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是一個亟待發掘的資源寶庫。”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如是說。他指出,我國食用菌資源豐富,在超過10萬種的大型真菌中,即便是已證實可食用的品種就有1200多種,而其中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更是不到10%,市面常見的只有香菇、平菇、木耳、靈芝等二三十種,資源開發的潛力巨大。
食用菌是指子實體碩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稱為蘑菇。吳清平表示,我國是世界上認知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國家,也是全球食用菌第一生產大國,占世界總產量的75%以上,總產值在全國農業中排在糧、菜、果、油之后的第五位。食用菌以其風味獨特、營養均衡和功效顯著,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人類的健康食品”。“但食用菌精深加工比例僅5%~10%,產業經濟效益提升空間巨大。”
打造食用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南嶺是祖國南方最大的山脈,是廣東省最大的天然生物基因庫,也是我國重要的食用菌傳統產地。廣東韶關是全球草菇人工栽培的發源地,也是國內三大茶樹菇生產基地之一,有生產規模位于全國前列的茶樹菇生產企業,始興縣還曾經是全國最大的椴木香菇生產基地,有較好的食用菌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
韶關地處南嶺山脈南部,目前已有數個食用菌規模化生產企業和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集中在武江區、湞江區、曲江區、始興縣、仁化縣、樂昌市等地,目前該市食用菌生產面積已達到1800畝左右。但食用菌栽培種類較為單一、大眾化,產量有限,產品加工較為初級、缺乏精深加工。
為加快我國食用菌資源的深度開發,建立起一個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推進食用菌產業升級換代的實施平臺。2019年初,在廣東省農業廳的大力支持下,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發團隊及其科技成果轉化企業聯合當地食用菌龍頭企業,通過統籌規劃,積極投身到“韶關市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
近年來,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利用在全國食用菌行業科技的領先地位和國際國內合作優勢,建造了全球最大的食用菌及大型真菌種質資源庫,目前已采集保藏野生菌11000余株,完成基因分類鑒定4300多株,保藏標本8萬多號,并在廣州科學城的“食用菌新品種繁育國家高技術產業化(中試)基地”開展成批品種的人工馴化栽培試驗。
吳清平表示,“韶關市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園”定位為“一帶、二區、二園、三心、多基地”。“一帶”,即為泛丹霞山生態旅游觀光帶;“二區”,即為特色食用菌栽培生產區、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二園”,即為加工物流園、雙創孵化園;“三心”,即為科技研發中心、綜合服務中心、品牌營銷中心;“多基地”,即為現代食用菌育種示范基地、現代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示范基地、食用菌菌渣循環再利用示范基地、三產融合示范基地、特色食用菌(茶樹菇)示范栽培基地、特色食用菌(北江香菇)示范栽培基地、特色食用菌(粵北靈芝)示范栽培基地。
根據規劃,到2020年韶關市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園食用菌用地面積達1000畝,優質特色食用菌栽培覆蓋率達100%,其中60%以上達到標準工廠化栽培水平。園區食用菌總產量達6000噸。建成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家以上,并帶動超過300家農戶開展食用菌集約化生產。
擦亮韶關嶺南特色食用菌品牌
11月20-21日,由吳清平擔任會長的廣東省食用菌行業協會組織多家媒體,深入到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廣東環凱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廣東環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廣東粵微食用菌技術有限公司、廣東博沃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韶關市五馬寨菌業有限公司、韶關市湞江區茶薪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就食用菌種植、精深加工等開展實地調研。
“食用菌作為朝陽產業,可以依托科技的支撐實現一二三產業鏈的融合發展。”吳清平表示,地處粵北山區的韶關平均氣溫低、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比珠三角更適宜食用菌的生長。他希望以國家級科技成果為支撐,應用先進生產技術和質量保障體系打造粵北茶樹菇、北江香菇、南華草菇等嶺南特色食用菌名優產品,建立食用菌生態產業鏈,重振韶關食用菌產業,實現精準扶貧目標。
作為韶關市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產業升級的龍頭,廣東粵微食用菌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謝意珍表示,粵微公司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發展中心為技術依托,專業從事食(藥)用菌的功效研究、活性成分提取分離、功能新產品開發和優新菌種選育及現代栽培技術推廣。目前,已有芬娜金針菇、鱗傘、卵孢奧德蘑、西藏靈芝等30多個野生品種馴化栽培成功。
