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的深秋,剛剛在病床上度過81歲生日的吳學周迎來了好消息: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吉林省委接受他的入黨申請,同意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吳學周終于實現多年的夙愿。
1983年1月1日,吳學周正式向黨提交了入黨申請書。當時的他年逾八旬,左眼失明,右眼視力僅有0.03。不到千字的入黨申請書,他戴著花鏡,拿著放大鏡一字一字,足足寫了3個晚上。
他還特地找來黨的十二大文件匯編,反復學習黨章,特別是其中總綱和黨員兩部分,學習得特別仔細,并對秘書劉永懋說:“我要按照黨員的條件去做,老劉你要幫助我啊!”
吳學周經歷了新舊兩個社會,他深刻地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早在青年時期他就心懷救國之志,留學時期時刻關注祖國命運,學成后毅然回國。他總結我國科學事業走過的坎坷道路和自己一生的經歷,堅信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只有社會主義中國才能實現“科學救國”“科學強國”的理想。
1980年,在吉林省政協的一次會議上,吳學周說:“共產黨、毛主席救了我,拯救了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勞苦大眾,廣大知識分子也獲得了新生。”
吳學周是一位特殊的“兩院院士”。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吳學周就憑借在分子光譜領域的成就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關注,并受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科學院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吳學周任物理化學所所長,1955年被推舉為中科院學部委員。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找到他,問:“毛主席提出要建設好東北,你們遷一部分人去那里怎樣?”已近天命之年的吳學周毫不猶豫地回答:“可以。”他動員并說服了物理化學研究所30多名科研人員,從上海出發一路北上出關,來到長春,與長春綜合研究所合并,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應用化學研究所。
到長春后,吳學周把主要精力花在了科研組織和管理中,這為長春應化所后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選擇好研究課題,有一支訓練有素、具有高科學水平的研究隊伍,以及良好的試驗設施,這是吳學周主抓的3件大事。
在他的帶領下,長春應化所形成了包括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化與結構、有機高分子4大中心的綜合研究機構,在合成橡膠、塑料、稀土材料、電分析化學、有機結構、痕量分析、催化等方面取得諸多成績;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個、一等獎1個,國家發明和自然科學二等獎6個、三等獎10個……
在病床上,吳學周向黨組織表示:“爭取早日出院,更加積極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當得知所在的黨小組要開組織生活會時,他堅定地表示:“我雖然年齡大,但我是新黨員,我身體還可以,一定參加生活會。”
1983年9月26日,長春應化所九室、十九室黨支部第二小組全體黨員來到醫院,在吳學周的病房里開黨小組會。這是吳學周入黨以后第一次參加組織生活會。
一個月后,吳學周院士溘然長逝。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從建設祖國到加入中國共產黨,縱觀吳學周院士的一生,“為黨奉獻,科學報國”8個字貫穿始終,表現了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高風亮節和赤膽忠心。
9月9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聯合舉辦的“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活動開幕儀式在國科大圖書館雁棲館舉行。國科大黨委常委、副校長、圖書館館長牛曉莉,中國科學......
報告文學《愿將此生長報國》聚焦作為“時代楷模”的5位院士科學家,再現他們的人生和事業、精神與風范,以及由此所凝聚而成的“科學家精神”,昭示著新時代明媚的“科學的春天”。在當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
《愿將此生長報國》,李朝全主編,李春雷等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定價:68元■王暉一報告文學《愿將此生長報國》聚焦作為“時代楷模”的5位院士科學家,再現他們的人生和事業、精神與風范,以......
文|朱丹早起梳洗,還要涂防曬霜,真是麻煩呢。沖杯咖啡吧,讓我的一天來點精神,可是我的咖啡還新鮮嗎?算了,來杯紅茶,加點牛奶吧,澀味變淡了許多。早餐后出門打算做個頭發,可我不喜歡理發店里彌漫的燙發的味道......
走進李彥老師的書房,映入眼簾的便是通天的書架。書籍林立其上,從基礎的化學原理到前沿的科研成果,從經典的化學實驗到創新的科學發現,原子與分子共舞,老教授們的奠基之作與跨學科的“閑書”構筑起這片奇妙樂園。......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孫滔6月20日,記者在成都見到鄧黎的時候,他剛從福州回來。在福州醫科大學召開的某藥劑學教材修訂會議上,他受邀作了一個學術報告。與會的一些老師感慨:“鄧老師,今天終于見到真人了,我......
近日,中國科學報社給我送來一本書稿。為了深入弘揚科學家精神,《中國科學報》近年來開設了名為“風范”的專欄,每期講述一位老科學家跌宕起伏而又自強不息的人生故事。現在,報社決定以“風范”欄目刊發的絕大部分......
5月28日,“篳路藍縷薪火相傳——領域開拓者科學家精神展”啟動儀式暨弘揚科學家精神報告會在武漢舉行。本次展覽集中展現已故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方俊院士的精神風采。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和平等120多位專家學......
近日,ESI公布最新學科統計數據,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成為該校繼工程學后,第二個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的學科。同時哈爾濱工業大學ESI國際排名由166位上升至14......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科技領域,青年科技人才既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也影響著科技事業未來的發展。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重視和抓好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