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5-15 17:50 原文鏈接: 周生賢:開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境界的重大方略

      習近平同志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作了系統闡述,鮮明提出“讓透支的資源環境逐步休養生息”。這一重要論斷體現了新時期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資源環境問題說到底是自然生態系統問題。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就是充分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給自然生態以必要的人文關懷和時間空間,使自然生產力逐步得以恢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美麗中國。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的現實必然性

      休養生息是謀求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大策略,是中華傳統治國理政智慧的重要體現。讓一些不堪重負的江河湖泊、海洋、濕地、森林、草原和耕地等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具有重要意義。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立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寬廣視野、對生態文明建設方法論的重大豐富拓展。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同志強調,這項工程極為宏大,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我們黨治國理政、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現實課題,就是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提升國家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重大的理念創新和戰略抉擇,極大豐富并拓展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方式和策略,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開辟了廣闊空間。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摒棄“先污染后治理、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路的內在要求。習近平同志強調,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用生態文明的理念來看環境問題,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問題。要從宏觀戰略層面切入,搞好頂層設計,從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再生產全過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形成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環境保護長效機制,走出一條環境保護新路。加強環境保護有兩條教訓值得記取:一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曾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在我國走不通,也走不起;二是我國一些地方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割裂開來,付出了過大的資源環境代價。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需要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路,創新思路和方法,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其中應有之義。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推進環境管理戰略轉型、著力解決突出環境污染問題的關鍵舉措。習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推進環境管理戰略轉型,就是堅持以人為本,以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導向,從單純防治一次污染物向既防治一次污染物又防治二次污染物轉變,從單獨控制個別污染物向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轉變。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在更高層次上推進環境管理戰略轉型,使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有機融合、統籌實施,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增強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現實抉擇。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要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大力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良好湖泊保護,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等一系列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的政策舉措,為增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是吸納中華傳統生態智慧、借鑒國內外環境治理經驗教訓的理性認識。中華文明傳承5000多年,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我國古代對魚鱉類捕撈、材木葦蒲采伐等活動實行嚴格季節限制,對“犯禁者執而誅罰之”(《周禮》)。《淮南子》中有“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的警示。漢初采取寬刑薄賦、軍功授田、奴婢復民、逃者歸產等措施,大大恢復了國家實力,為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奠定了重要基礎。唐代貞觀時期倡導節儉,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輕徭薄賦,出現牛馬布野、谷價低廉、路不拾遺、社會升平的昌盛景象。由經濟社會的“休養生息”到自然生態的“休養生息”,是對“休養生息”理念策略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行大規模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以及休漁禁漁、林木限伐等政策措施,收到很好效果。國外也有類似做法。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具有豐厚的歷史淵源,是我們黨在新的起點上對人類生態智慧的系統借鑒和提升,必將使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的豐富內涵和基本途徑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環境問題具有明顯的集中性、結構性、復雜性,只能走一條新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不是消極怠工、被動等待,不是不要發展、無所作為,而是一個積極主動進取,察勢、蓄勢、揚勢的過程,是一個創造發展條件、積聚發展力量,把再造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從現階段來說,就是要讓生態系統得以恢復,由失衡走向平衡,“治病祛疾”,進入良性循環;從長遠來講,就是增強耕地、江河湖泊、濕地、森林等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和自我循環能力,“強身健體”,提高生態服務功能。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的核心是“生息”,基本要求是“休”和“養”,停止過度開發和破壞活動,主動保育,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在策略實施上,以自然恢復為主推進重點突破。自然環境具有自我恢復、自我調節、自我修復、自我發展的自組織功能,在人類減少污染和損害的情況下,自然生態系統可以恢復自身強大功能,走向生態平衡。為此,應以自然恢復為主,加快對生態環境問題凸顯的流域區域等重要生態系統實行休養生息。這些重點區域主要包括耕地以及退化的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不堪污染重負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威脅的飲用水水源地等。

      在生產力布局上,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底線確定發展方式和規模。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下,經濟發展速度越快,污染物排放量越大。對已經不堪重負的生態系統,必須擯棄揚湯止沸的老方,施以釜底抽薪的猛藥,實行強制性保護。特別是對污染物排放超過環境容量的江河湖泊、草原、濕地,要對經濟布局進行戰略性調整,下決心退出一部分人口和產業,在某些特定區域實現部分產品或者行業的整體性退出,減輕生態環境壓力,加大治理和生態修復力度,恢復生態系統的生機和活力。

      在方式方法上,綜合運用工程、技術、生態方法以及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統籌考慮生產、生活和資源環境需求,綜合運用工程、技術、生態措施,促進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強化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意志,對有關法律法規進行生態化改造,修訂和實施《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切實解決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問題,提高生態環境執法的剛性和權威。完善有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環境經濟政策,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需要著重把握的幾個問題

