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們對下層原子與表面電子態之間的關系缺乏認識,因而導致了一系列的爭議。近期,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陸輕鈾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集體干涉”理論模型,通過引入層間作用因子,能夠定量地揭示它們之間的關聯。相關研究以《下層原子散射表面電子的掃描隧道顯微學證據》(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evidences for surface electron scattering by underlying atoms)為題,發表于最新一期《碳》(Carbon)雜志上。
借助自主研發的高質量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課題組首次觀測到石墨中原子分辨率的第二層刃型位錯(亞表面原子臺階),這一發現直觀地展現了表面電子態的分布隨著層間作用的變化而顯著改變這一現象。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通過對石墨樣品熱處理,在石墨晶界附近觀測到大量奇異的超結構(superstructure)。課題組提出了一種簡單明晰的“集體干涉”理論模型,能夠解釋這些現象:表面原子、下層原子以及這兩層中的缺陷均能散射表面電子,對電子態的分布均有貢獻,而下層的原子和缺陷通過改變表面散射勢的強度參與表面電子的散射。經過理論模擬,下層原子對電子態的影響可以通過層間作用因子進行定量分析。這一研究成果(尤其在原子尺度上)對理解層狀材料的層間相互作用的本質以及特定表面電子態的調制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工作受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組合顯微測試系統支持,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a)石墨表面電子波的集體干涉模型,(b)表面層和下層的散射勢及其在表面層中的總散射勢,(c)-(e)以不同層間作用因子(見(f))模擬出的石墨STM圖像,這些圖像在石墨缺陷附近都被實際測量到了。
用STM在石墨上測得的原子分辨率的第二層刃型位錯(上排圖(a)-(e)),三段弧O圈超結構(下排圖(a))及其集體干涉模型的模擬結果(下排圖(b))。
“不連續性”是指材料在機械、金屬等物理特性方面缺乏均一性,它們可以用無損檢測方法測出來。缺陷是不連續性的一部分,但不連續性不一定是缺陷。通常把能夠引起或可能引起材料在固性方面的中斷或不連續性稱為缺陷,......
原子熒光光譜法的優點是,某些元素(汞、砷、鎘等)靈敏度非常高,價格很便宜。缺點是可測的元素種類很少,一般認為只能測汞、砷、鎘、銻、鉍、硒、錫、碲、鍺、鉛、鋅。......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超級計算機幫助下創建的電子-分子碰撞模型數據庫被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采用,為ITER開發控制核聚變的關鍵診斷工具提供了幫助,朝最終實現受控核聚變又邁出一步。核聚......
將待測元素在火焰原子化裝置中轉變為原子蒸氣的一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常用的火焰有空氣-乙炔、氧化亞氮-乙炔、空氣-氫氣、空氣-丙烷等。不同的火焰有不同的溫度。火焰溫度應能使待測元素完全離解成游離基態原......
石墨烯具有二維薄層結構,是一種具有潛力的新型潤滑材料。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具有原子厚度的石墨烯在微觀接觸尺度下具有超滑特性,在宏觀接觸方式下展現出摩擦學特性,但是均依賴于理想的石墨烯表界面結構。因此,實......
銳線光源是能發射出譜線半寬度很窄的發射線的光源.當同時滿足下列兩個條件時,才能實現峰值吸收測量:(i)發射線半寬度小于吸收線半寬度;(ii)發射線中心頻率恰好與吸收線的中心頻率重合.在使用銳線光源時,......
因為原子吸收是利用原子的特征吸收峰來定量的,要先將樣品原子化,才可能有特征吸收峰出現......
國際標準分類中,俄歇電子深度涉及到分析化學、電子元器件綜合。在中國標準分類中,俄歇電子深度涉及到化學助劑基礎標準與通用方法、基礎標準與通用方法、化學、標準化、質量管理。相關標準鏈接:https://w......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利用電荷交換反應,研究了豐中子核素附近的原子核93Nb的電子俘獲速率并取得進展。一些大質量恒星演化到最后階段時,會通過超新星爆發的......
原子由低能級向高能級躍遷時獲得能量的方式有兩種:場致激發(也叫做光致激發)和碰撞激發。場致激發:當原子處在電磁輻射場中時,原子和輻射場發生相互作用。如果電磁輻射場的頻率ν滿足hν=E2-E1(E1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