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連化物所生物分離分析新材料與技術研究組(1809組)葉明亮研究員團隊和吉林大學胡良海教授團隊、我所分子模擬與設計研究組(1106組)李國輝研究員團隊合作,利用蛋白質結合藥物以后對變性引起的沉淀具有更高的耐受性原理,發展了一種新型的藥物靶標蛋白質鑒定方法。
靶標蛋白的發現對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和藥物的重新定位提供理論指導。傳統的基于活性探針和親和色譜的靶標鑒定方法,都需要對小分子或藥物進行共價修飾,經常會改變藥物的特異性和親和力,從而導致藥物蛋白靶標的假陽性鑒定。因此,需要發展一種無需對藥物進行任何化學修飾,且不依賴親和力大小的藥物靶標蛋白質鑒定方法。
本工作中,合作團隊利用藥物結合蛋白比未結合蛋白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因此對酸性試劑引起的蛋白變性沉淀具有更高的耐受性的原理,發展了一種非修飾藥物靶標蛋白質組學鑒定新方法——pH依賴蛋白沉淀法(pH-dependent protein precipitation, pHDPP)。科研人員利用該方法篩選到了葉酸衍生物、ATP類似物、細胞周期蛋白抑制劑和免疫抑制劑的已知靶標蛋白,驗證了該方法的可行性和穩健性;利用廣譜激酶抑制劑作為模型藥物,驗證了該方法的高靈敏度和與熱變性等其他方法的互補性;應用該方法篩選了45個雙氫青蒿素的潛在靶標蛋白,主要參與代謝和凋亡途徑。此外,科研人員通過結構對接和基于AI的靶向預測方法,驗證兩個與癌癥相關的候選靶標蛋白ALDH7A1和HMGB1,進一步利用細胞熱偏移方法確定了他們之間具有較強的親和力。pHDPP具有特異性高、通量高、成本低、操作簡單等優勢,解決了傳統基于藥物修飾的化學蛋白質組學方法需要對配體修飾的難題。pHDPP可構建靶標蛋白空間,對于揭示藥物作用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葉明亮團隊在基于非修飾藥物靶標蛋白質組學鑒定方面發展了一系列方法(Analytical Chemistry,2020;Analytical Chemistry,2020;ACS Chemical Biology,2022),并應用于中藥紫草素(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2022)、持久性污染物全氟辛磺酸(Analytical Chemistry,2022)和肝毒性化合物格爾德霉素(Analytical Chemistry,2020)靶標蛋白的鑒定中,促進了相關藥物藥理及毒副作用機理的揭示。團隊發展的方法為藥物或小分子靶標蛋白的篩選提供了平臺。
相關研究成果以“Highly eff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drug targets at proteome level by pH-dependent protein precipitation”為題,發表在《化學科學》(Chemical Science)上。上述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連化物所創新基金等項目的支持。(文/圖 張曉磊)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39/D2SC03326G
《柳葉刀》最新發布的全球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研究顯示,2025年至2050年間,抗微生物藥物耐藥預計直接導致超過3900萬人死亡。抗微生物藥物耐藥已成為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脅,由此導致的死亡人數將在未來幾十......
鐵死亡是一種鐵依賴性的、非凋亡性、程序性細胞死亡,因其獨特的機制在腫瘤治療和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引起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杭州醫學所)研究員覃江江課題組、程向東教授團隊聯合研......
中新網北京8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心血管研究》最新發表一篇生物學論文稱,研究表明,常用于治療多發性硬化癥的藥物醋酸格拉替雷(Glatiramer-acetate......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研究論文:來自美國猶他大學的科研人員在致命的芋螺(雞心螺)毒液中發現了一種新毒素,其特殊而持久的作用有望幫助科學家設......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刁星星課題組、陳浩課題組,運用放射性標記技術,成功合成[14C]ARV-110作為PROTAC(蛋白水解靶向嵌合體)的代表性模型化合物,并揭示了PROTAC在口服生物利用......
·“未來的干細胞產品主要產生在兩個方向上,一是慢性病治療,比如心衰、帕金森病、漸凍癥等,二是抗衰老相關產品,比如面膜、化妝品、吸入式抗衰老產品等。”“產品是第一位的,如果沒有產品,其他所有的基礎設施和......
根據中國藥品監督管理局官方網站數據,小編整理了2024年上半年新注冊的臨床質譜相關產品共31項,其中質譜儀器11項,檢測試劑、試劑盒18項,標準品、質控品2項。其中2臺獲批質譜儀器為進口產品,其余均為......
近年來,將藥物和功能細胞進行偶聯成為一種新興藥物形態。日前,浙江大學藥學院、金華研究院教授顧臻和研究員王金強等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上發表綜述論文,將這類形態的藥物定義為細胞偶聯藥物。論文總結了細胞......
海南大學藥學院教授羅海彬團隊聯合中山大學藥學院副教授李哲團隊提出了一種基于組合結構的相對結合自由能(CS-FEP)的藥物設計新方法,實現小分子藥物與生物大分子靶標間的結合自由能(以下簡稱藥物-靶標親合......
廣州中醫藥大學再國際頂級醫學期刊AnnalsofInternalMedicine(《內科學年鑒》)發表了該校許能貴教授團隊針刺干預藥物成癮研究的最新原創性論著,這項成果將為針刺干預MMT(美沙酮維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