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印度科技水平一般,實際上在發展中國家處于領先地位。早在1930年,印度就涌現出亞洲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這就是錢德拉塞卡拉·喇曼(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1888-1970)。他也是非白人獲得的首個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一時轟動了世界。
1888年11月7日喇曼出生于印度南部蒂魯吉拉伯利(Tiruchirappalli,今屬泰米爾納德)。這是一個泰米爾婆羅門家庭,他在全家八個孩子中排行老二。父親是數學和物理教師,對他自幼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喇曼是個神童,13歲就在教會創辦的圣阿洛伊修斯英印高中(St Aloysius' Anglo-Indian High School)畢業,該校設在安得拉邦大城維沙卡帕特南Visakhapatnam)。
喇曼于1902年進入馬德拉斯大學(位于金奈)讀書。16歲大學畢業,以第一名獲物理學金獎。3年后,他又以最佳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研究生期間他就在英國權威科學刊物《哲學雜志》(Philosophical Magazine)發表了一篇論文《矩形孔產生的非對稱衍射帶》(Unsymmetrical diffraction bands due to a rectangular aperture),以此為起點,喇曼開始了在科學園地里綿延半個多世紀的辛勤耕耘。
他在同一期刊上發表的第二篇論文是關于液體表面張力的。這些論文引起英國諾獎物理學家瑞利(John Rayleigh,1842-1919)的重視。瑞利開始與喇曼通信交流,禮貌地稱他為教授,殊不知喇曼還是個十八九歲的毛頭小伙子。
印度當時是殖民地,印度人很難進入學術界,又沒有條件出國留學,于是喇曼參加公務員考試,以第一名的成績在英印財政部找了一份工作。1907 年 6 月,他被派往加爾各答擔任總會計師助理。正是在這里,他造訪了印度科學培養協會(Indian Associ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ce,IACS),印象很不錯。該協會是印度第一個研究機構,于 1876 年成立,里面有實驗室。喇曼獲準在此利用業余時間開展他的聲學和光學研究。從此他度過了整整十年專業公務員,業余科學家的生涯。
從1909到1915年,喇曼調往緬甸等地工作,晉升為總會計師,并再次被派往加爾各答。1915 年起,加爾各答大學開始聘請喇曼協助培養研究生。從第二年開始,其他大學也紛紛效仿,包括安拉阿巴德大學(又譯阿拉哈巴德大學)、馬德拉斯大學和緬甸仰光大學。到 1919 年,喇曼已經指導了十多名學生。他將這段時期稱為自己一生的“黃金時代”。
1917年喇曼終于被加爾各答大學正式聘為物理學教授,結束了公務員的職業。加爾各答大學是印度最著名的學府之一,創辦于1857年,與孟買和馬德拉斯大學并列為印度3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學府。這所名校之中,有不少人強烈反對喇曼擔任教授,因為喇曼沒有博士學位,也從未出國留學過。但他早已聲名鵲起,訪問牛津時,他受邀發表演講。諾貝爾獎得主J. J.湯姆生和盧瑟福也來招待他。1924 年,喇曼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有人問他未來計劃,他回答說:“當然是諾貝爾獎了。”
這可不是吹牛,他有這個底氣。1926 年,喇曼創辦了《印度物理學報》,并擔任第一任主編。該期刊的第二卷發表了他著名的文章《一種新的輻射》,報道了喇曼效應的發現。就憑這一發現,喇曼獲得了1930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什么是喇曼效應(Raman effect)呢?它也叫喇曼散射(Raman scattering),1928年由印度物理學家喇曼發現,指光波在被散射后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當光子打到直徑大于自己波長的粒子時,會與其碰撞,導致行徑方向偏折。其中多數的光子,都是發生彈性碰撞,故散射出來的光子,跟射入前的光子,波長、頻率與能量相同,稱為瑞利散射。然而,有一小部分散射的光子(約千萬分之一)和介質分子之間發生非彈性碰撞,出現能量交換,故散射后的波長、頻率與能量會產生變化,稱為喇曼散射。
聽起來很高深,那么有什么實際應用呢?說起來,喇曼散射的應用還真不少。它廣泛應用于物質的結構分析、化學成分分析、生物醫學檢測等領域。 例如,通過喇曼散射可以分析材料的晶體結構,可以用于礦物鑒定、材料科學等領域;通過喇曼散射可以分析化學物質的成分,可以用于環境監測、食品安全檢測等領域;通過喇曼散射可以分析生物組織的結構和成分,可以用于疾病診斷、生物醫學研究等領域。
喇曼還發表過解釋海水為何呈藍色的論文。他于1926年創辦了《印度物理學報》(Indian Journal of Physics)。
1933 年,喇曼南下班加羅爾,應聘擔任印度科學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院長和物理系主任。這所學院有人譯為印度科學研究所,其實它是印度歷史最悠久的科研型大學,創辦于1909年,亦稱塔塔學院,因塔塔財團捐資而建成。
