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新的學年已然開始,又有一批大一新生在校園中憧憬著未來4年的學習和生活。
2023年,我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291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其中,大部分學生都得償所愿,升入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大學。
在過去的12年間,筆者一直從事大學生發展咨詢工作。在近400場相關主題講座,以及1900余人次一對一學業發展咨詢中,筆者發現大學新生的困惑主要集中在諸如怎樣找到熱愛的專業和方向,大學生活怎樣才能有意義、有內涵,如何平衡好學業、課外活動以及愛情之間的關系等幾個方面。
發現獨特自我,探尋適合領域
在咨詢工作中,筆者曾遇到過一名來自某偏遠省份的大二學生。作為家族中的首位大學生,并不了解相關專業情況的他,在高考填報志愿時聽信親戚“學工程會有飯吃”的建議,選擇了工程專業。但他苦學到大二仍對自己的專業毫無興趣, 并直言沒有選擇最鐘意和自認為最有意義的專業,是“一件令我耿耿于懷,甚至很沮喪的事,使我寢食難安,甚或無所適從,萎靡不振”。
由于專業不合自身志趣,他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成績也不好。他很想改變,卻又不知自己適合什么專業,更擔心自身學習能力不夠,不能轉到適合的專業領域。
后來,筆者幫他做了學習興趣評測,并讓其根據評測結果,充分了解可能匹配其興趣與價值觀的中文、哲學和社會學專業。最終,他發現自己和中文學科適配度最高。筆者也驚訝地發現,他創作了60多首古詩詞和文言作品。
基于此,筆者鼓勵其試著向人文學院教授申請轉換專業。最終,才華和志趣獲得一致認可的他,成功轉換到了中文專業。一年后,他所有的課程都是滿分,其古文作品集也準備申請出版。
如該同學一樣,有些學生由于一心只想考“好大學”,并沒有時間和精力探索感興趣的專業領域,思考“我是誰”這個問題。但這恰是青年個體發展維度中最核心的矛盾,發展心理學中稱之為“自我認同”的形成。
因此,假如你正困惑于對什么感興趣、要過何種有意義的大學和人生、何種專業適合自身個性,說明你正走在內在自我發展的道路上。這個過程并非一蹴而就,你可以通過自我反思、興趣與能力評測等方式認識真實的自我;也可以通過選修不同專業領域的課程、閱讀相關書籍等方式,充分了解自身可能感興趣的專業究竟有何特點、你是否能學好。
歷經新人新事,激發未知潛能
當大學生充分認識自我、了解專業后,難免會產生不知如何調和的內在沖突矛盾,比如對感興趣的專業或職業,自己卻沒有經驗積累,或沒有核心競爭力。
曾經有向筆者咨詢的學生,很清楚自己想成為一名大學教師。然而,她并沒有與教育學相關的理論知識背景,也缺乏教育教學的實踐。而且,想在高校求職成功,需要有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但她卻沒有令人信服的研究經歷和成果。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讓她想放棄成為大學教師的理想。用她的話說,“我有時雄心壯志一來,就想做出點成就,讓世界因我有所改變。但有時又覺得很難,想躺平算了,過點輕松日子。思來想去,猶豫不決”。
對此,筆者和她分析了在當下學習環境中,如何利用教育學輔修專業、支教社團的教學實踐等機會,積累其教學研究經驗。大四時,也可以利用保研、考研等機會,讓自己擁有大學教師應具備的學術研究能力。筆者還鼓勵她嘗試新的經歷,如國內外實習、實踐等。
此后,該生通過幾年歷練,畢業時終于獲得了在高校工作的機會。
畢業時,該學生在給我的信中寫道:“剛入校時,我很高興,但也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我內心所喜歡的事業能實現嗎?我的未來到底會在哪里?我感覺當時的我被困住了……當我看到您列出一條條我可以行動的方向時,我感覺自己是一個探險者,前路或許會有荊棘和迷霧,但我不再是赤手空拳,而是擁有了探險路上的裝備……”
通過這個故事,筆者想邀請更多大學生勇敢地在行動中結識新友人、體驗新經驗、發展未知潛能,成為夢想中的德才兼備之人。我國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答顧東橋書》中云:“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溝壑也將在你的內在世界里逐漸彌合。
規劃大學學業,度過愉快生活
走在知行合一的路上,學生可能會遇到如何平衡學業、課外活動、愛好、愛情、家庭等更現實、具體的問題。
初進大學,學生在充滿好奇的同時,也會面臨較大的學業壓力。此時,可以把夢想拆解成每個學年、學期,甚至每周的小目標,這樣就更易實現。
對此,筆者所在的清華學習發展中心總結出大學每學年的建議任務——
大學第一學年最好養成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大一課程多為基礎課,為更深層的學習做鋪墊,所以要帶著積極態度上課,保證出席率和上課質量。同時,大學有各種課程可以選擇,要根據興趣和適應情況合理選課。當然,如果發現有課程不適合自己,要在期中退課。學習中要多思考,多提問。
在大一,學生可以培養專業興趣,嘗試初步了解本專業的基本情況及相關子方向。
除了學業適應,良好的人際關系將會讓你大學生活更幸福。主動交朋友,不限于同班同學、舍友,公選課、社團、校園活動等都是認識新朋友的機會。加入一個團體,以相同興趣和價值觀為依托,結識可以給你建議的人,如學長、學姐、老師等。
大學不僅有專業學習,還有很多事情能充實生活,提升綜合素質。比如,參加一些社團組織、做志愿活動、做兼職等。大學有很多機會提升自身領導力,比如申請院系社會工作崗位、勤工助學崗位、在班集體擔任班干部。
在大二,大部分學生已掌握了學習方法與節奏。此時,可以繼續通過選課、輔修學位與課程證書項目,形成跨學科專業知識背景,尋找自身熱愛的專業領域。通過參加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SRT)、科創比賽等方式,探索科研的機制,提升學術研究能力。
進入大三,學生們可以朝自己的目標方向努力。如果打算國內深造,可開始了解相關導師及研究方向的信息;如果打算國外深造,可以開始準備申請材料、英語考試等;如果打算工作,可以開始了解相關工作單位的情況、進行實習等。在科研方面,應進一步進行專業探索,深度參與SRT,鍛煉自己的科研能力。在學業、科研之外,學生可以利用學校的藝術教育資源,在提升藝術修養綜合素質的同時,放松身心,擁抱多彩的生活。
進入畢業階段,大家會走向不同的未來。最后一年的學習,尤其畢業設計是階段性的學習總結,是大家可以充分發揮創造性、貢獻社會的環節。
