)共同......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設施農業研究所無損檢測與智能分選研究團隊在整魚寄生蟲感染無損檢測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提出了基于可見/近紅外高光譜成像的整魚寄生蟲感染無損檢測新方法并進行實驗驗證。相關成果發表......
讓嬰兒自主進食而不是用勺子送喂的喂養方式,雖然越來越受歡迎,但目前未對其進行過科學調查。近日,一項研究發現,這兩種喂養方式攝入的卡路里似乎相同,這表明嬰兒自主進食可能沒有特別的營養益處或缺點。讓嬰兒自......
7月2日,第二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在廣西南寧開幕。本屆年會以“培育新質生產力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主題,將圍繞6個版塊舉行24項活動。在致辭環節,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希望科協組織進一步強化創新策源,為新......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HughHerr和合作者研究了一個神經義肢接口,能讓仿生腿對人體神經系統產生完全響應。該接口由手術構建的成對的主動肌-拮抗肌組成,這些肌肉能恢復自然本體感覺感知四肢位置和運動的能力,......
科學家在澳大利亞東南部發現,距今已有約1萬至1.2萬年的火塘保存了或是已知最古老文化傳承儀式的證據。相關研究7月1日發表于《自然—人類行為》。在無書面語言的社會中,民族志學上已知的文化習俗的考古資料很......
6月30日,北京大學醫學部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醫學部運動場舉辦。2256名畢業生從這里出發,奔赴前程。喬杰院士致辭。(北醫供圖)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史與醫學史系系主......
近日,《中國科學報》從武漢輕工大學了解到,該校動物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陳洪波團隊歷時近3年,研發出了湖北黃牛首款40K液相育種芯片“楚牛一號”。該成果可用于湖北黃牛地方品種,肉牛主要引入品種的品種鑒......
6月28日,“學術中國—知識產權服務平臺”上線暨合作伙伴簽約儀式在北京市成功舉辦。據介紹,該平臺作為國內首個集“知識產權+”“學者+”“學術機構+”“版權保護+”等于一體的綜合智能服務平臺,提供知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