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忘記“幸存者(Survivor)”節目的參賽者為了贏得一百萬美元獎金而被迫吃下脆皮昆蟲和其他難吃食物的令人反胃的時刻?在大膽的烹飪挑戰中,該電視節目的參賽者們在觀眾不適感的觀看下展現了美食勇氣。
消化嘎嘣脆的小動物,首先會聽到它堅硬的保護層---外骨骼(exoskeleton)---的碾磨聲。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小鼠中發現雖然聽起來很難吃,但是這種堅硬的外骨骼可能對它們的代謝有好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3年9月8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type 2 immune circuit in the stomach controls mammalian adaptation to dietary chitin”。論文通訊作者為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醫學院病理學與免疫學助理教授Steven Van Dyken博士。
這些作者在小鼠身上發現消化甲殼素(chitin,昆蟲外骨骼以及蘑菇和甲殼類動物外殼中的一種豐富的膳食纖維)會調動免疫系統。活躍的免疫反應與體重增加較少、體脂減少和抵抗肥胖有關。
Van Dyken說,“肥胖是一種流行病。我們吃進體內的食物對我們的生理機能和我們代謝食物的方式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正在根據所了解到的有關免疫系統如何受飲食影響的知識,研究抵制肥胖的方法。”
眾所周知,免疫系統可以保護人體免受各種威脅,包括細菌、病毒、過敏原甚至癌癥。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作者發現免疫系統的一個特殊分支---先天免疫系統---也參與了甲殼素(chitin,也譯為甲殼質,幾丁質)的消化。攝入甲殼素后胃部擴張會激活一種先天性免疫反應,引發胃細胞加速產生能分解甲殼素的酶,即甲殼素酶(chitinase,也譯為幾丁質酶)。值得注意的是,甲殼素不溶于水,無法溶解在液體中,因此需要酶和苛刻的酸性條件才能消化。
論文第一作者、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醫學院博士后副研究員 Do-Hyun Kim 博士在缺乏腸道細菌的無菌小鼠身上進行了實驗。他的研究結果表明,幾丁質能在沒有細菌的情況下激活免疫反應。
Van Dyken 說,“我們認為甲殼素的消化主要依賴于宿主自身的甲殼素酶。胃細胞通過一種我們稱之為適應(adaptation)的過程來改變它們的酶輸出。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一過程是在沒有微生物輸入的情況下發生的,因為胃腸道中的細菌也是降解甲殼素的甲殼素酶的來源。”
這種適應是由小鼠胃部先天性免疫激活和酸性哺乳動物甲殼素酶(acidic mammalian chitinase, AMCase)協調的。甲殼素的攝入會導致小鼠胃部膨脹以及胃部簇細胞(tuft cell)和2型先天性淋巴細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 ILC2)產生細胞因子,從而推動表達 AMCase 的產酶主細胞(zymogenic chief cell)的擴增,促進甲殼素的消化。雖然甲殼素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的組成,但無菌小鼠仍能保持 ILC2 介導的組織適應和胃腸道反應。在缺乏甲殼素酶的情況下,持續攝入甲殼素會導致基礎 2 型免疫(basal type 2 immunity)增強、脂肪含量降低以及對肥胖的抵抗力增強。這些數據確定了一種內源性代謝回路,它通過增強消化功能,從不溶性的膳食成分中提取營養物。
圖片來自Science, 2023, doi:10.1126/science.add5649。
Van Dyken 指出,在有腸道細菌的小鼠中,飲食中的甲殼素改變了下胃腸道的細菌組成,這表明腸道細菌在食物離開胃部后也會適應含有甲殼素的食物。
這些作者發現當甲殼素激活免疫系統但未被降解時,對小鼠肥胖的影響最大。喂食高脂肪食物的小鼠也攝入了甲殼素。有些小鼠缺乏產生甲殼素酶來分解甲殼素的能力。與不吃甲殼素的小鼠和吃了但能分解甲殼素的小鼠相比,吃了甲殼素但不能分解甲殼素的小鼠體重增加最少,體脂測量值最低,而且不易肥胖。
如果小鼠能分解甲殼素,它們在代謝方面仍會受益,但它們會通過過度產生甲殼素酶來適應,以便從甲殼素中提取營養物。
Van Dyken 和他的團隊下一步計劃在人類身上跟進他們的發現,目標是確定是否可以在人類飲食中添加甲殼素,以幫助控制肥胖。
他說,“我們有幾種抑制胃部中甲殼素酶的方法。將這些方法與含甲殼素的食物搭配起來,可能會對代謝產生非常實際的益處。”
由中國食藥促進會疫苗及生物制品質量評價與標準專業委員會組織全國30多家企事業單位共同編制的《基于mRNA-LNP技術的(細胞)免疫治療產品開發指南》(T/FDSA0055—2024)團體標準于近日正式......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王海、聶廣軍、重慶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冉海濤等人在Nature子刊NatureNanotechnology上發表了題為:Metal-ion-chelatingphenylalanine......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最致命的原發性腦腫瘤之一,但其診斷和治愈性治療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2024年8月19日,東華大學李靜超團隊在Advanced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Neutrophil-......
如今,鴨子已經成為中國人餐桌上重要的肉制品。據統計,我國肉鴨的年出欄量已超過40億只,鴨子成為我國肉類產品的第三大來源。但長期以來,鴨用疫苗品種不全,特別是多種新發疫病仍無疫苗可用,成為制約我國養鴨業......
腫瘤免疫微環境在影響癌細胞免疫逃逸和轉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癌細胞的轉移通常要求降解與重構微環境中的胞外基質。過去相關研究主要側重于生物化學層面,微環境中物理因素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尚未探索,特別是細胞外......
在人體復雜的免疫系統中,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平衡:既能有效清除“異己”,又能避免誤傷“友軍”。然而,這種平衡有時會被“狡猾”的腫瘤細胞所利用,逃脫免疫系統的監視。CD47-SIRPα免疫檢查點就是人體內的......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健康科學中心科學家創建了一種人源化小鼠模型,這是首個具有完整功能性人類免疫系統的動物模型。研究成果將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免疫學》雜志上。新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創造一種具有完全發......
急性感染通常伴隨著食欲減退(或厭食)和嗜睡等“疾病行為”,這些“疾病行為”看似簡單尋常,但其實際上是由免疫系統介導的一套精心調控的代謝適應性反應所介導的結果。人體產生和感知“疾病行為”的目的是優化免疫......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陽大海教授課題組從魚類組織駐留細胞的角度,解析訓練免疫激活緩解機體感染性器官損傷的分子機制,豐富了對于訓練免疫效應細胞類型及調控信號的理論認知,為基于訓練免疫的......
2023年12月15日,國際知名醫學期刊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IF=16)撤回了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MarkJSmyth等人于2013年2月1日發表題為“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