1935年,喇曼和其他學者一起創建了印度科學院(India Academy of Sciences),設在班加羅爾。他親任創始院長。并持續活躍其中。
1948 年喇曼退休之后,創辦喇曼研究所,并擔任所長,該研究所由他親自建立和管理,至今仍為印度最重要的科研機構之一。
晚年喇曼致力于對花卉進行光譜分析。在他80壽辰時,出版了他的專集:《視覺生理學》。喇曼喜愛玫瑰勝于一切,他擁有一座玫瑰花園。1970年11月21日喇曼在班加羅爾逝世,享年82歲,按照他生前的意愿火葬于他的花園里。
印度將每年的2月28日定為國家科學日,以紀念他在1928年所發現的喇曼效應。喇曼是印度人民的驕傲,被譽為一代科學宗師,也為第三世界的科學家作出了榜樣。他大半生處于獨立前的印度,竟取得了如此突出的成就,實在令人欽佩。特別是喇曼是印度國內培養的科學家,他一直立足于印度國內,發憤圖強,艱苦創業,建立了有特色的科學研究中心,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喇曼在發展印度的科學事業上立下了豐功偉績。今天印度已成為第三世界的科技強國之一。特別是在原子能研究和航天領域。1957年,印度原子能之父巴巴(Homi Jehangir Bhabha,1910-1966,因空難而逝)在孟買建立了印度第一個原子能研究所(位于Trombay),現名巴巴原子研究中心,為印度最大的核能研究和開發基地,擁有科學家工程師3000余人,職工1.2萬人,建有5座核反應堆。
在印度半島南端有個大城叫特里凡得瑯(Trivandrum,喀拉拉邦的首府),又名蒂魯瓦納塔帕拉姆(Thiruvananthapuram),已發展為印度最大的的空間技術中心。著名的維克拉姆·薩拉巴伊中心(Vikram Sarabhai Space Centre)就設在這里,以已故印度空間之父薩拉巴伊(1919-1971)的名字命名)。下分7個機構:即空間科技中心,頓巴赤道發射場,火箭制造廠,火箭推進實驗廠,火箭燃料廠,強化塑料中心和高氯化氨實驗廠。該中心致力于探測火箭,衛星運載火箭,衛星推進系統,控制導航系統,有關地面設施,測試設施及推進劑的設計研制和生產,為印度成為航天大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早在1980年,印度就首次用自制推進系統發射了衛星。如今已多次發射通信衛星和遙感衛星。
作者:高關中
在人們的印象中,印度科技水平一般,實際上在發展中國家處于領先地位。早在1930年,印度就涌現出亞洲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這就是錢德拉塞卡拉·喇曼(ChandrasekharaVenkataRama......
在人們的印象中,印度科技水平一般,實際上在發展中國家處于領先地位。早在1930年,印度就涌現出亞洲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這就是錢德拉塞卡拉·喇曼(ChandrasekharaVenkataRama......
2024年4月22日,HORIBA“服務萬里行”團隊來到中國科學院三亞深海研究所,為深海科研的領航者——周義明教授及其科研團隊提供巡檢與回訪服務。此次服務也是HORIBA助力深海探測技術發展,為拓寬海......
2024年4月24日,HORIBA“服務萬里行”團隊踏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圓滿完成了對燃料電池領域的領軍團隊邢巍教授課題組的巡檢回訪工作。此次活動,HORIBA依托自身在能源領域的技術優勢......
2024年7月,四方光電(武漢)儀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方儀器”)自主研發的激光拉曼光譜氣體分析多組分在線檢測及熱值檢測技術應用成功入選《2024年度智慧化工園區適用技術》目錄,并在7月11日舉行的......
快速拉曼藥敏檢測(FRAST)技術通過單細胞拉曼光譜分析縮短了抗生素敏感性試驗的周轉時間,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時間窗口。然而,樣品前處理成為制約FRAST技術臨床應用的瓶頸。傳統離心洗滌方法操作復雜、機械......
一、項目基本情況項目編號:CQU-SS-HW-2024-017(第二次)項目名稱:重慶大學寬溫區超快顯微共聚焦拉曼光譜儀采購(第二次)預算金額:223.000000萬元(人民幣)最高限價(如有):22......
2024年第一期ANTOP獎評審正在進行中。由奧譜天成(廈門)光電有限公司申報的“技術創新獎”Antop獎進入大眾評審階段。獎項主體:ATR8810超高速線掃共聚焦顯微拉曼光譜成像儀獎項名稱:技術創新......
微塑料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海洋中的PM2.5”,威脅著海洋生態系統,也對人類健康產生威脅。比微塑料更小的顆粒是納米塑料,它對生物體的毒性可能更大。近日,科學家從海水樣本中首次獲得納米塑料的清晰圖像,發......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王靈芝團隊在《化學學會評論》上發表了題為“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用于光催化反應研究的進展”的內封面綜述論文。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用于光催化反應研究的示意圖表面增強拉曼散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