      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需要以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為指針,強化黨的領導、國家意志和全民行動,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逐步恢復我國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江河安瀾的自然風貌。

      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路。要用新的理念深化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用新的視野把握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機遇,用新的實踐推動環境保護事業取得更大成效,用新的體制保障環境保護事業持續推進,用新的思路指導當前、謀劃未來。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在保護生態環境中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用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更高水平的經濟社會發展。

      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嚴格的污染防治監管體制、生態保護監管體制、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制、環境影響評價體制、環境執法體制、環境監測預警體制。尤其要建立和完善嚴格的污染防治監管體制,對所有污染物,以及點源(礦山等)、面源(農業等)、固定源(工廠等)、移動源(車、船、飛機等)等所有污染源和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大氣、土壤等所有污染介質的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管,實現環境污染的全防全控。同時,建立和完善嚴格的生態保護監管體制,對草原、森林、濕地、海洋、河流等所有自然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外來物種、遺傳資源等生物多樣性,以及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所有保護區域進行整合,實施科學有效監管。

      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紅線觀念一定要牢固樹立起來,劃定后全黨全國就要一體遵行,決不能逾越。嚴格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定位,遵循生態保護紅線由生態功能紅線、環境質量紅線和資源利用紅線構成的基本思路,研究編制關于構建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的指導意見,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抓緊推進試點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編制。研究提出城市之間最小生態安全距離,減少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豐富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一定意義上說,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正確的環境政策也是正確的經濟政策。應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開發與保護地區之間、上下游地區之間、生態受益與生態保護地區之間實行橫向生態補償。

      建立并嚴格執行終身責任追究制度。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并嚴格實施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包括編制區域和地區自然資產負債表、實施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后評估制度、建立健全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審計制度,營造不能、不敢盲目決策的制度環境。強化污染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對排放污染造成嚴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讓違法者付出沉痛代價。

    相關文章

    以水為媒,讓世界更美好

     2021年7月,魏源送在南昌烏沙河現場采樣受訪者供圖采訪魏源送的這個下午,他雙眼通紅,追問之下記者得知前一晚他加班到凌晨兩點鐘。作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員,最近,他正忙于南......

    環境監測總站正式發布3項溫室氣體監測量值溯源要求

    溫室氣體的高精度監測是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必要工具,而要保障監測數據的精確度與可比性,就依賴于完善的標準計量體系。生態環境部印發的《碳監測評估試點方案》明確要求“構建量值準確、統一的環境溫室氣體監......

    重磅!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黨委:生態環境監測發展這十年

    近期,中央宣傳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出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深入學習《綱要》,深刻領悟“十個堅持”,用蘊含其中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自覺做習近平......

    突破性研究發現免疫系統的“關閉按鈕”

    抗菌超級英雄MR1(MHCi類相關分子)是一種存在于人體每個細胞中的蛋白質,它具有分子警報系統的功能,當癌癥或細菌感染出現時,向免疫系統中的強大細胞、白細胞發出警報。雖然之前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MR1激......

    中國標準地層剖面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項目長沙奠基

    中新網長沙9月28日電(向一鵬唐小磊)中國標準地層剖面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及湖南省實物地質資料庫建設項目,28日在長沙雨花經開區環保科技園奠基。地質資料被稱為揭開地球奧秘的“金鑰匙”,是國民經濟建設、國土......

    降水智能控制系統成功運用地鐵施工領域

    為解決地鐵施工建設過程中臨江單側懸掛式止水帷幕基坑降水難題,近日,由中鐵十五局集團城軌公司研發的降水智能控制系統,在南京地鐵9號線濱江公園站成功運用。項目結合車站地質水文情況,通過降水模擬計算,設計優......

    580萬環境監測中心采購包括Sciex液質在內的多種檢測儀器

    近日,江蘇省蘇州環境監測中心發布《2022年環境監測儀器設備采購》中標公告,采購智能煙塵采樣儀、氨氮/硫化物連續流動分析儀、液相色譜-三重四級桿質譜儀等儀器。詳細信息如下:一、項目編號:SZJX202......

    220萬元南通環境監測中心采購氣相、質譜等儀器

    一、項目基本情況1.項目編號:JSZC-320000-JADX-G2022-00482.項目名稱:江蘇省南通環境監測中心2022年能力達標建設-氣相色譜質譜儀等儀器購置項目3.預算金額:220萬元,本......

    10年來,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95%以上村莊開展清潔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是農民群眾的深切期盼。10年來,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

    《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現場監督檢查技術指南(意見稿)》

    名稱關于公開征求國家生態環境標準《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現場監督檢查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索引號000014672/2022-00333分類環境標準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生成日期2022-0......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