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5-11 18:30 原文鏈接: 葉下珠科藥用植物基因組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我國科學家在葉下珠科藥用植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揭示了多次雜交與多倍化事件共同塑造了葉下珠科復雜的物種形成歷史。相關成果發表于《植物學雜志》(The Plant Journal)。

    葉下珠科包含超過2000個物種,大部分具有藥用功能。葉下珠科的物種具有多種不同的染色體倍性和復雜的演化歷史,其中守宮木屬與葉下珠屬的系統發育關系復雜。

    該研究對守宮木屬八倍體藥用植物龍脷葉與葉下珠屬八倍體藥用植物油柑進行了高質量(無塌縮)分型基因組的組裝,其中,龍脷葉基因組共103條染色體,大小為4.88 Gb;油柑基因組共104條染色體,大小為1.82 Gb。此外,并重構了已發表的四倍體物種守宮木和二倍體物種越南葉下珠基因組數據,對相關類群的物種形成歷史進行了系統發育、分化時間估算、Ks分布曲線等分析。

    研究表明,在48百萬年前,葉下珠科的祖先物種Ancester I(2n=2x=26)分化為二倍體倍性Ancester II(2n=2x=26)和Ancester III(2n=2x=26)。后者約在35 百萬年分化為Ancestor-A與Ancestor-B(2n=2x=26),且發生了雜交多倍化事件,形成了守宮木屬古老的四倍體祖先Ancestor-AB(2n=4x=52),約在30 百萬年時分化為出葉下珠屬多倍體祖先類群Ancestor-ASB(2n=4x=52)與守宮木屬多倍體祖先類群Sauropus clade(2n=4x=52)。而在后續的演化進程中,葉下珠屬的祖先類群發生了一次同類群雜交或自發多倍化(p-WGD-2),形成了同源異源八倍體物種油柑(2n=8x=104)。

    守宮木屬祖先類群分化為兩支,一支最終演化為四倍體物種守宮木(2n=4x=52),另一支則經歷了分化、雜交多倍化、染色體丟失等,最終演化為現存的非整倍體八倍體物種龍脷葉(2n=8x=103)。

    上述研究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特色作物與南藥團隊聯合華南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和華南師范大學等合作完成,初步揭示了雜交與多倍化事件在葉下珠科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tpj.16767


    相關文章

    葉下珠科藥用植物基因組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我國科學家在葉下珠科藥用植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揭示了多次雜交與多倍化事件共同塑造了葉下珠科復雜的物種形成歷史。相關成果發表于《植物學雜志》(ThePlantJournal)。葉下珠科......

    高產又適合機械化作業的油菜新品種“秦優1618”

    油菜是我國植物油第一大油源,每年可提供優質食用油約520萬噸,占國產植物油的47%;每年還生產高蛋白飼用餅粕約800萬噸,是我國第二大飼用蛋白源。但是,其產業發展現狀是因油菜種植效益較低導致農民種植積......

    研究揭示植物激素調控苜蓿花芽發育的分子機理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草種質資源創新與生物育種團隊揭示了植物激素參與調控紫花苜蓿花芽生長發育的調控機制,該研究為苜蓿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資源,為提高苜蓿種子產量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

    斯里蘭卡藥用植物和真菌生物活性成分研討會舉行

    5月10日,斯里蘭卡藥用植物和真菌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研討會在廣州舉行。研討會現場。姚景龍供圖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劃國際杰出學者(PIFI)、國家基礎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U.L.B.Jayasinghe......

    研究發現木豆活性成分抗諾卡氏菌作用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邱聲祥及其團隊,研究發現了木豆活性成分抗諾卡氏菌作用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民族藥理學雜志》(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

    研究多年,只為“挖一口深井”

    “趕巧了,實際上這兩項工作我們‘磨’了很多年了。”近日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提及一個月內在《細胞》和《自然》連發論文,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張余一語道出科研背后的艱辛。過去十幾年......

    學者發表薹草屬寬葉薹草組一新種——清遠薹草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陳紅鋒及其團隊在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發表了薹草屬(Carex)寬葉薹草組(sect. Siderostictae)一新種——清遠薹草(Carexq......

    研究闡述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物多樣性的多尺度連接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劉慧,聯合群落生態、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全球變化領域的多位科學家,提出了利用植物功能性狀從不同生態維度分析和預測生物多樣性的新視角,并同時考慮了演化和環境的影響。相......

    豆科德昭藤屬植物分類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外科學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東省林木種質資源調查等項目的資助下,結合形態學研究與質體系統發育基因組學技術,對德昭藤屬的所有已知種類、與其形態上相近的部分顯托藤屬種類以及紫荊亞科其它代表性種類......

    全球科學家攜手重建被子植物“生命之樹”

    被子植物,即有花植物,占據陸地植物種類的90%,其起源和早期快速演化問題被達爾文稱為“惱人之謎”,也成為植物學、進化生物學和古生物學家持續關注的熱點問題。最近30多年來,科學家們嘗試利用DNA序列重建......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