韶關市五馬寨菌業有限公司,位于仁化縣大橋鎮,占地120畝,集食用菌栽培、加工、銷售和旅游觀光、科普教育為一體,建有國家3A景區和鄉村旅游示范點。公司總經理陳曄表示,在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專家的指導下,企業在靈芝、食用菌及蔬菜干制加工方面一直保持著技術優勢。此外,廣東省食用菌行業協會為企業提供了整套科普宣傳資料和培訓服務。
韶關市湞江區茶薪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是廣東省最大的茶薪菇生產合作社,也是茶薪菇工廠化生產企業,年產茶薪菇3500噸。合作社負責人范森淼表示,在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和廣東省食用菌行業協會指導和支持下,合作社建造了新廠,對生產線進行了機械化制包、高壓滅菌和病蟲害物理防除的技術升級,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顯著提高。如今,每天新鮮茶樹菇集中發往廣州江南批發市場,長沙及武漢,具有穩定的市場。
“目前全國食用菌從業人員超過3000萬人,種植食用菌是農民走向富裕的一條好路子。”廣東省食用菌行業協會秘書長楊小兵表示,現代食用菌栽培工藝技術主要采用室內或蔭棚內立體栽培模式,只需要少量的土地,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是典型的設施農業,日產上百噸鮮菇的全國最大食用菌廠占地不超過數百畝,土地利用率、產出率遠超過傳統種植業。
中新網長春6月24日電題:八旬“蘑菇院士”李玉:“食用菌強國夢”近了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4日在北京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領銜申報的《食藥用菌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
李玉 中國工程院供圖有一位非常“接地氣”的科研工作者,與食用菌打了40多年交道,被農民親切稱為“蘑菇院士”。他就是我國食用菌領域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菌物......
第一屆菌物科學與工程國際大會19日在吉林長春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菌物學家李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把“蘑菇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的手里,繼續推動食用菌價值研究向前發展。此次會議......
6月16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制定的《食品用益生菌通則》團體標準正式實施。該標準中對益生菌和食品用益生菌作出明確定義,益生菌為當攝取足夠數量時,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活的微生物;食品用益生菌為可用于食品中......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21年4月24日,河南大學國家食用菌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島津示范試驗室揭牌儀式在河南開封隆重舉行。河南大學副校長闞云超教授、國家食用菌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主任康文藝教授、中心副主......
近日,青海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青海大學承擔的青海省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食用菌高原設施及仿生栽培技術推廣示范”進行了驗收及成果評價。專家組一致認為,項目進一步熟化了羊肚菌設施栽培、仿生栽培和工廠......
野生菌是一道非常美味、新鮮的天然食材,營養成分豐富,盛受廣大美食愛好者追捧。然而,不是所有野生菌都可以食用。有毒野生菌不僅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嚴重時還會奪去生命。每年毒蘑菇中毒事件頻頻發生,正成為我國最......
為深入貫徹貴州省委省政府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決策部署和省食用菌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精神,1月3日下午,貴州省科技廳組織召開科技支撐食用菌產業發展工作會。貴州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雷文蓉出席會議并講......
12月13日,以“食藥用菌種業發展與微生物食品制造”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食藥用菌產業發展大會在廣州舉行。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副會長高茂林、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副處長戴炳業、華南應用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
“食用菌是一個亟待發掘的資源寶庫。”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如是說。他指出,我國食用菌資源豐富,在超過10萬種的大型真菌中,即便是已證實可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