提升專業能力,提供優質學業指導
如何充實地度過大學4年,這個問題并不僅僅需要學生自己思考。對于高校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如何為大學生提供高質量學業規劃指導?這是國內外一流高校共同的關切。在美國,幾乎所有大學和學院都會聘請專門的學業指導師,幫助學生規劃學業。近10年來,英國、荷蘭、希臘等歐洲國家,以及澳大利亞、日本、韓國、阿聯酋等國的高等教育機構也紛紛設置專門機構,指導大學生在學業上取得成功。
我國于1979年成立了全國性的學業咨詢協會,用以提高專職或兼職學業咨詢師指導大學生學業規劃的能力。過去10年,國內各大高校紛紛設立了專門的機構或者部門開展大學生學業指導。
2019年,教育部印發文件,明確提出建立健全本科生學業導師制度,安排符合條件的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和學業生涯規劃。2021年教育部出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無論是第一類評估還是第二類評估,都將學校是否開展“學生發展和學業指導”工作作為重要的評估指標。
這意味著我國所有大學在本科教育過程中都要為學生提供有質量的學業規劃指導。然而在現實中,許多高校管理者、學業導師和思想政治輔導員仍遇到諸多工作上的挑戰。
由于學業指導在中國大學是應學生需求而生的實踐新形態,在與筆者所在機構交流時,國內高校的管理者最關心的問題包括是否有必要建立校級機構學業指導中心、如何激發學校院系自主開展學業指導工作、校級層面工作起步期應如何提高隊伍專業能力等。
直接指導學生的導師、班主任和輔導員則會面臨更多與指導效果有關的挑戰。他們關注學業咨詢、心理咨詢與職業咨詢的區別,學業指導中常用的理論工具和方法,學業問題是否有可參考的標準指導流程等問題。
這些實踐者的問題折射出他們對于學業指導專業能力提升的期待。因此,筆者建議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不僅要將資源投入到學業指導工作室等硬件設施的建設上,還要投入到對實際開展學業指導工作的教師提升專業能力的支持上,比如參加國內外的學業指導研討會、向國內外同行學習等。
此外,還應鼓勵我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者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業指導核心理論知識與方法論,開展學生學習規律的理論研究,從而提高學業指導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作者系清華大學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中心副主任)
金秋九月,新的學年已然開始,又有一批大一新生在校園中憧憬著未來4年的學習和生活。2023年,我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291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其中,大部分學生都得償所愿,升入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大學。在過......
一通電話,讓即將畢業的廣西大學生張臣“失業”了。5月24日,張臣參加碩士研究生畢業答辯的前一天,他接到中創新航人力資源部的電話通知,“因業務調整,需要與你解約”。幾天后,他收到了中創新航賠付的3000......
隨著高考的到來,高三學子已在憧憬脫離忙碌的學習,擁抱大學“輕松”“自由”的生活;與此同時,臨近畢業的大學生也在思考:“大學四年,我收獲了什么?”事實上,很多人腦海中輕松、自由的大學生活早已被“證偽”。......
5月10日,第十屆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總決賽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落下帷幕。 在持續五天的總決賽中,北京大學奪取大賽總冠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列亞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得ePrize計算挑戰......
思維能力和學術技能水平均出現了下降。在這項針對俄羅斯、中國、印度和美國等多國工科學生學業表現的大規模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跟蹤統計了計算機科學和電子工程兩個專業學生在物理、數學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等方面的進......
近日,西南大學因開設公務員相關專業引發熱議。校方介紹,該專業為“公務能力與公務員文化素養”微專業,是教授公務員和行政事業公務人員公開遴選所需核心知識的應用型專業。這個專業教什么?會讓公考競爭更激烈嗎?......
最近,一張招聘洗碗工的海報出現在河南某一本大學校招現場,瞬間引發了熱議,以至于諸如“大學生人才資源浪費”“大學學歷貶值”等觀點甚囂塵上。事實上,此類新聞如同前幾年“清北”碩博入職杭州街道辦一樣,其背后......
3月17日至19日,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決賽在北京理工大學良鄉校區舉行。 “挑戰杯”創新創業成果展現場北京理工大學供圖賽事期間,北理工舉辦了“挑戰杯”創新創業成果展,......
編者按202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受到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新冠疫情的疊加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錯綜復雜,促進畢業生更高質量就業需要得到各方高度重視。大學生高......
12月17日,第十二屆上海市大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大賽在上海交通大學張江高等研究院成功舉辦。本次比賽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辦,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創新中心承辦,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工程實踐教學專業委員會協辦......