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楊武林課題組在腫瘤發生機制領域取得新進展,發現促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發生惡性轉變的代謝調控機制。
脂肪肝是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常見肝臟病理改變。脂肪肝病一般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兩類。由于膳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逐漸成為脂肪性肝病的主要形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進展有多個階段,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階段是疾病不良發展的關鍵階段,或直接進展為肝癌。
課題組從模擬人脂肪肝病演化的STAM小鼠模型出發,分析病變各階段的基因表達模式和基因集變異,發現NASH階段發生致癌信號的廣泛激活,同時伴隨有調控脂肪酸代謝的LPL/FABP4/CPT1信號軸的特異上調。二者協同作用將利于腫瘤起始細胞的發生,促進惡性轉變。體內實驗表明,對LPL/FABP4/CPT1信號軸的抑制可有效延緩STAM小鼠的肝腫瘤生長。細胞試驗顯示,靶向代謝軸的抑制劑可顯著降低肝癌干細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
該研究提示脂肪酸代謝信號軸的激活是肝癌起始細胞形成和維持的重要因素,而靶向此信號軸可能為NASH相關肝細胞癌的預防提供一個潛在方向。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醫學物理重點實驗室基金等的支持。
論文鏈接:https://www.ijbs.com/v17p4207.htm
NASH階段發生致癌信號的廣泛激活
模式圖:NASH階段,多種致癌信號與脂肪酸代謝信號軸協同激活,有利于腫瘤干細胞的形成和惡性轉化發生
肝細胞癌是全球范圍內預后較差的惡性腫瘤之一,治療后易復發,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18%左右。晚期肝癌的治療尤為棘手,盡管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多輪治療后的耐藥問題突出,導致許多患者面臨治療......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孫成研究組與合作者開發出全新的“肝癌免疫預警系統”——TIMES評分系統。TIMES評分系統如同腫瘤免疫的“天氣預報”,可以提前判斷肝癌是否會復發,為醫生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決策。腫瘤宛若......
中國國家癌癥中心研究團隊通過對全球肝癌流行病學進行系統分析,發現肝癌的致病因素正在發生重要轉變,其中代謝性風險因素的威脅日益突出。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于《癌癥生物學與醫學》。研究者利用全球疾病負擔研......
近日,記者從北京協和醫院獲悉,該院肝臟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杜順達教授團隊為一名乙肝相關肝癌的晚期患者進行了特異性T細胞免疫治療并長期隨訪觀察。據悉,這是全球首例乙肝特異性T細胞療法在晚期肝癌患者中的......
肝癌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預計到2025年將導致超過100萬人死亡。肝細胞癌(HCC)是最常見的肝癌類型,約占所有原發性肝癌的85%。肝細胞癌患者的生存率非常之低,只有約18%的患者在確診后能......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馮丹團隊與佛山市南海區人民醫院合作,研究揭示了膳食補充姜黃素減少非酒精性單純性脂肪肝患者肝臟脂肪含量與其改善腸道菌群介導的膽汁酸代謝有關。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
近日,寧波29歲的劉女士萬萬沒想到,吃素半年脂肪肝的程度反而加重了。原來,劉女士半年前在體檢中查出輕度脂肪肝,下決心好好減肥。她認為平時葷的吃多了,才會得脂肪肝。于是戒掉了葷腥和精致碳水,每餐基本都是......
在中科院院士樊嘉等專家看來,中國肝癌發病率持續上升所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早篩早診是肝癌的關鍵防線,及時發現盡早治療可根治肝癌,建議高危人群6個月進行一次篩查。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在7月26日由上海......
他是納米材料科學家,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在納米材料與生物醫藥交叉領域執著求索;他是教授博導,引領學生在科學前沿不斷進行“以人為本”的創新;他是公司創始人,創立西安超磁納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力促成果轉化服......
5月30日,記者從中國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生物學院教授黃銀花團隊成功繪制了鴨脂肪肝的動態病理學表型、染色質構象和基因表達的圖譜,解析了鴨減輕機體脂肪肝損傷的保護性分子機制,有望為人類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